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那英攤上事了。
短視頻賬号下面被罵了 800 多萬條。
起因是刀郎的新歌《羅刹海市》大火。
據衆網友的解讀,歌詞是在内涵曾批評過刀郎的音樂人。
而首當其沖的,就是言辭最犀利的那英。
在刀郎參選「十年影響力歌手」的時候,身爲評委的的那英曾極力反對。
因爲她覺得刀郎的歌「不具備審美觀點」。
這讓許多網友把刀郎沒獲獎的鍋推到那英身上。
實際上,那英雖然犀利,但沒人身攻擊。
引發衆怒的那句「聽刀郎歌的都是農民」,也并不是從那英嘴裏說出來的。
這事,當年就被刀郎本人辟謠過。
而刀郎沒獲獎的真相,是因爲他沒出席。
這不是那英第一次因爲敢說惹上争議了。
而歸根結底,是她的發言次次都能切中大衆情緒點。
許多經典語錄就因此被全網玩梗。
既有「最煩裝 * 的人」,也有「這很難評,我祝她成功」。
但「英子語錄」還遠不止這些。
在一部翻紅的老劇中,那英飾演的角色同樣貢獻了許多犀利台詞,堪稱互聯網嘴替。
比如,在被誤以爲是自身過度挑剔才導緻單身的時候。
那英直接回怼:
「放 ** 的屁,這簡直是危言聳聽!這片子就是吓唬小女孩,讓她們趕緊結婚用的。生怕她們有獨立意識,生怕她們不受男人管制!」
被網友調侃是本色出演。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部劇——
《好想好想談戀愛》
這部劇的陣容非常豪華。
編劇李樯的代表作有《立春》《孔雀》。
配樂則有窦唯參與。
主演既有那英這樣的樂壇頂流,也有像蔣雯麗那樣的實力派。
就連配角都是大咖。
曾黎、陳坤、鄭鈞、廖凡等等。
在當時,這部劇卻被一些觀衆罵「不真實」。
但如今再看,卻十分超前。
劇情圍繞四位女主談的 70 多場戀愛展開。
和現在内娛的愛情劇不同。
它并沒有把話題局限在感情線本身的甜或虐。
而是透過戀愛,讨論了很多社會話題。
比如,蕩婦羞辱。
那英飾演的黎明朗,愛穿清涼的吊帶。
結果被男友嫌棄穿着暴露,像是在勾引别人。
這時,她直接回怼。
還用同樣的問題質問男友。
「你穿着大花褲衩在我女友面前晃來晃去,你什麽意思啊?你想勾引誰?」
但沒想到,男友卻理直氣壯。
覺得男性和女性本身就不同。
而她也不甘示弱,精準概括偏見背後的本質。
「你是男性霸權主義的極端分子。」
還有關于男子氣概的讨論。
一次,黎明朗發現朋友的男友越來越細膩,會噴香水,追求優雅,沒有傳統的男子氣概。
朋友無法接受這樣「女性化」的男友,但黎明朗和閨蜜卻覺得是正常的。
「男女平等不光指婦女解放,男人也要解放。男人也可以像女人一樣美容美發,在家裏伺候老婆孩子,甚至花女人的錢。」
還大膽暢想。
「如果科技再進步,男人都可以生小孩。」
還有不婚話題。
在當時的大環境中。
大齡單身就是醜聞,女權主義則是一個貶義詞。
一位女性在接受采訪時,就吐槽「男人一聽你是獨身主義,就把你往女權主義堆裏推,好像女權主義是女人失敗者的回收站」。
而這部劇真實還原出了這種困境。
黎明朗就發現單身生活是不可靠的。
一旦有意外發生,死在家裏,可能都沒人發現。
還會遭受隐形的社會歧視。
爲了防患于未然,黎明朗想要立遺囑。
但卻被律師拒絕。
「你還是結了婚,生了孩子,再立遺囑吧。」
因爲覺得單身的黎明朗根本找不到繼承人。
雖然可以給父母,但父母往往會先子女一步死亡,極有可能是無用功。
甚至被造黃謠。
被誤解是天天上酒吧狂歡。
