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能忽視語言的力量。
1
" 沒考到 96 分,就不能進門,我數學語文都沒達到。"
近日,湖北一男孩放學後背着書包,獨自一人在小區附近徘徊許久。
有熱心市民發現男孩在外面時間過長,擔心他的安全,于是報警求助。
經過民警的了解,男孩一直在外徘徊,是因爲他考試成績不理想。
他說自己數學和語文沒考到 96 分,不敢回家。
得知男孩的情況後,民警将孩子帶回派出所安撫其情緒,陪他完成當天的作業。
等男孩情緒穩定後,将人安全送回了家。
9 歲的孩子,因爲一次考試失利,竟然連家門都不敢進。
這讓不少網友心疼:" 可憐的孩子,家本該是最後的避風港啊。"
其實," 考不到 96 分就别回家 " 可能就是父母随口那麽一說。
因爲不管孩子考多少分,家都是孩子的家。
隻是有些家長不知道,有時候自己根本沒放在心上的氣話、玩笑話,卻會在孩子心裏 " 生根發芽 "。
2
有一個讓我印象非常深的新聞。
貴州一男孩考了第三名,拿到成績單卻一點也不高興。
他在家門口猶豫許久才進去,結果,剛一進門他就哭了。
" 媽媽,我才考了第三名!"
大家都以爲,媽媽會安慰下孩子,畢竟,第三名的成績真的很優秀了。
沒想到,媽媽卻說:
" 你這種玩法,考第三就不錯了!"
男孩聽完後,用手捂臉哭得更傷心了。
媽媽的回應,看似是安慰,實則在說孩子沒有盡全力。
輕飄飄的一句話,就将孩子的努力給忽視了。
這也是爲什麽,男孩明明成績優秀,卻不敢進家門。
因爲他心裏知道,自己從媽媽那裏得不到鼓勵。
其實,生活中有不少家長都和男孩媽媽一樣,不管孩子做的有多好,與孩子說話時,會習慣性地帶上 " 打擊 "。
" 就你那腦子,能及格就不錯了 "
" 你瞧瞧那誰,比你聰明,還比你用功…… "
這讓我想起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 · 盧森堡的一句話:
" 也許我們并不認爲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确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家長不以爲意的嘲諷,卻真真實實地會給孩子帶來傷害,甚至影響着孩子的成長軌迹。
3
曾有公司在拍攝公益廣告時,做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測試:
他們尋找了幾組家庭,先将孩子接到拍攝地點,然後将父母安排在另外一個房間進行采訪。
在孩子等待父母來拍攝地這段時間,工作人員讓他們給家長打電話催他們快點過來。
另一邊則要求家長接電話時,模仿自己曾經用過不好的語氣,回應孩子。
就這樣,孩子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打了一通催促電話。
一名 6 歲女孩第一次給媽媽打電話,媽媽語氣急躁地說:
" 你要幹嘛,我在騎車,快要到了!等一下!
可女孩等半天還沒到見媽媽,于是,她又打了一次。
結果媽媽不耐煩地說:
" 怎樣啦!你很煩!一直打,我快要到了,你一直打幹嘛!"
說完,直接講電話挂斷。
隻見小女孩的表情,一點點從期待,變成了難過,放下電話,她就忍不住哭了。
而其他幾個家庭上演的情況,幾乎與小女孩一模一樣。
父母或不耐煩、或生氣指責的話語,讓孩子們非常難過。
而另一邊,能看到孩子反應的父母們也都紛紛陷入了沉默。
想想平日裏,他們不知道用類似的語氣與孩子說過多少次話,孩子得多麽難過。
爲什麽有些孩子越長大越不願意與家長溝通?
這就是答案。
父母不懂和孩子好好說話,孩子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過、失望與委屈後,慢慢也就不願意和父母說了。
4
節目《老師請回答》曾采訪過一名 7 歲的小學生。
他因爲學習成績差經常被媽媽訓斥,他在節目中哭着請求媽媽:
" 别叫我二百五了,我會努力的!"
7 歲的孩子面對媽媽的嘲諷,是那麽的委屈和無力。
他想要媽媽的鼓勵啊!
他已經在努力了,爲什麽媽媽就看不到呢?
美國愛荷華大學曾有研究顯示:
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語中,隻有不到 20% 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
" 你也太笨了!"
" 我怎麽生了你這麽個不懂事的孩子!"
這些随口就來的指責與嘲諷,會在家長看不見的地方化成利刃,一次次給孩子帶來傷害。
沒有孩子不想得到父母的肯定,他們也想做的更好。
隻是父母越是指責,孩子越難變得優秀。
5
家長們,好好和孩子說話吧!
責罵、嘲諷、不耐煩的話,雖然隻是動嘴,但卻紮心。
孩子的成長,需要的不僅僅是嚴厲,也需要鼓勵。
雖然有時候,孩子的行爲的确會讓我們很生氣,但是這就是孩子啊!
孩子在成長中,會犯錯,也會偏離父母的期待。
這些都是很正常的。
與其每天打擊指責孩子,不如耐心鼓勵,陪他一起進步成長。
本文爲米小圈公衆号(ID:beimaogege)原創。作者圈媽,有一男寶和一女寶的二胎媽媽,用心用文字和大家分享海量育兒知識,解讀婚姻情感生活。陪伴千萬父母們和孩子的成長。
點個 " 在看 ",一起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