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熙媛
編輯 | 曹賓玲
數據支持 | 洞見數據研究院
" 去年還是迪子,今年是爹迪。"
" 本碩起碼 211,宣講會誇張到擠都擠不進去。"
今年的招聘市場上,比亞迪以 " 校招一天收 12 萬份簡曆 " 的火爆程度沖上了熱搜。
事實上,人氣爆棚的不僅是比亞迪。社交平台 " 幫忙選 offer" 的帖子中,湧現了許多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半導體以及機器人高端裝備制造等行業的新選項,進 " 工廠 " 的風潮正在席卷就業市場。
相關報告顯示,2023 屆畢業生期望就業崗位在制造業的占比達 8.1%,在 14 個行業大類中增幅第一。
這場雙向奔赴似乎在傳達着一個信号:互聯網大廠跌落神壇之後,接地氣的新興制造業在爆發增長中提供了新的造夢空間,使年輕人們的就業觀悄悄發生着 " 脫虛入實 " 的轉變。
本文的幾位職場人都親曆了這場觀念的轉變。有人渴望出走大廠去 " 工廠 ",有人誤入新能源賽道逆風翻盤,也有人身在 " 工廠 " 卻享受着大廠氛圍。
時代的風向變了,年輕人依舊追趕着潮水。
工廠螺絲釘 vs 互聯網精英,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 不知道公司招一些文科生來幹什麽 "" 這你都不明白啊,這是最基本的啊 "" 我現在沒空,你換個人問一下吧 "……
向研發工程師求教技術問題的時候,文科生出身的魏佳總是不得不面對别人的不耐煩。那是 2019 年的夏天,剛剛進入工業世界的她發現一切都和想象中不同。
在學校裏讀書的時候,她對未來的想象,是手捧咖啡、腳踩高跟鞋、出入 CBD 的 office lady。但進了锂電廠之後,她的日常變成了催設計凍結、催采購回料,時不時穿着車間工作服、套着藍色鞋套蹲守産線," 有點像工廠保姆 "。
更難的是,身爲技術小白的魏佳,要用夾雜着大量專業名詞的英語和法語與客戶溝通,還要将對接的衆多部門的工作谙熟于心,以緻于地鐵上、電梯裏,她總是抓緊每分每秒的碎片化時間惡補各種技術知識。
有時候,在随時待命被傳喚、加班到深夜的時刻,魏佳的心裏會産生深深的自我懷疑:當初 " 進廠 " 的決定,是不是選錯了?
但對當時的她來說,似乎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那時候,她的同學最向往的行業是房地産、教培和互聯網,魏佳也憧憬過進大廠,但連簡曆都沒敢投幾個," 太火了,根本輪不上我。"
畢竟那是互聯網大廠飛速發展的黃金年代。回看 2018 左右的應屆生求職報告,投遞熱度排名幾乎都被大廠屠榜了。
以字節爲例,2020 年全球員工數相比 2019 年直接翻倍,突破了十萬人大關,字節 HR 常常形容自己的工作是 " 邊開飛機邊換引擎 "。
和魏佳同年畢業的李旭則如願進入了互聯網大廠做運營。大廠的美麗新世界,和他想象中一樣美好。
和同事出門吃飯,感受到了路人對自己脖子上工牌投來的注目禮,李旭笑笑,故意挺起了胸膛亮出工牌,就差沒把 " 我是大廠人 " 寫在臉上。
他驕傲于工牌所标榜的身份,那意味着他一畢業就能拿着數倍于其他同學的工資,以及入職就配 Mac 電腦,坐一天也不會累的昂貴的人體工學椅,還有自帶泳池的公司健身房。
李旭的部門裏 12 個人,有一半都是海歸碩士,其餘全是 985、211 學曆,每天和一群 " 互聯網精英 " 打交道,氛圍也是格外輕快。
不出意外,那是公司的黃金年代,多個産品線如火如荼,除了主體業務之外,還涉及房産、汽車、裝修,各種各樣的新産品層出不窮。
親眼見證這一切的李旭,自然也分到了一杯羹," 能加入這裏,是多麽幸運啊。" 他常常想。
然而,在他還在期許着美好未來之時,互聯網其實已經暗潮湧動。
跟着大廠一起過氣?
