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既想要引導孩子多了解學科知識,又擔心書本内容太過單調乏味?紀錄片是個不錯的選擇。下文為大家總結了 5 部高質量的紀錄片,涵蓋人文、曆史、藝術、科學等多個領域,用一場場酣暢淋漓的視覺盛宴,或是百科探秘式的生動情節,幫孩子用新的方式汲取知識,打開看世界的另一扇大門。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主頁面 " 星标 " 我們,從此 " 不失聯 "。
文丨周滢滢 編丨 May
寒假來了,如何通過一部高品質的紀錄片,打開孩子的眼界、提升内驅力?
外灘君發現,相比那些一本正經傳遞知識的紀錄片,一部形式足夠新穎、内容足夠有趣的紀錄片,才能真正吸引到孩子。
想要讓孩子得到滋養,前提是得看得進去。
以" 好看、有趣 "為第一原則,外灘君精選了幾部寶藏紀錄片,它們大多是在 2022 年最新播出的,覆蓋人文、曆史、藝術、化學等多個領域,視角獨特、短小精悍,讓孩子忍俊不禁的同時,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不止考古 · 我與三星堆》
豆瓣 9.1 分
播放平台:B 站,共 5 集;
曆史/人文/社會 2022
對懸疑和探案感興趣的孩子,不可錯過這部聚焦三星堆考古人日常的人文紀錄片。
1986 年,在一次意外挖掘中,三星堆震驚世人。一号、二号祭祀坑出土大量造型神秘的文物,讓三星堆一度被傳言來自 " 外星文明 " 和 " 埃及文明 "。2022 年,三星堆的考古工作還在繼續,祭祀坑工作已經推進到八号坑。
無論是坑内層層疊疊的祭祀文物的清理和挖掘,還是坑外三千年前建築遺址的還原,都需要新一代考古人,像 " 破案高手 " 那樣,不錯過任何一個細節,明察秋毫。
在這過程中,既需要考古人有廣博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有實驗科學素養。比如,K8 祭祀坑挖掘出的黃金質地埋葬物上有紅斑,它吸引了年輕考古人趙昊的注意:它是血嗎?需要進行驗證。
因為年代久遠,用紅外光譜機器測試,收效甚微。愛看刑偵片的趙昊,找來了現代刑偵常用的普米諾試劑,當它遇到血紅蛋白會在黑暗中出現淡淡藍光。
最終,趙昊等到了他期待的那一抹幽藍的光,證明了有鐵離子的可能性。
當然,考古人也并非總是這麼幸運,很多時候隻是" 挖了個寂寞 "。就像 26 歲的年輕考古人王瑞,守在土方裡,清理了三四個月的 " 船棺 ",結果發現那可能隻是個 " 垃圾坑 "。
不同于以往隻關注出土文物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一反常态,用一個個年輕的、充滿活力的考古人的日常,串聯起了 3000 千多年前的三星堆和古蜀文明。
在拍攝之前,主創團隊就注意到一個現象,年輕人對于三星堆,乃至考古這個主題的關注度持續上升,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 " 考古 " 這個曾經相對冷門的專業中深造學習。
風趣的旁白、生活化的視角,都讓這部紀錄片更接地氣,更有觀賞趣味。
