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的蔡京,幾次被罷相,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每次他都能起死回生,而且還能得到比以前更大的權力。爲什麽蔡京的官越做越大?這貨到底是怎麽混的?這家夥還是有一些秘訣的,哪怕到了現代,有些人依然在用。
蔡京對兒子蔡攸的一番話,直接道出了爲官長盛不衰的秘訣。
蔡京是這樣說的:" 人人都想當官,人人都想手握大權,但是,如果你不任用信得過的‘自己人’,沒人會感激你,你也别指望将來别人會給你出力,等你遇到麻煩了,真正爲你說話的,隻能是自己人,所以,做官之道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自己人,隻要有自己人在朝中,你就不會有走到絕路的那一天。"
蔡京這話,當然很絕對,他快餓死了也沒人賣一粒米給他,這個時候,他的 " 自己人 " 又在哪裏?
當然,我們也不否認,蔡京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爲這是千年來的現實:任人爲私,你的利益才會長久,才能長遠。因爲,對當官的人來說,隻有 " 自己人 " 才是穩妥的、靠得住都,至少不用擔心背後起火帶來的危險。
有了自己的利益集團,有了自己的關系網,自己才能活得舒服自在,才能保持長久的富貴。這種想法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是,一旦形成了利益集團,這幫人就會把他們的私利放在國家利益之上,他們就成了影響整個民族的毒瘤、惡勢力。
不得不說,蔡京這家夥确實是老謀深算。他剛開始掌權的時候,就不遺餘力地培植親信,把廣布黨羽作爲自己當官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蔡京掌權多年,乃至于頂峰時期的他,親信黨羽遍布朝野,而且個個都身居要職。
比如說,童貫是蔡京推薦的,童貫出任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被封爲太傅、靖國公,這已經是相當顯赫了。在當時,人們甚至把蔡京稱爲 " 公相 ",把童貫稱爲 " 媪相 ",兩個人 " 一公一母 ",可以說把持了宋徽宗時的朝堂。
再說宦官楊戬,李彥、朱勔等都被提拔爲節度使。
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人物,一個叫鄧洵武的小官,因爲說了蔡京幾句好話,很快就傳到了蔡京的耳朵裏。
蔡京聽了之後非常開心,沒想到這個鄧洵武官做得不大,但是很有思想覺悟,于是他派人找到鄧洵武,對他說:" 相爺一直在關注你,想給你壓壓擔子呢,但是,卻一直在猶豫,你知道這是爲什麽嗎?"
别看鄧洵武這個人官不大,但是爲人卻很機靈,蔡京派人來跟他說這些話爲的是什麽呢?那就是要拉攏他呀!
鄧洵武非常識趣地跪倒在地,哭着說:" 其實我對蔡相爺早就仰慕已久,但是沒有門路,不能爲相爺效勞。如果相爺能夠給我機會,我願意永遠聽相爺的話,跟相爺走。"
蔡京聽到自己派出去的人這麽回報,聽了哈哈大笑,對鄧洵武印象更好了,蔡京說道:" 沒想到鄧洵武雖然是一個小官,居然有這麽高的覺悟,如果我不是用這樣的人,難道還任用那些隻認皇帝不認我的人嗎?那對我有什麽好處呢?"
于是,這個叫鄧洵武的小官,從一個小官成爲了尚書右丞、中書侍郎,一夜之間成了副相,這比坐火箭都快啊!
再說一個故事。
有一個叫張康國的官員,是福建轉運判官,爲了能夠攀上蔡京這棵大樹,他冒着被人唾罵的風險,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搞了一本 " 元佑黨籍 " 的名單,交給蔡京。
這簡直就是蔡京的反對派名單,照着名單一個一個打擊,百分百錯不了,這是給蔡京找靶子呀!
張康國的家人很是擔心,對他說:" 蔡京整天都在琢磨着迫害忠臣,你卻給他整理名單,做這種缺德的事,你不怕天下人唾罵嗎?你覺得這麽做值得嗎?"
張康國卻不以爲恥地說:" 要想升官,不走蔡京的門路,怎麽能升官呢?如果沒有人罵我,那蔡京又怎麽會賞識我呢?我跟蔡京不過是相互利用,各取所需罷了,我又能吃什麽虧呢?"
