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們三易生活在 vivo X100 系列的發布會後,與 vivo 産品副總裁黃韬和 vivo X 系列産品總經理韓伯嘯進行了一次關于新品更爲深入的溝通。後續在相關内容中,我們提到了許多在此次發布會上并未講到的産品細節,也對 X100 的設計思路進行了更深入的解析。
但正是在這次溝通中,有一個看似和發布會本身關系不太大的問題,卻引起了我們的格外關注。事實上,vivo X 系列的 " 起步 ",靠的曾經是出衆的 HiFi 音頻設計,但是最近這幾代的 vivo X 系列機型雖然依然保留了獨立的 Hi-Fi DAC,但在方案設計上已經難以再讓人感到激動,因此 vivo 方面是否有依然在手機音質方面持續努力也受到了關注。
面對這個略顯尖銳、但很明顯出自 " 忠實用戶 " 的疑問,vivo 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産品經理韓伯嘯并未回避。他表示,自己也經常 " 覺得難受 ",并且經常打電話去追問(Hi-Fi)芯片。
據韓伯嘯所述,vivo 找了很多合作夥伴幫忙、也收了很多貨,但是 " 這個方向确實有逐漸變小衆的情況 ",小型化的音頻強化方案,很多(上遊)廠商都已經不做了。所以 vivo 現在也隻能在維持現有 Hi-Fi DAC 設計的基礎上,更多地去開辟無線音頻技術的新領域。
上遊廠商不缺 HiFi 新芯,但他們确實沒怎麽考慮手機
老實說,雖然我們三易生活此前沒少吐槽過有線音頻、特别是高品質的有線音頻設計,如今在智能手機上 " 式微 " 的情況。但這很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廠商方面的相關人士公開坦誠了相關現狀,并且明确将問題的根源指向了上遊芯片的短缺。
Hi-Fi 音頻芯片到底缺不缺?如果大家平時有關注音頻産品領域就不難發現,其實上遊音頻廠商,最近這兩年并沒有少出新款的音頻 DAC 方案。
比如老牌大廠 ESS,就先後推出了中高端定位的 9068AS、9069,以及前段時間剛鋪貨的新旗艦 9039PRO 和 9039Q2M。
旭化成在經曆了工廠爆炸事故、AK4499 停産後,也于今年正式推出全新的 AK4499EX 方案。雖然它的單芯片通道數減半,但隻要采用雙路配置,再加上與之搭配的獨立數字處理芯片 AK4191EQ,就能收獲比前代旗艦更極緻的音頻信噪比,客觀上可以帶來更好的音質。
除此之外,此前在音頻領域不算出名的廠商 ROHM(羅姆),也趁着前兩年旭化成缺貨的檔口努力了一把,推出了參數比肩頂級旗艦的 DAC 芯片 BD34301EKV。現在它也得到了不少高端 Hi-Fi 設備的采用,可以說在客觀上讓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餘地。
除此之外,諸如 CS43198、CS43131M 這些經典産品,即便是放到現在,其 130dB 以上的信噪比也絕對堪稱頂級。實際上它們在市面上也毫不落伍,依然有大量新品采用。
某新款 DAC 芯片的官網,在演示用途時直接出示了一台 SACD 唱機
看到這裏,大家是不是感覺有點迷糊?别急,其實事情的本質并不複雜。因爲在前面所列舉的這些 Hi-Fi 芯片中,除了 ESS9039Q2M 這一款新品,以及已經在市場上混迹多年的 CS43131M 之外,幾乎就沒有幾個能真正用到手機裏去的。
原因很簡單,因爲絕大多數的新款 Hi-Fi 芯片,在設計時針對的就是高功耗的播放器設備,或者是多聲道的家庭影院場景。盡管它們确實音頻參數很高,但功耗、發熱也非常 " 暴力 ",再加上原生八聲道的架構,真塞進手機裏不僅會成爲嚴重的熱源,功能上也會是純純的浪費。
HiFi 手機的式微,隻是行業再次細分的必然
追溯曆史其實不難發現," 随身聽 " 以及 mp3 設備的大規模興起,基本上是千禧年前後的事情。此時,以 CD、SACD、DVD-Audio 爲代表的高音質、超高音質家用 Hi-Fi 設備,早已發展了很多年。
也就是說 " 随身聽 " 這種概念,本質上其實就是一種以犧牲音質爲代價,向原本買不起高價 Hi-Fi 設備的消費者,推廣 " 聽歌 " 這種消費需求的市場營銷行爲。
而随着部分消費者被 " 随身聽 " 篩選出來,他們很自然地就會産生對更高音質的追求,再加上後來移動網絡的發展,所以當手機的聽歌需求日漸普及時,部分廠商推出的 "Hi-Fi 手機 " 的概念,就會被大衆用戶所普遍接受。畢竟 Hi-Fi 手機的音質、聽感,客觀上是可以直接 " 秒殺 " 普通手機的,所以稍有追求的消費者很容易就會認同這種新的産品形态。
但問題就在于,音頻設備天生對功耗、散熱有着不低的需求,大家可以很簡單地認爲,音質越高的電路,功耗基本上一定是越高的。可是手機不能塞進太高功耗的 Hi-Fi 芯片,所以這就導緻 Hi-Fi 手機盡管從技術上來說是個創新,但是它的 " 上限 " 非常低,所以幾乎很快就遇到了技術瓶頸。
然後,市場就再一次發生了分化。一部分廠商将 Hi-Fi 芯片從手機裏拿出來,做成了外置的 " 小尾巴(小型解碼放大設備)",解決了音頻電路的體積、幹擾和散熱問題;另一部分廠商幹脆放棄了 " 手機 " 的功能,轉而去做大體積、塞進更多電池和濾波電容的 "Hi-Fi 磚頭(即大體積随身播放器)"。
這兩種設備一種隻要幾百元,另一種價格可能動辄上萬,但它們的共通點就在于都突破了 "Hi-Fi 手機 " 固有的技術瓶頸,能夠輕易地做出比手機内置 Hi-Fi 芯片好得多的音質,完全可以滿足有更高需求的消費者。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方面對于手機廠商來說,耗費更高的成本、在極其有限的機身裏繼續探尋更高效的 Hi-Fi 設計,就變得毫無價值了。因爲 " 小尾巴 "、" 大磚頭 " 廠商可以用簡單得多的電路,輕易實現超越你的音質效果。
另一方面,這自然也就會 " 反饋 " 到上遊芯片廠商,促使他們不再推出專爲低功耗優化的新款 Hi-Fi DAC,而是重新專注于高功耗、高音質、高成本的傳統産品線。以結果來說,Hi-Fi 手機 " 缺芯 "、同時用戶也不再關注這條産品線,實際上并非什麽遺憾,反而是技術、需求雙雙進步所導緻的必然結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