2023 年養老金繼續上漲,已經是闆上釘釘的事情。根據 2015 年以來漲幅持續下滑的趨勢和當前不容樂觀的經濟形勢,社保專家預測,明年養老金漲幅應該落在 3%-4% 之間,3.5% 的概率還是非常大的。
養老金上調機制是定額、挂鈎、傾斜 " 三結合 " 模式,但萬變不離其宗,漲幅 3.5% 基本上是齊步走的。這樣就存在一個問題:養老金高的漲得多,低的漲得少,差距隻能越來越大,而不會越來越小,離 " 共同富裕 " 的目标越來越遠。
退休工人提出,2023 年養老金上漲能否按收入水平 " 分段 " 上漲:3000 元以下的漲 20%、3000-4000 元的漲 10%、4000-5000 元的漲 5%、6000 元及以上的漲 3%。這樣上調,有三個好處:第一是符合共同富裕的理念;第二是簡單明了,不搞複雜的公式;第三是體現弱有所扶的導向。
退休工人這個呼籲,讓很多社保專家感到不爽!你們把上調機制搞得這麼簡單,還要我們 " 專家 " 設計複雜的公式幹嘛呢!社保專家主要的反對理由如下:
一是胃口太大。自 2015 年以來,養老金上漲幅度一路下滑至 2022 年的 4%,你們要求 3000 元以下漲 20%,4000 以下的漲 10%,5000 元以下的漲 5%。小嘴一吧嗒,就是 10% 以上,真是 " 貪心不足蛇吞象 "。
二是違反市場經濟規律。養老金機制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誰在退休前繳費多、繳費年限長,退休後就發得多。養老金基數高,上漲時也漲得多,這是天經地義的。社保繳費如同存款,存得多,取得多,利息高。收入越低,漲幅越大,不符合經濟原理。
三是對高收入群體不公平。養老金水平高的人,說明他在職時繳費高、繳費年限長,從另外一個側面看,高收入群體繳費高,對養老金大池子貢獻大,進入社會統籌部分的多,普惠了所有的退休人員。低收入群體已經占便宜了,還要求漲幅高,對高收入群體不公平。
四是影響社保繳費的積極性。養老金低,說明他們在職時繳費少、年限少。如果按照 " 分段 " 漲,繳費少的反而漲得多,以後誰還願意多繳費呢?社保繳費設置 60%-300% 的上限和下限就失去了意義。高收入群體也選擇低标準繳費,最終傷害的是整個養老體系,讓每一位退休人員都受損。
五是養老基金根本兜不住這種漲幅。2022 年上漲 4%,2023 年預計上漲 3.5%,漲幅下滑是因為養老金庫存不足,歸根到底就是沒有錢。目前,全國有企退人員 1.3 億人,實際上低于 4000 元的至少有 1 億人,平均漲 500 元,一年就是 6000 億元,養老基金一年的結餘才 3700 億元,這點家底根本兜不住。
社保專家的反對意見,看上去很有道理,如果滿腦子都是市場經濟,滿腦子都是财富分配,滿腦子都是階層固化,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如果社會完全按市場經濟規律走,富人把喝不了的牛奶倒掉,窮人就應該餓死。如果一個社會上,大量的退休老工人隻有一兩千元的養老金,連豬肉都吃不起,社會和諧哪裡去了?共同富裕哪裡去了?這是初心和使命嗎?
PS:也請有關部門聽一聽退休老工人的心聲:
【1】社會保障的前提是保障,而不是市場。
無論是哪個國家,福利是福利,社保是社保,市場是市場。比如,很多國人甯願跑到漂亮國去低保,還發朋友圈炫耀,在漂亮國吃救濟比上班都強,比國内當白領都強。這就是社會保障體系在發揮作用。
所以,養老金是社會保障,是退休人員的最後一道防線,應該是堅守社會保障的底線,而不應該走市場化道路,要吸取教育市場化和醫療市場化的教訓。
【2】不敢漲這麼高比例的原因是社保基金沒錢。
養老金水平低,不敢給低收入群體多漲,歸根到底是因為 " 窮 " ——養老基金沒錢。那麼,養老基金沒錢的責任是低收入群體造成的嗎?不是。養老基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在職人員的繳費,繳費的人越來越少,退休的人越來越多,交糧食的越來越少,吃養老金的越來越多,坐吃山空、寅吃卯糧,這不是退休人員的責任啊,這是交糧機制的問題。
比如,美國隻有 3.3 億人,養老金規模是 GDP 的 150%;我國有 14 億人,養老金規模是 GDP 的 10%;美國的養老金總量超過 37.8 萬億美元,占全球的 67%。我國的養老金總量隻有 1.5 萬億美元,隻有美國的 4%。我們就要反思,養老金的開源問題,而不是節流問題。
【3】要考慮養老金低的群體的曆史貢獻。
如果社保專家說,他們養老金水平低是因為他們以前沒本事、文憑低、工資低、繳費低,活該,他們就應該拿這麼低的養老金。這種論點,簡直就死瞎了雙眼,看不見曆史,隻看見了金錢;隻看見有錢人,看不見窮人的負重前行;眼裡隻有不平等,心裡沒有同理心。
農民對經濟發展貢獻大不大?著名三農專家溫鐵軍說:中國的城市化和經濟發展就是建立在 " 犧牲 " 農民利益的基礎上,利用城鄉 " 剪刀差 ",榨幹了農民的利益。你知道嗎?農民以前都沒有養老金,近些年來建立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國平均養老金隻有 188 元。你能說農民沒本事、沒貢獻、活該嗎 ?
同樣道理,高收入群體的既得利益也是建立老一輩産業工人 " 犧牲 " 利益的基礎上的。當年,一窮二白,是老一輩産業工人無私奉獻、打下的江山。改革開放以來,發達國家看見中國工人的工資低,才把制造業轉移到中國,造成了中國制造的崛起。為什麼發達國家轉移産業?因為他們的工會厲害,工人的工資和社保高。所以,現在的高收入群體吃的就是老一輩退休工人的 " 無私奉獻 " 的紅利。現在的經濟發展了,反過來要求搞市場經濟了,這不是典型的白眼狼嗎?
【4】不損害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有利于促進共同富裕。
養老金低于 4000 元的退休老人,多是一些當年支援國企建設、支援邊疆建設、支援重工業生産的老工人,他們年輕時實行 " 低工資 ",中年時趕上下崗失業,老年時又領取很低的養老金。所以,給低收入群體多漲一點養老金,本來就是在彌補曆史對他們的虧欠,并不損害高收入群體的利益,因為高收入群體已經吃了雙重紅利——在職時高工資,退休後高養老金。
3000 元漲 20%,用五年時間能漲到 6000 元;4000 元漲 10%,用 5 年時間漲到 6000 元;5000 元漲 5%,用 5 年時間也能漲到 6000 多元。其實,退休人員能漲到 6000 元,就能過上比較幸福的生活。這不就是紮紮實實的共同富裕的具體舉措嗎?
PS:家家都有老,人人都會老。請轉發給更多的人,呼籲政策更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