張康國的行爲,讓蔡京很高興,于是,火速提拔,很快就被任用爲翰林承旨。不到三年的時間,張康國就做到了尚書左丞。
我們都說世态炎涼,當你飛黃騰達、身居高位的時候,如同衆星捧月,當你落魄的時候,衆人便會落井下石!但是,蔡京罷相之後又會怎麽樣呢?咱們接下來的故事,非常值得反思。
蔡京第 1 次罷相後,趙挺之、劉逵兩個人來輔政,趙挺之跟劉逵商量說:" 蔡京已經被免職了,咱們終于可以伸張正義、大顯身手了,你覺得咱們應該從哪裏下手呢?"
劉奎說:" 蔡京的黨羽衆多,朝堂關系複雜,咱們如果冒然行動,恐怕這幫人不配合呀,他們彼此之間相互勾結,利益彼此勾連,牽一發而動全身,很容易抱成一團,絕對不會輕易聽咱們的,還是要小心一點穩妥一點爲好。"
兩個人一番小心謹慎的商讨之後,才決定把蔡京之前的一些規定稍作改動,但是,也僅僅起了一個小苗頭,就遭到了一幫大臣的極力反對,沒有人聽他們兩個的。
蔡京的那幫黨羽,更是不把這兩個人放在眼裏,他們處處跟趙挺之作對,還聯名給皇帝打小告報說:" 蔡京以前做丞相的時候,定下來的一些規定,都是按照皇帝的意思做的,又不是他自己的意思,現在有一些奸邪小人,嫉妒蔡京的功勞,想變更蔡京制定的一些法度,給蔡京潑髒水,這對整個大宋來說,簡直是災難呀!"
宋徽宗這個皇帝,咱們都知道,不是一個英明的君主,耳根子又軟,加上蔡京這幫黨羽,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的上書,最後,宋徽宗竟然相信了蔡京這些黨羽的說法。
不到一年的時間,蔡京就重新回到了丞相這個位置,而且加拜太尉,進位太師。這簡直是像彈簧一樣啊!
由此可見,蔡京的能量有多大!
蔡京第二次罷相之後,躲在幕後,他的親信何執中代替了蔡京來主持朝政。
别看蔡京沒有在丞相這個位置上,但是,他的親信在這個位置上呀,等于是蔡京依然在左右着朝政,何執中不愧是蔡京的黨羽,不管遇到什麽事,都是先請示蔡京,周圍還爲了一圈蔡京的親信在旁聽,這簡直就是一個開小會的朝堂,蔡京就好像是一個二皇帝。
這幫顯位的大臣,居然全部聽一個沒有官身的人,讓人感到驚訝!
蔡京很得意地對兒子們說:" 這就是懂爲官之道帶來的好處。你們現在看到了吧?如果不懂爲官之道,我一個丢了官的人,還能像這樣呼風喚雨嗎?你們看着吧,有他們在朝堂幫襯,用不了多久,我一樣會員官複原職,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公元 1111 年,蔡京又回到了丞相的位置,還被封爲楚國公,在京師還賞賜了房子。
蔡京黨羽大張旗鼓地去蔡京的府上,爲蔡京慶賀。
蔡京發表感言的時候說道:" 丢官,我不怕!但是,我怕沒有你們這幫朋友!隻要有你們在,不管遇到什麽風浪,我都能挺過來。這是全靠各位鼎力相助,這也算我慧眼識人吧。"
這就是蔡京的用人之道,也是一種狹隘的用人哲學,更是一種小人哲學。
小人的用人原則,一定是用人爲私,他們害怕自己的位置受到威脅,他們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所以,一定會任用小人、任用親人,目的是爲了長久的富貴。
但是,這麽任人唯私,也會讓人說閑話,雖然有 " 舉賢不避親 " 的說法,那麽,這該怎麽辦呢?
于是,這幫利益小團體,爲了私人利益,開始了利益勾連,相互之間利益交換,你提拔我的親人,我給你的朋友加薪。這種置大義于不顧的自私手法,其實不過是爲了保住他們的富貴和财富。彼此勾結,抱團取暖,這是潛規則,一切的流程都是合規合法的,往往也讓人找不到錯處。不得不說,這是仕途文化也在進步,你覺得是這樣嗎?
關注我,每天爲你分享讀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