《美術裡的中國》
豆瓣 7.8 分
播放平台:CCTV 官網,一共 9 集;
藝術/人文 2022
談及經典畫作,今天很多孩子可能第一瞬間想到的是梵高的星空、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對于中國近現代的經典藝術作品,卻所知寥寥。
即使能說出一些作品,恐怕也不知道其藝術價值來自哪裡,背後的畫家又有哪些可親可敬的故事。
今天外灘君推薦一部娓娓道來的紀錄片,每集聚焦一幅中國近現代畫作與畫家的故事,用淺顯生動的語言,讓我們重新認識那些中國美術館裡的館藏經典。
第一集《蝦》,就帶我們走近了齊白石筆下那個 " 水草青青的世界 "。
齊白石畫蝦與古人不同,他以淡墨勾染蝦身,讓蝦體輕盈透明,以濃墨暈染蝦頭,讓蝦頭堅實挺拔。看似尋常幾筆,其實畫得極慢。每一節蝦背拱起的弧度,每一根蝦須的彎折變化中,甚至能看出水的阻力、蝦的躍動。它們仿佛正主宰着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被觀賞的對象。
這也是為什麼,齊白石筆下的蝦,會比現實世界的蝦,看上去更加真實;甚至有一種說法是,它的一根觸須裡就藏着一個宇宙。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就表示:" 齊白石哪怕畫一根蝦須都畫得極慢,卻足以讓後輩所感歎。"
一幅優秀作品的誕生,離不開畫家的成長經曆和藝術追求。這部紀錄片也讓畫家本人變得立體起來。
就拿齊白石來說,他的童年是在湖南湘潭的鄉間度過,雞鴨喧鬧、蟲蝶飛舞。他從 19 歲開始學習雕花和繪畫,一度成為湘潭小有名氣的畫匠。
半輩子倏忽而過,沒想到,命運迎來轉折。54 歲的齊白石,因為家鄉連連兵亂,逃往北京以賣畫為生,做了 1917 年的 " 北漂 "。正是這次背井離鄉,促成了一代大師齊白石的誕生。
在文化曆史深厚的北京城,有着梅蘭竹菊、山水人物寄托情志的人文畫傳統。而湘潭鄉下來的齊白石,就像是個另類。他畫土地裡鮮活的生命,與傳統文人畫家賞花折枝的趣味,不盡相同。
齊白石的畫,就像是當時畫中的 " 白話文 ",不用典,不避俗,不無病呻吟,不模仿古人。它們像一股清新的風,呼之欲出的是平淡天真之趣,深受中國老百姓的喜愛。
除了齊白石的《蝦》,這部紀錄片還為我們剖析了很多耳熟能詳的畫作,比如羅立中的《父親》、徐悲鴻的《奔馬》、李苦禅的《盛夏圖》、靳尚誼的《塔吉克新娘》等等。
它就像一堂藝術鑒賞課,讓孩子未來有一天站在世界舞台上,不至于對中國本土的經典藝術作品,一臉茫然,内心毫無波瀾。
《畫裡有話》
豆瓣 8.8 分
播放平台:CCTV 官網,一共 5 集;
藝術/曆史 2022
上面一部紀錄片聚焦的是中國近現代的畫作,這一部紀錄片則聚焦了古代著名畫作,而且更為短小精悍、風趣活潑。
紀錄片一共 5 集,選取了 5 幅有代表性的中國古代畫作,通過剖析畫作隐含的小細節,多維度講述唐朝、宋朝、清朝豐富多樣的曆史人文故事和市井生活。
第一集《虢國夫人遊春圖》,就很吸引眼球。這幅唐代宮廷畫師張萱的作品,描繪了楊貴妃三姐虢國夫人遊春的場景。
全畫八騎九人,卻留給世人一個未解之謎,誰才是虢國夫人?是畫中位于 "C 位 " 的騎馬者,還是騎 " 三花馬 " 的男裝者?