「單身女人要不有點豔事,好像挺對不住已婚男人似的。」
但她們都坦然接受了單身的身份。
不再期待通過找男人來拯救自己的生活。
而是通過互相幫助來度過困難。
「誰規定人生存的方式隻有婚姻一種?」
「一個女人獨立自主,不對男人三從四德,享受單身生活叫下賤嗎?女人生下來的使命不是嫁男人。」
這些話題恰恰都是大衆關注的焦點。
也暗合現在的女性意識。
而這是它翻紅的原因。
劇中女主們對女性處境的洞察力和犀利觀點,讓許多網友把這部劇當成了反戀愛腦先鋒。
但其實這并非這部劇的本意。
它并不想給任何女性扣上戀愛腦的帽子。
實際上,它讓女主們談了 70 多場戀愛。
戀愛觀各異的女人之間,也會因爲觀念的差異碰撞出矛盾。
那英飾演的黎明朗,屬于人間清醒型。
她是電視節目制作人,工作非常出色。
而在面對愛情時,她理性清醒,總能察覺出社會對女強人的歧視。
「一般事業成功的女人都沒有女人味,性别模糊。」
梁靜飾演的毛納則享受當下,遊戲人間。
談了很多男友。
遇見不合适的,就立馬踹了。
而且隻談情,不說愛。
羅海瓊飾演的陶春非常傳統。
她把已婚女性視爲标杆,覺得女性就要結婚生子。
「如果一個女人不需要男人,不需要家庭,這個社會就要崩潰。這是一種破壞。」
因此,被朋友揶揄是男權主義。
蔣雯麗飾演的譚艾琳則是愛情至上。
一直在尋找浪漫愛情。
爲了真愛,還曾拒絕一個鑽石王老五。
而在這背後是女性欲望和自我的表達。
陶春的傳統并沒有讓她放棄對女性身份的思考。
還貢獻出了名場面。
一次,在偶然得知男友是因爲不孕症才跟前妻離婚的時候。
她立馬轉過彎來,質問男友。
「你是愛上了我呢?還是愛上我的生育能力?」
還會探尋女性自身的意義。
在被老闆娘懷疑跟老闆有一腿,要被調職,做不喜歡的工作的時候。
她完全沒想到自己會陷入「雌競」之中,感到非常冤枉。
第一次對女人的身份産生質疑。
而她會主動看經典電影《時時刻刻》,尋找其中的女性意識。
直到最後頓悟。
「唯一可靠的線索是跟男人做比較,女人的概念才明晰一些。難道女人是以男人爲基礎才稱之爲女人的嗎?」
正如《第二性》中的思考。
「一個女人之所以成爲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
在戀愛過程中,她們都獲得成長,沒有委曲求全。
即便是被人看作「戀愛腦」的譚艾琳,也有認識自我的成長過程。
她跟男友一直分分合合,不斷拉扯。
而關鍵之處就是兩人的戀愛觀不合。
譚艾琳的愛情是有控制欲和占有欲的。
即便清楚承諾是虛幻的,但她也要男友給出承諾,追求愛情的唯一跟浪漫感。
但男友卻不是如此。
他對愛情持悲觀态度,害怕負責任。
不願意給出承諾。
因此,兩人的關系劍拔弩張。
爲了男友,譚艾琳不斷退讓,一直在苦苦維系這段感情。
她不滿每次約會都是自己去男友家裏,還要提前準備好一大堆日常用品。
因爲男友的邊界感極強,不喜歡她把私人物品放他家,也不願意去她家。
她因此跟男友吵過架。
還情緒失控,把杯子砸向男友。
但最後,還是選擇妥協。
主動跟男友道歉。
可這隻能換回一時的甯靜,兩人之間的隔閡仍在。
而且裂痕還越來越大,最終分手。
之後,男友另娶,譚艾琳也有了新男友。
但兩人還能藕斷絲連,雙雙出軌。
隻因爲男友後悔,請求原諒,譚艾琳就心軟了。
明知這樣是錯的,但又不可自拔地陷入愛戀之中。
而直到最後,譚艾琳終于忍受不了道德壓力,主動選擇分手。
她也終于看清了内心。
