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牛肉拉面也要有專門法規了,以後每碗都是一個味。3 月 27 日,# 甘肅将爲蘭州牛肉拉面立法 # 話題登上熱搜,《蘭州牛肉拉面産業發展條例》已經列入甘肅省人大常委會 2023 年度立法工作計劃調研項目。正如公告所言,蘭州牛肉拉面遍布國内外市場,但在多個環節仍缺乏專門法規,從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行業發展。的确,近年來品質參差不齊、地方名吃與地方無關、商标亂象等事件層出不窮,亟待通過相關标準、法規等進行規範,從而改變目前小、散、弱的狀态,促進行業向規範化和标準化發展。
爲拉面 " 立法 " 上熱搜
甘肅将爲蘭州牛肉拉面立法。3 月 27 日,# 甘肅将爲蘭州牛肉拉面立法 # 話題登上熱搜,關于蘭州牛肉拉面是否需要立法也成爲了消費者讨論的熱點。根據甘肅人大網顯示,在甘肅省人大常委會 2023 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發布的 51 件項目中,調研項目中赫然寫着 " 蘭州牛肉拉面産業發展條例 (制定)"。
根據甘肅政協發布,由甘肅省政協辦公廳提出的關于将《蘭州牛肉拉面産業發展條例》列入立法規劃的立法建議,已列入甘肅省人大常委會 2023 年度立法工作計劃調研項目,将由相關部門和單位抓緊推進立法調研、論證、起草等工作。也就是說,蘭州牛肉拉面産業的發展将會由相關法規進行引導。
專門爲蘭州牛肉拉面制定相關法規與當前其存在發展 " 短闆 " 有一定聯系。根據上述平台介紹,目前甘肅省還未形成比較統一的牛肉拉面質量、技術、标準體系,生産、加工、經營、服務等環節服務質量都缺乏法治保障,亟待通過制定牛肉拉面産業發展的專門法規,保障和推動蘭州牛肉拉面産業規模化、标準化、品牌化發展。
據了解,目前蘭州牛肉拉面已遍布世界 50 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内面館超過 50 萬家,年銷售額粗略估計超過 4000 億元。
發展地方文化名片
随着 # 甘肅将爲蘭州牛肉拉面立法 # 話題引發熱議,消費端也開始發表關于吃蘭州牛肉拉面的感受。有網友建議給每碗牛肉面肉的數量制定标準,并吐槽 " 據我所知全國的蘭州拉面一年用不了一頭牛 "" 今天的 emo 心情從一碗 20 塊 10 片薄牛肉的拉面開始 "" 蘭州拉面你的紅燒牛肉真的很薄,開了十年店一頭牛隻少了四兩肉 ",還有消費者抱怨 " 每家店味道不一樣,不知道哪家就踩雷了 "。雖然調侃有誇大之意,其背後卻折射出了其品牌規範化、标準化存有一定漏洞。
的确,規範化對于行業的發展格外重要,尤其是帶有特色的地方 " 名片 " 産品。此前的 " 肉夾馍 "" 胡辣湯 " 事件就引發了許多争議。2021 年底,多家商戶因爲在店裏使用了 " 潼關肉夾馍 " 的字樣,被潼關肉夾馍協會起訴要求數萬元的賠償。無獨有偶,多家逍遙鎮胡辣湯商戶也遭遇過類似的情況。
事實上,爲不斷規範行業,多方都曾出台過行業規範标準。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在前幾年,相關協會曾發布《蘭州牛肉面食品安全地方标準》《蘭州牛肉拉面經營規範标準》,規定了蘭州牛肉拉面的店面标準、服務标準、操作标準、安全标準等要求。除了蘭州牛肉拉面之外,揚州炒飯、螺蛳粉、鴨血粉絲湯等品類都曾發布過相關标準。
北京社科院研究員王鵬表示,蘭州牛肉拉面帶動了相關産業發展和就業,出台相關法規有助于行業規範化,不僅能夠更好地保護從業人員,還可以促進行業發展,形成更好的文化名片。目前看來,蘭州牛肉拉面經營較爲分散,以小門店爲主,實力強的頭部連鎖企業較少,且标準化程度不高,知識産權保護有待提升,影響了行業的發展,因此還需利用法規進行引導。
加強行業引導和品牌培育
關于具有地域特色的名吃,雖然當前餐飲業正朝着規模化、品牌化、連鎖化發展,但不少品類或者品牌仍處于小、散、弱的狀态,行業的長久發展還需多方持續努力。
一位餐飲從業者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其實這類帶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或者産品是自身帶有流量屬性的,并且很容易規模化,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統一性和規範性,使其發展的狀态參差不齊。而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個别門店操作不當所産生的負面事件很容易對整個産業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希望能夠通過多方的力量将地方特色飲食進行規範化經營,從而帶動行業發展。
科轉育成智慧農業平台聯合創始人張曉兵表示,《蘭州牛肉拉面産業發展條例》列入立法規劃的立法建議,說明政府層面高度關注蘭州牛肉拉面産業的發展。這一做法能夠推動産業的規範化運作、産業化推廣、标準化生産和品牌化傳播等,以此提升産業的影響力和品牌美譽度,促進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張曉兵看來,包括蘭州牛肉拉面在内的不少帶有地方 " 名片 " 特色的産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部分商家亂收費、不正宗、衛生環境差等問題,行業規範化、标準化和品牌化程度亟須進一步提高和改善。對此,還需政府層面加強引導和培育,并加強監管,注重打造品牌。與此同時,企業需要加強自身經營管理行爲規範和食品品質控制,在加大研發創新的同時,從售賣方式、售後服務、品牌塑造等多方面做功課,并不斷完善标準化、供應鏈建設以及提升從業人員素質,以此推動整個行業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 張天元 / 文 黃欣悅 /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