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驚蟄青年(ID:wakinglism),作者:Eavan,編輯:王中中,校對:鄒蔚昀,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如今,越來越多奔波在快節奏生活的都市青年選擇用運動發洩壓力。從飛盤、腰旗橄榄球到匹克球,最近,他們又盯上了新花樣——抱石。
抱石,雖說也是攀岩的一種,但玩法卻是大大的不同。與常見的攀岩相比,抱石不追求速度與高度,它更注重攀登者能自由地做出各種突破身體極限的動作姿勢,探索更多的攀爬可能性。
在一堵高不到 5 米的岩壁上任意選擇千奇百怪的抱石線路,利用自身的力量攀爬同一顔色的岩點,直至到達岩壁頂點。無論是像蜘蛛俠一樣釘在牆上,還是像長臂猿一樣晃蕩,隻要你能做到,統統都能在牆上實現。畢竟攀登路線的上限,隻取決于本人奔放的想象力。
室内和野外抱石都不需要系戴繩索,攀登者按照正确的姿勢下落至地上的軟墊子即可。(圖 / 受訪者提供)
對于一生不羁放縱愛自由的年輕人來說,抱石成了一項無法抗拒的誘惑。
上一秒西裝革履,幹練優雅,下一秒奔放野人,手腳并用爬上牆,你可能無法想象平日安安靜靜坐在身旁的同事,在下班後玩得有多野。
搬磚搬不動,但爬牆我有勁兒
工作日的岩館裏,每一面牆壁上都挂滿了打工人。
上班渾渾噩噩,下班精神抖擻,每個耗盡電量的打工人都在下班後醞釀了一場複仇計劃:" 在工作裏失去的,我全部都要在岩壁上奪回來!"
茶茶也是 " 複仇大軍 " 的一員。她在一家硬件公司當内容運營," 我統籌的項目都是比較長周期的, 2 — 3 個月内沒有成績和反饋是常态,設立的目标也無法完成,我因此很焦慮 "。
爲了緩解這種焦慮,茶茶選擇去抱石," 抱石隻需要完成一條路線就成功了 "。
目标 Top 點在視線範圍内,具有 " 可得性和既得感 "," 當我觸碰到抱石的 Top 點就成功完成了目标,這是我在工作上無法獲得的。"
抱石填補了茶茶工作上的情緒與價值空缺。這種即時反饋、即時滿足的喜悅足夠沖刷掉茶茶工作一天後積攢的疲憊和失落。
岩石的鼓勵也太上頭了。(圖 / 小紅書 @一塊抹茶)
很多初次來抱石的人都會發現它有一種熟悉的 " 既視感 ":就像工作一樣,每個節點都很棘手,抓不住的岩點就像難以處理的煩雜工作,無從下手。
但在攀登過程中,爲了在岩壁上保持平衡,攀岩人必須專注思考下一步該如何行動,不能急躁,否則很容易掉下來," 進入心流狀态,很多工作和生活上的煩惱在那一刻都被抛諸腦後 "。
所以,即使打工人在岩壁上被虐得體無完膚、肌肉酸脹,依舊一邊咬牙切齒地說 " 下次不來了 ",一邊又 " 真香定律 ",上班時腦海中不斷蹦出 " 下班還要去抱石 " 的想法。
上瘾的攀岩人連橋邊也不放過。(圖 / 受訪者提供)
北京人白告就是如此," 岩館就是我的快樂老家,每天都不想上班,隻想去爬牆 "。
抱石有以 "V" 開頭的難度系統劃分,0 — 15 表示路線的難易程度,随數字增大路線難度增加。一般來說,新手可以輕松完成 V0,然後往上挑戰一些需要針對性的練習才能完成的路線。
運動困難戶白告在剛接觸抱石時十分受挫。初學者一般都能輕松爬完 V0 和 V1 路線,而沒有運動細胞的她卻一直被困在從 V0 到 V1 的過程,一次次攀上岩點又摔下來,每天都在岩壁上馴化不協調的四肢。
白告第二次去抱石攀岩。(圖 / 受訪者提供)
自诩 " 退堂鼓表演一級選手 " 的白告最初也想放棄,但因爲教練的鼓勵最終還是堅持下來。教練不僅會十分耐心地指導她如何突破 V1 路線,更會接住她下滑的情緒," 他都會一直爲我加油,耐心地重複教我攀爬的腳法技巧 "。
曆時 5 個月,白告終于完成了第一條 V1 路線。
除了教練的幫助,岩友們的相處也十分真誠友好。與在健身房獨自奮力撸鐵不同,岩館的岩友會圍觀爬牆,互相交流抱石技巧。當牆上的攀岩人卡在一處,不知如何往上攀爬時,底下就會傳來岩友的熱情指導:" 右腳左邊還有一個岩點。"" 換手。"" 加油!"