發現愛情隻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太無聊了,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一輩子憤怒的是愛情,謾罵的是愛情,得意的是愛情,沮喪的還是愛情。一輩子就忙活愛情嗎?你不要再跟我唠叨了,我受夠了。别人沒有義務承擔你愛情的後果,這是你自己應該解決的問題。你愛一個人就是願打願挨,沒有人逼你。你知道嗎?敢做就要敢當。」
這樣的女主,遠非「戀愛腦」一個标簽能概括。
因爲太過超前,這部劇收獲了一衆好評。
在豆瓣上,獲得了 8.3 分。
還有網友結合當下熱點,稱之爲「中國版《芭比》」。
隻可惜,它也有缺憾。
一方面是抄襲争議。
劇中的人設和一些橋段,跟經典美劇《欲望都市》一模一樣。
導演也坦誠這部電視劇就是翻版《欲望都市》。
「好多記者質問我是不是抄襲人家,我不回避地說我們就是翻版。」
另一方面,爛尾争議。
女主們的許多台詞都切中肯綮,是當代網友的「互聯網嘴替」。
但在大結局中,她們卻沒有付出實際行動,掙脫傳統束縛。
反而開起了倒車。
在四位女主中,毛納原本是女性意識最強烈的。
但最後卻被朋友說服,回歸了「女性是由男性應運而生」的傳統觀點之中,選擇閃婚。
「一個女人再無法無天,她的法是男人,天也是男人,這是和宇宙一樣無法更改。你得安于這種至上的安排。」
這樣自我打臉式的内核降級,導緻一種割裂感。
仿佛從《欲望都市》畫風突變成了《娘道》。
而導演本人也狠狠「背刺觀衆」。
他表示,這部劇的女性主義純屬噱頭,隻是覺得女性是外強中幹,需要揭露。
「我本來就不是要拍女權主義的作品,那都是出品方的賣點,我的本意很簡單,就是揭發女人的弱點。」
這樣先入爲主的視角本身就帶有偏見。
顯然,這部劇有它的局限性。
但諷刺的是,如今也沒有比它更敢拍的愛情劇了。
在許多熱門影視劇中,女性角色總是以找尋自我的名義,強行制造沖突,爲愛情線服務。
《我的人間煙火》裏,女主許沁覺得家庭是自己的束縛。
而她有很多次脫離家庭的機會。
可以出國留學、考外地大學、在外地工作 ......
這些方式都可以在不與家庭撕破臉的情況下,循序漸進地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結果,許沁所謂找尋自我的道路,卻是跟男主談戀愛。
她完全沉浸在一碗白粥的自我感動中。
而且,這樣的愛情線又同樣是以女性的犧牲爲代價的。
許沁原本有能力上更好的大學,完成出逃。
但她卻爲了男主,選擇本地學校,繼續被家庭束縛。
這還是追尋自我嗎?
當然,近年來,也有嘗試凸顯女性主義的影視劇。
但往往都很套路和片面。
重啓的《歡樂頌》系列總是立意先行。
開場的偷拍、職場性騷擾都非常懸浮,仿佛是一場鬧劇。
偷拍者直接将手機一滑,對準女性裙底。
如此「光明正大」完全不符合他害怕發現的心理。
而最後,都以主角團伸張正義告終。
隻淪爲一場又一場的說教,僵硬地輸出各種「金句」。
歸根結底,我們渴望看到更多女性題材的影視劇。
渴望看到她們的欲望、自我,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而不是懸浮失真的命題作文。
如果觀衆隻能在老劇中,尋求一絲慰藉。
這樣的翻紅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随手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