猶如解謎一般的細節分析之後,你會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一幅幅我們可能看過無數次的經典畫作,就這樣真正和我們走近距離,也被重新認識。它們的藝術價值、藝術魅力,從此不再空洞地留在書本上。
想要幫助孩子了解和欣賞中國古代畫作,外灘君強烈推薦這堂别開生面的美術課,加上忍俊不禁的旁白和科技手段,掃盲效果極佳。
《未來漫遊指南》
豆瓣 8.1 分
播放平台:B 站,一共 3 集;
科技/宇宙/社會 2022
科幻迷的孩子們,請不要錯過這部由 BBC Studios 制作的最新科幻紀錄片《未來漫遊指南》。
科幻作家劉慈欣作為講述人,與全球最前沿科研領域代表人物,一同探索《三體》系列作品中提及的情節、科技與假想。
在《三體》這部科幻小說中,一位天文學家向外星文明發送了一條信息,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災難性後果。
在現實世界中,也有這樣向外星文明發送信息的天文學家,比如道格 · 瓦科奇博士,他是緻力于向地外智慧生命發送信息的組織—— METI 國際的主席。
道格 · 瓦科奇博士相信,總有一天,某個非自然形成的強烈信号,會讓我們知道宇宙中存在着其他生命。劉慈欣本人也認為,人類與外星人的相遇,可能在未來十萬年都不會發生,但也可能就發生在明天。
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黑暗森林》中," 面壁者 " 的任務是制定一項計劃,對抗外星人入侵,拯救地球。
在現實生活中,2019 年,科學家們參加了一項設計銀河系移民最優方案的國際賽事。" 如果人類能夠實現移居其他恒星系,這将改變人類存在的意義。"
紀錄片的第二集裡,人類計劃離開地球的搖籃,踏上星際航行。但是,星際航行的旅途是漫長的,人類要有長期生存所需要的策略。
未來或許有一天,會有科學家與外星人對話,會發現星際航行的秘密,會解開 " 萬物理論 " 的謎題,使人類成為宇宙的主人… …
這部腦洞與現實相結合的紀錄片,讓我們重新定義自己與宇宙的關系。而我們在科幻作品中窺見的,可能就是我們的未來。
《門捷列夫很忙》
豆瓣 8.5 分
播放平台:CCTV 官網,一共 5 集
化學/人物曆史 2020
為什麼說,氫氧碳氮,是元素中的四大天王?铯,為什麼是金屬中脾氣最差的暴君?即使是對化學不感興趣的孩子,估計看了這部紀錄片,也會覺得頗有意思。
在這部紀錄片中,元素周期表的發現者門捷列夫先生,将化身為導遊,帶孩子們探索那些常見或不常見的化學元素。
第一集就向我們科普了,化學世界裡的絕對主角——元素,它們之間的規律是怎麼被發現的。
世間萬物如果追溯本源,都是由元素構成的。然而截止到 2019 年,人類确認發現的元素隻有 118 種,其中有 20 多種是人造元素。哪怕是我們人體組織中的所有元素加起來,也不過 25 種… …
難以想象,大千世界,不過是由不到 100 種元素構成。
這些元素雖然看不見摸不着,宛如幽靈般神秘,卻被化學家門捷列夫以一張極其規整的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它們的生世。
據說門捷列夫從小就喜歡打牌,他将元素的名稱、性質和原子量等制作成一套撲克牌卡片,經常像占蔔師一樣擺弄他的牌陣。最終,他通過原子量的規律,發現了元素周期律。
這一發現,直接将化學這門學科引入到了現代化發展階段,門捷列夫被尊為" 現代化學之父 "。
1900 年後,在量子力學和質子、中子等微觀粒子被發現後,人們開始用質子數對元素重新排序,發現門捷列夫的周期律也有疏漏之處——比如,氫前面其實是沒有元素的。
看來,再偉大的科學家,也可能會犯錯。這也正說明了,科學需要不斷的試驗和訂正,人類才能不斷靠近真理。
這部紀錄片更可貴的地方還在于,不賣弄專業詞彙和學科知識,而是将生活中能夠接觸和感知到的種種現象,用化學的知識解釋,趣味幽默,讓人由衷感歎 :" 哦,原來是這麼回事啊!"
通識素養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但是這些高品質的紀錄片,就好像一位優秀的啟蒙導師,無異于為孩子打開了一扇通往藝術、人文、曆史、科學等領域的大門。
期待每個孩子,都能過一個有趣有料的寒假!
* 公衆号對話框輸入 "寒假紀錄片" 幾個字,就可以得到紀錄片觀看鍊接。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