" 岩友之間沒有距離感,即便是一個人來岩館,也可以和遇到的岩友一起玩。" 受到這種氛圍的感染," 社恐 "I 人白告在岩館獲得了限定 E 人的皮膚。
最初,白告每天獨自一人來到岩館抱石,默默在一旁爬牆,很少主動和岩友搭話。哪怕在磕線時遇到困難,也絕不主動求助,結束時也是靜悄悄地離開。
有一次她卡在一條線路無法推進,苦思冥想良久,愣是不肯向旁邊的岩友開口詢問。在一旁默默磕線的岩友七七實在看不下去,直接上牆爬了一次爲白告演示。當時還隻敢偷瞄七七動作的白告雖然沒有主動找對方搭話,但也心頭一暖。
教練當然也覺察到這種情況,爲了讓社恐的白告多交朋友,特意安排了其他兩位新手和白告一起上攀岩課。
慢慢地,白告也開始爲 I 做 E,她會向眼熟的岩友打招呼,哪怕他們互相不認識,主動邀請岩友七七爲她打保護,還約别的岩友一起爬牆 ……
白告和她的攀岩搭子們。(圖 / 受訪者提供)
現在支撐白告下班的盼頭,可能就是和岩友一起在 " 快樂老家 " 實現抱石自由。
較勁不過人生,要學會放手
抱石是考驗體力與腦力雙重比拼的運動,每個人在上牆前的第一件事,是先學會讀線。
面對形狀各異且缤紛多彩的 " 多巴胺 " 岩點,紅、黃、藍、綠、灰等顔色被劃分爲不同等級的路線,選好最适合自己的那條路線,然後在腦子裏簡單規劃攀爬動作,上牆是最後一步。
" 讀線就像解數學題,結果雖然都是登頂 Top 點,但是中間攀爬的過程,不同的人各有不同的解法。" 攀齡長達七年的丁丁享受讀線的有趣過程," 可以根據自己不同階段的能力和水平嘗試難度各異的路線,使用不同的動作和技巧。在這過程不斷地思考下一個點是用右手抓還是左手抓,是交叉手還是 dyno。"
因爲經常健身、肌肉力量充足,丁丁第一次嘗試抱石就被朋友稱贊 " 有天賦 "。在攀爬兩年後,丁丁也到了瓶頸期,于是她就去看奧運會的相關比賽,學習 " 大佬 " 的動作,恍然大悟後便迅速在岩館付諸實踐。" 你會在每一次攀爬和嘗試裏發現,原來我可以突破極限,嘗試去做一些從未想過能做到的動作。"
每一次嘗試,丁丁都對自己的身體技能刷新一次認知。" 平日裏像走路、跑步這些運動,我們很容易忽視一些不恰當的細節,但通過攀岩都能清晰察覺到問題出在哪,如手指抓點的動作、身體如何保持平衡,對身體動作的柔韌度等各個方面的認識都會更深入。"
每個攀岩人的身體柔韌度、臂長和延展性各有差異,因此在攀爬過程中都會做出不同的動作姿勢。即使攀爬同一條線路,不同的人都有專屬于自己的 beta(即完成一條抱石路線的一系列動作,可以簡單理解爲方法)。對于臂展長的人伸手可及的岩點,臂展短的人可能就需要側身發力才能觸碰到。
不同身高的人有不同的爬法。(圖 /B 站 @xyy_xuma)
" 之前在爬一條仰角 30° 的 V2 線路,我手腳并用爬了兩到三次才成功,但有些人就直接用手向上抓住着眼點,不需要用到腳就可以上去了。" 現在想起來,茶茶還是覺得好笑。
茶茶身材較瘦,膽量也不大,因害怕摔倒會弄傷膝蓋,所以她一般不太敢嘗試需要猛發力的動作。前段時間,她一直在反複 " 死磕 " 一條 V2 線路,但直到三周後岩館更新線路,她都沒能成功。
" 實在磕不動了。" 雖然心情低落,但茶茶最後還是坦然放棄:" 其實不用那麽跟自己較勁,要欣然地去接受自己身體是有不足的,力量是有限的。"
即使是終點一緻的抱石線路,但别人的最優解或許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如果想要嘗試突破自身極限,那就試一試,但實在較勁不過,放手又何妨不是一種最優解?