部門聚餐結束後,一行人有說有笑地去 KTV 唱歌,李旭看了一眼手機,已經是晚上九點半了。
到了包間裏,有一半的人都拿出了電腦繼續工作,暫時沒有工作的人去拿着話筒當麥霸。沒人驚詫,仿佛一切都順理成章,因爲每次團建都有人邊吃飯邊工作。
李旭一直記得那時 KTV 昏暗的燈光、零落的歌聲,和同事們被電腦屏幕照亮的臉交織在一起,現場堪稱大型現代主義荒誕戲劇。
但這樣的透支,讓不安的感覺開始盤旋。尤其是在 2021 年春節返工不久,李旭就聽說了幾輪大廠的裁員消息。" 降本增效 " 成了大廠的主旋律," 畢業 "" 優化 "" 向外輸送人才 " 成了包裝裁員的新名詞。
危機感之下,他渴望求變,主動離職,卻猝不及防地跌了一跤。
" 抱歉,我們覺得你的過往經驗和這個崗位不太匹配。" 面試官禮貌的微笑往往附上一句讓他透心涼的話。
四個月以來,捧着一個個拒絕通知的李旭發現,他對大廠運營崗位的擔憂,在離職後全都變成了現實:沒有技術加持,卻有細分方向的限制,可替代性很高。"離職後除非去同類型的平台就業,否則之前積累的經驗全都用不上了。"
失落的李旭渴望擺脫 " 大廠後遺症 ",而他所苦苦追尋的安全感,陳璐卻在入職後不期而遇。
剛入職這家智能短交通和機器人公司時,陳璐還在驚訝," 做制造業的項目管理怎麽連産線上的一顆螺絲釘都要管!"" 人、機、料、法、環 " 處處都要協調,項目管理要像開了天眼一樣統籌全局,對于她這個應屆生來說," 簡直是年紀輕輕就給背上紋關公——扛不動啊。"
但深入了解這個行業之後,她開竅了。
" 有一批返工産品需要更換螺絲釘,是用新料還是舊料?如果用新螺釘,配合的部門又是哪些,由誰來改物料明細?采購和銷售趕不趕得上,來得及完成大家的 KPI 嗎 ……"
在主持項目會議之前,陳璐已經開始了一場頭腦風暴。在對各部門的職能都有清晰的了解之後,她用一顆螺絲釘串聯起了所有部門。
不像在軟件公司實習時被虛拟的代碼環繞,當她走在車間,看見流水線上生産出的産品是如何由零部件到組裝時,她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踏實。
"制造業求穩,因爲對生産流程越熟悉的人越能保障生産,幾年積累下來之後就不容易被淘汰。" 這讓她這個 " 基層打工人 " 感到安心。
而身在锂電廠的魏佳,已經随着新能源風口起飛了。
看着薪酬調整确認單上 15% 的薪資漲幅,魏佳笑了。這是她入職以來第三次接到漲薪的通知。
在烈火烹油的行業裏,魏佳所在的公司客戶翻了三四倍,工廠從兩個擴到六個,入職的人數幾乎一年翻一倍,且在她入職一年後,新招的應屆生薪資的起點已經比原來高出了 20%。
魏佳每天被忙碌、加班充斥着,人像陀螺一樣飛速旋轉。她也會有疲憊的時刻,但更深刻的體會是刺激和亢奮。
三年的時間裏,她連跳三級,從項目助理工程師一路晉升到了項目高級工程師。她已經不是一開始的那個對專業知識一無所知的文科生,而是成長爲獨立帶三個項目、和客戶就技術問題對答如流的職場高手。
" 現在經常會想,幸好自己最後進了這個賽道。" 魏佳感慨地說道。
然而,随着越來越多年輕人的争相湧入,制造業的水溫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
争搶一張黃金制造業的船票
捏着手裏厚厚一沓簡曆,魏佳心底五味雜陳——裏面沒有一個應聘者,像她一樣是文科生。
" 這兩年,公司招項目管理更傾向于有工科背景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 她知道對公司而言這是一件好事,但也意味着,公司正殘酷地向一些能力不匹配的人關閉大門。
985 材料碩士就讀的宋文,對此深有感觸。
" 誰說比亞迪 985 點擊即送的?"" 迪子這麽不給面子,簡曆關就挂了,是我不配了。"
聽到室友被分到 " 人才庫 " 的哀嚎,宋文也跟着緊張了起來:" 聽說今年清北的人都下場競争了。"
但明知山有虎,他還是要前進。畢竟作爲 " 天坑專業 " 的學生,過去他隻能 " 仰望 " 進入互聯網行業的程序員,現在随着新能源的爆發,他們也擁有了屬于自己行業的 " 大廠 "。
更何況,在互聯網大廠等行業的一衆裁員潮裏,制造業的平穩甚至是升溫,顯得難能可貴。
可以看到,2022 年純互聯網職位量同比縮減了一半。但制造業捷報頻傳,根據相關數據統計,2022 年崗位發布數量保持 8% 的增長。
而一旦搏擊成功,就相當争取到了一張黃金制造業的船票。
秉持着這個信念,這個秋招季,宋文風裏雨裏,不斷趕場面試,最終拿下了包括甯德時代在内的 8 個 offer,每個年薪都在 20 萬以上。
今年已經畢業入職了一家主攻無人駕駛配送車企業的裏奧,更是切身感受到了騰飛的速度。
" 我們申請資金補貼,最快一周就能批下來。" 聽到師傅的科普,裏奧有些心潮澎湃。
學供應鏈管理專業的他,就是看準了制造業帶動下行業前景的廣闊,果斷入行的。據他了解,公司從年初到現在,員工數量已經翻了一番。
并且随着工作時間的拉長,公司帶給他的感受也在不斷刷新。
在入職前,他聽說一些車廠,每天早上、下午需要各打兩次卡,辦公室桌面上除了電腦、水杯、鍵盤、鼠标、文件之外,别的東西一律不準放,管理人像管理機械一樣死闆。
因此入職培訓,聽到主管說 " 我們是一家有互聯網精神的公司 " 時,裏奧多少有些不屑:" 扯什麽互聯網,無非是用一些新詞來标榜自己不一樣罷了。"
但很快他的認知得到了扭轉。三個月以内,他跟進的一個産品品類已經立項兩次,叠代速度堪比互聯網企業。
公司的王牌産品也在不斷更新,往往這個項目還在執行階段,另一個改動又已經下達,整體節奏非常快。
" 誰能想得到這是 2023 年的制造業呢?傳統制造業的産品性能質量得到市場認可後叠代就會比較謹慎了,但在這裏,技術和創新比生産還重要。" 裏奧說。
并且這家智能制造企業還在更多的地方向大廠看齊。比如雖然有師傅 " 傳幫帶 ",但公司内部就像互聯網大廠一樣稱呼大家是 " 同學 ",管理相對扁平,有時還有下午茶等大廠人高福利的标配。
這些都讓裏奧覺得很滿足,他希望這樣的美好時代,能持續得久一點,再久一點。
(文中人物均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