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樂怪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圖 / 小羅
最近,我在 B 站上看到一個易立競采訪陳佩斯的視頻。這場對話發生于 10 年前,是易立競在鳳凰網做的訪談節目《易見》的第 6 期。B 站的搬運者爲視頻起了一個非常抓人的名字:《陳佩斯專訪:沒得過任何獎,因爲我很幹淨,你懂的》。
原視頻有一種需要下載 Flash 播放器的 " 年代感 "
在此之前,我對陳佩斯的印象非常模糊。他最後一次在春晚演出是在 1998 年,那時我還沒到能夠記事的年紀。此後的 20 多年裏,我偶爾有機會在一些場合重溫他當年的作品,當時隻覺得好笑,卻也沒有用更認真的眼光仔細看過。
看了訪談之後,我才了解到陳佩斯與春晚 " 鬧掰 " 的往事,了解到這位将小品的表演形式搬上銀幕,在那個信息匮乏的年代 11 次登上春晚、獲得國民喜愛的喜劇大師,如何在事業高峰期 " 激流勇退 "。
在訪談中,陳佩斯一反在喜劇作品中營造的滑稽形象,表現出沉穩、思辨的一面。不過與小品中的 " 陳小二 " 相似的是,在他身上始終有一種 " 軸勁兒 " ——某種帶有荒誕色彩的一意孤行。
節目裏,易立競問了一個問題:" 您是一個不合時宜的人嗎?" 陳佩斯對此予以否認,他認爲自己一直在尋找适合的生存空間,離開春晚舞台後,也嘗試過繼續做小品、做電影,最終才選擇自己做一個話劇團隊。
就采訪的其他細節來看,陳佩斯很容易讓人感覺有些 " 不合時宜 " ——喜歡聽郭德綱的相聲,但從沒看過馮小剛的電影;偶爾上網,但用不慣大屏手機;做電影時不願用投資人的錢冒風險……他似乎總與時代潮流保持着一定的距離。
對話中,易立競還問陳佩斯,會不會擔心自己的作品落伍。面對這個問題,陳佩斯幾乎沒有遲疑,他相信自己的作品内核指向一些深層的問題,比如在改革開放之初,在 GDP 至上和拜金主義開始興起的時候,去談論人生存的基本權利,談論勞動者的勞動權利和剩餘價值。如今,這樣的時代還沒過去,有些因果已經顯露,他的戲劇内容依舊有着生命力和号召力。
在與陳佩斯的對話中,就連易立競都顯得溫和了
看到這裏,我不免有些懷疑,自己以前是不是錯過了什麽。于是看完訪談視頻後,我又去重溫了幾部陳佩斯的小品,才發現這些誕生于上個世紀的喜劇作品多麽先鋒:不僅人物塑造得活靈活現,還在所謂的 " 正面人物 " 和 " 反面人物 " 之間建立了極其豐富的層次,甚至敢于在面向全國的大舞台上對社會現象進行辛辣的諷刺。相比之下,近些年的春晚小品反而像是在無聊的 " 合家歡 " 套路上鑽了牛角尖。
在另一個訪談中,陳佩斯提到:" 喜劇和悲劇不是泾渭分明的,不是非黑即白的,人類社會的很多悲劇事件裏,是大量的喜劇情節。" 如今回看看他 20 年前的作品,觀衆仍然能夠感受到這樣的複雜性,甚至在有了更豐富的閱曆之後,還能從中看出更多值得玩味的、此前一笑而過的細節。
在陳佩斯身上,同時存在着不合時宜和不過時這兩種特質,他的作品也因此具備了更加鮮活的生命力。這時,我理解了爲何父輩至今仍會偶爾翻出這些經典反複重溫,這不僅僅是出于人的戀舊情結。
在今年的 TGA 提名中,我們也能看到幾款經典作品的重制版。人們當然可以據此調侃如今行業缺乏創新,還在 " 吃老本 ",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經典作品重置後放在今天也并不過時。
當然,人們還是更希望老樹也能開出新花來。就像在行業普遍認爲玩法創新已經很難出現的當下,也會有《小醜牌》這樣基于大量的經典元素——像素風、德州撲克、Rogue ——做出引人入勝的新作品,而這款作品甚至是隻由一個人獨立開發完成,還獲得了 TGA 的提名,或許他也有一個不過時的老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