在适當的時候把手放開,是對自己最後的 " 疼愛 ",也是一種抱石哲學觀。
野外抱石後,我的靈魂自由了
抱石運動的自由度高就高在沒有繩索裝備束縛,線路解法不設限,當然,場地也沒有限制,于是許多抱石者在室内玩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萌生出 " 去野外抱石 " 的想法。
紹鵬便是如此,喜愛戶外運動的他在嘗試了一次野外抱石後就将室内抱石 " 打入冷宮 "。
在大自然下日曬雨淋、飽經風霜的石壁上部分石頭雖然未掉落但可能已經松動,也不像室内岩館會在岩壁下方貼心鋪滿墊子,沒有保護措施的天然岩場,相比于室内抱石,野外抱石危險系數更高。
因此,攀岩者去野外抱石時都會攜帶長約 1.5 米、厚 50 厘米的抱石墊。同行的夥伴還會根據攀登者的攀爬軌迹,在其下方放置多塊抱石墊,時刻觀察攀登者的行動狀态,随時來回移動抱石墊以保證攀登者安全掉落。
在鋪置多塊墊子時要連接好兩塊抱石墊,盡量不要留有空隙,攀登者稍有不慎可能就會掉落在抱石墊之間的縫隙,扭傷腳腕。(圖 /B 站 @知岩片語)
不管是室内還是野外抱石,攀登者都不能百分百避免受傷。但神奇的是,在野外抱石三年多的紹鵬,從未在野外受過傷。相反,他更多是在室内抱石時受傷。
" 因爲岩館裏人爲設定的線路并不能完全适合我自身的運動機能,如果完全按照定線員設計的室内抱石路線去爬,反倒可能會對我的身體造成一定傷害。"
紹鵬在野外抱石。白色的鎂粉可以保證手掌幹燥,增強與岩壁的摩擦力。(圖 / 受訪者提供)
純天然的野外抱石隻有點與點之間的距離," 并不要求每一根手指一定要摸到某個點,達到某個位置 ",隻要能用手抓、握、摳住,能用腳踩穩,岩石上任何一個凹凸的地方都能成爲最佳岩點。
真實岩石的觸感是 " 是人工塑料岩壁無法比拟的 ",尤其是在藍天白雲之下,陽光灑在岩壁上,攀爬時觸摸到石頭的餘溫," 這種融入到大自然的感覺會讓我感到平靜 "。
因此在自然岩壁上更加遊刃有餘的紹鵬,甚至能做出一些無法在人工岩壁上完成的動作,比如說嗨抱。
嗨抱是指在野外不佩戴繩索攀爬五六米以上的岩石,對攀登者的心理抗壓能力要求極高。(圖 / 受訪者提供)
登頂成功的那一瞬間,狂喜、暴哭甚至是怒吼,這種最原始的表達源自抱石者全身心與大自然中的這塊巨石交流、共鳴後獲得的心靈深處顫動。
當紹鵬站在岩石頂端宣洩完激動情感平靜下來後,可以聽見風吹落葉、蟲鳴鳥叫,看見岩壁上生長的花朵 …… 這是獨屬于野外的極緻風景,也是在岩館内無法獲得的體驗。
紹鵬在諾曼底的海邊成功登頂,他表示 " 這邊的石頭又高又爽 "。(圖 / 受訪者提供)
喜歡打泰拳和沖浪的斯揚也沒想到,攀岩會成爲她生命裏花費最多時間的一項運動。
斯揚第一次在室内抱石并沒有享受到它的樂趣," 我是在野外攀岩了一段時間後再回到岩館爬線,發現自己有進步了才感受到抱石帶來的快樂 "。從那一刻開始,她就對抱石上瘾了。
" 岩館裏的塑料高牆,又累又無聊,還沒有好看的風景。" 野外的岩壁一切都需要自行摸索,斯揚愛上這種探索的自由。
" 在攀爬的時候經常會抓到蜈蚣和蟲子,甚至有次我還抓到了剛蛻掉的透明蛇皮。" 性格很 " 野 " 的斯揚就這樣從美甲精緻 girl 變成了手指粗粗的 " 糙女子 ",在大自然中盡情釋放本性。
斯揚攀岩之後的手指,破損掉皮。(圖 / 受訪者提供)
抱石這項運動讓斯揚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我的生命裏很大一部分是要留給自然的。" 不再想要循規蹈矩地坐在辦公室裏朝九晚五,斯揚開始渴望她的生活方式必須要與自然緊密接觸。
斯揚會在節假日約上三五岩友,一起去野外抱石。她尤其愛去海邊," 在礁石旁邊生個篝火,與好友一同看風景,撿撿貝殼。" 比起單純爲了抱石而來,她更是來享受這種休閑的生活方式。
斯揚在野外抱石登頂後坐在岩石頂端欣賞美景。(圖 / 受訪者提供)
玩抱石兩年多以來,斯揚的物欲降低了很多。她慢慢地變成了素食主義者," 我以前無肉不歡,但現在基本上不吃肉,隻會吃一些魚和雞蛋 "。
這是一種欲望的轉移。狂熱的野外抱石者背着抱石墊跋山涉水,從山川跨到河流,從春夏邁入秋冬,他們内心的空虛與無聊被野外抱石帶來的治愈填滿,他們抱住的不僅是石頭,還有充滿可能性的自我與不設限的生活。
Ending
當躺平的年輕人選擇爬牆來釋放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這不是簡單地追求腎上腺素刺激與多巴胺的快樂。
眼前找不到抓手的生活,就像在岩壁上無法抓住的岩點一樣,年輕人一次又一次被摔下,但一次又一次爬起來迎接挑戰。他們與岩石較勁兒、與生活較勁兒,不輕言放棄,渴望掌控自己的人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生活的 beta。
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同樣坦然接受努力嘗試過後的失敗,學會撒手與放棄,這是他們的生活哲學。
打工人能在岩壁上消解一切煩惱和抑郁。(圖 / 受訪者提供)
山永遠在那兒,岩壁也是,沉默地承載着年輕人對生活的期待。石頭不會說話,但它随時歡迎來自人類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