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華中師範大學
芝蘭玉樹 , 少年翩翩
他是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獲得者
也是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專業組)一等獎獲得者
更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
他就是我校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2022 級直博生曾成偉
今天 讓我們一起走進曾成偉的故事——
學習途中與科研結緣
" 做科研我覺得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不同于學習課程這種接受已有知識的模式,科研是未知的東西,去探索,去發現,滿足了我的探索欲望。最幸福的是探索出來之後的滿足感與獲得感。"
今年春天,曾成偉收到了一個好消息。我校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趙蘊傑教授與美國達特茅斯計算機學院 Soroush Vosoughi 教授、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曾辰教授合作在軟凝聚态與生物物理領域取得了新的研究進展,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爲 "Evaluating native-like structures of RNA-protein complexes through the deep learning method" 的研究論文。我校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直博生曾成偉爲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達特茅斯計算機學院簡弋人爲共同第一作者,趙蘊傑教授爲論文的通訊作者,華中師範大學爲第一完成單位。
成爲《Nature》子刊第一作者,離不開曾成偉對科研夢想的執着,而與科研結緣,也許是他人生中誤打誤撞的浪漫相遇。在大一上學期末生物物理研究所在班級的一次宣講活動中,曾成偉被趙蘊傑老師和楊利建老師深入淺出的精彩報告所吸引,聽完後,心中便暗自埋下了科研的種子。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給每一個學生都提供了嘗試科研的機會,因此曾成偉在大二時就将興趣轉化爲行動,報名參加了生物物理所的科研立項項目。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在大三時成功結項,邁出了他在科研道路上的勇敢嘗試的重要一步。
經曆科研道路上的初嘗試後,曾成偉選修了趙蘊傑老師開設的《分子生物學基礎》,在課上他被 RNA 所展現出的精巧結構和利用數學建模和物理模型來解決生物問題的科學研究方法所折服,在學習與成長中,窺見了來自科研殿堂的獨特魅力。這更加堅定了曾成偉選擇科研道路的決心。
"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 "。曾成偉堅持在各個領域全面發展,用行動闡釋着這句話。在大三暑期,他先後參加了由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舉辦的 " 定量生物學暑期學校 "、 西湖大學施一公院士組織的 " 活性軟物質研究生暑期學校 "、東北師範大學舉辦的 " 統計物理與複雜系統學術會議研究生暑期學校 " 等學術活動。在一個個講座、一次次交流中,他對自己所探索的方向、對未來華師在軟凝聚态與生物物理領域的建設充滿信心和向往。于是,他選擇直博華師,選擇軟凝聚态與生物物理方向,向着自己的目标繼續努力、砥砺奮進。
對于科研,曾成偉總是懷着一片赤忱:" 做科研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做科研是發現未知的東西,要用現在已有的工具去探索,無論是大量閱讀文獻還是動手實驗,都可以滿足我的求知欲望。得出結果之後的滿足感與獲得感會讓我非常幸福。"
但同時,他坦言做科研需要非常很強的心性和堅定的意志:" 在做科研的過程中,老師指明一個大概方向,後續則需要自己去努力嘗試。摸索的過程是曲折的,但最重要的是和老師保持交流、堅持下去。"
前行路上有良師相伴
" 我不是在孤軍奮戰,有導師和我一起戰鬥。"
在探索科研的道路上,離不開導師的細心指引,對于曾成偉來說,最幸運的是遇見自己的導師——趙蘊傑教授。" 也許教授換一個學生同樣可以獲得最終的成果,但是我如果沒有遇到趙蘊傑教授,沒有得到他的引導,也許我真的無法這樣順利地完成這個課題。"
在本科階段,趙蘊傑教授就時常關心曾成偉的學習狀況,這也成爲一股至關重要力量,一直推動曾成偉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在最初入學時,他也曾有過退出數學物理直博班的想法。曾成偉原本的目标是成爲一名數學老師,但在轉專業考試中,遺憾地錯過了這一機會。"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在經過導師的開導與鼓勵後,并繼續嘗試一些科研項目,曾成偉最終在嘗試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對科研的興趣與潛力,開起了一段與科研誤打誤撞的浪漫相遇。
讓他最爲印象深刻的是在大四畢業時的暑假,原本認爲實驗成果已經非常完美了,但最後發現,從大四開始到畢業時做出來的數據都是錯誤的,這讓當時的他覺得非常崩潰,感覺自己一整年的努力都失去了意義;同時導師也一直對曾成偉的實驗抱有很大的信心,實驗數據錯誤讓他覺得辜負了老師的期待,他感到十分愧疚。但在和導師溝通過後,導師并沒有責怪他,而是讓他靜下心來重新做一遍,獲得準确的數據。最後,曾成偉并沒有辜負導師的希望,暑期放假階段,在實驗室日夜不息泡在實驗室中,在不斷重複、不斷試錯、不斷發現中,終于獲得了準确的、完整的和系統的實驗數據。
在文章投稿後,期刊反饋了審稿意見。但考慮到若拖到年後可能時間安排更爲緊張,趙蘊傑教授還是建議他在過年之前回一趟學校,盡量完成修改工作。" 記得趙老師當時對我說,如果過年前完成了修改工作,他會送我回家,如果沒有完成修改工作,他也會在學校陪伴指導我的修改工作,帶我一起過年,趙老師對我的學習工作這樣盡心盡力,這讓我非常感動。" 在曾成偉返校修改論文那段時間,趙蘊傑教授幾乎和他保持同步作息,每天 7:00 來實驗室,晚上 10:00 左右才回家。這讓曾成偉感到自己不是在孤軍奮戰,還有導師和他一起戰鬥,更加信心滿滿。
滿懷希望中堅持熱愛
" 見的更多,對未來就更清楚。"
不馳于空想,不骛于虛聲。曾成偉的本科畢業設計在大三暑假時便已初步完成,并取得了直博名額,但大四時他依舊沒有懈怠,甚至比備考研的同學更加忙碌,繼續潛心鑽研學習專業知識、深化拓展畢業設計的内容。
發展不設限,在桂子山他肆意探索着、發現着,同時快樂着。閑暇時與三兩好友在燈光球場上揮舞着球拍,讓汗水肆意揮灑;亦或是在寝室裏抱着吉他,在指尖撥出一串洋洋灑灑的音符,感受着、表達着、共鳴着;行攝間,從模特到攝影者,用鏡頭記錄留存美好,快門按動時,感受桂子山的獨特魅力。
不拘泥于課本,多進行嘗試,多出去走一走。大一暑期,他參加前往廣西的 " 愛心之旅 " 支教活動。這一次的支教帶給了他成就感和獲得感。20 多天的旅途中,所有的事情都是那麽獨一無二,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群洋溢着青春笑臉的孩子、還有一顆熾熱的心,給他帶來一段難忘的記憶,也豐富了他的精神世界。
" 心态好、快樂阈值低 "是他的成功秘訣," 心懷感恩,感恩遇見,感恩相伴 "是他的座右銘。他對自己的研究方向充滿興趣,更希望自己将來的研究能夠爲這門科學産生推動作用。他也格外期待着将來能夠通過自己的研究産生可被應用的成果,做出對社會應有的貢獻。
向陽而生 逐光而行
行而不辍 未來可期
相信曾成偉會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
繼續挑戰 勇毅前行
也祝願更多懷抱科研夢想的華師學子
紮根桂子山
實現奮鬥目标!
書寫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