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最近,一個中國男孩在世界網壇上燃了一把火。這位在賽場上擊敗了世界網球名将的大男孩吳易昺,不僅在賽場上獲得了中國男單網球最好的成績,同時他在場下風趣幽默的演講,也讓他火出了圈。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個風光無限的男孩背後,曾站着一位 " 完美媽媽 ",而最終他的成功,或許更多來自于父母和孩子間的相互成全。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主頁面 " 星标 " 我們,從此 " 不失聯 "。
文丨張楠 編丨 Lulu
除标注外,圖源微博 @吳易昺
當地時間 2 月 12 日,在男子職業網球協會(ATP)250 巡回賽美國達拉斯站男單決賽中,中國選手吳易昺曆經一番苦戰,最終戰勝美國名将約翰 · 伊斯内爾,奪得巡回賽男單冠軍。
這個 23 歲的杭州大男孩,因此成爲中國男子網球曆史上第一個獲得 ATP 巡回賽的運動員,首位擊敗了世界男網 TOP10 的中國球員,創造了中國曆史。
并且,随着這項賽績的誕生,吳易昺個人的世界排名升至第 58 位,這也是截至目前中國男子網球的最好成績。
賽後,吳易昺先是用英語幽默地談比賽過程:" 今天的比賽很艱苦,我大概承受了(我不知道)100 個 ACE 球吧。也是件好事兒,畢竟伊斯内爾每打一個 ACE 球就要捐 100 美元,所以會有更多孩子開心。"
随後他用中文說:" 請大家繼續期待我們中國男子網球,我們會爲你們帶來更加精彩的表現。"
注:ACE 球指的是,對局雙方中一方發球,球落在有效區内,但對方卻沒有觸及到球而使之直接得分的發球。
這一番風趣又自信的演講,讓他看上去頗具大将之風。
雖然這隻是 ATP 系列賽的開端,前方還有 ATP500 巡回賽、ATP1000 大師賽、ATP 總決賽和職業網壇最重要的 " 大滿貫 ",但面對這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人們迫不及待地稱他 " 下一個李娜 "、" 下一個谷愛淩 "...... 期待他成爲 " 中國體壇下一個國際巨星 "。
然而,當我們溯源這位明日之星背後的教育故事,卻發現這并非一個典型的育兒範本。不過,也恰恰是這趟成長之旅中既曲折又真實的那些部分,給了我們更多關于家庭教育和成就孩子的啓發。
網球生涯
少不了媽媽的 " 敲打 "
在這場比賽中,吳易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兩點:賽場上打得頗爲堅韌、賽場外又足夠自信、松弛。
先說堅韌。這不是一場輕松的勝利。
對手是具有相當實力的約翰 · 伊斯納爾,有數據統計,整場比賽中打出了 44 記 ACE 球,吳易昺一度無法應對。但他頑強地将三盤比賽都拖到搶七大戰,實現翻盤,而整場比賽耗時接近 3 個小時。
最後,吳易昺累到直接躺在球場上,享受屬于他的勝利時刻。
賽後,伊斯納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這是一場很難輸的比賽。我不知道我有過多少個賽點,但肯定不少。我甚至以爲我就要赢了…… "
對于吳易昺這位出乎意料的對手,伊斯納爾也不吝肯定," 他好像在每一分都能打得很穩定,就像他從來不會緊張那樣,整場比賽裏,你很難找到他的弱點……他是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球員,他是天才。"
1999 年出生的吳易昺,4 歲多爲了減肥開始接觸網球,沒想到誤打誤撞打開了天賦的大門,每一位帶過的教練都對吳媽媽說," 這孩子是個好苗子,一定要好好培養。"
事實證明,吳易昺的确天資過人。8 歲就破格被選入浙江省隊,随後幾年,他更是把國内青少年比賽的冠軍拿了個遍。
2017 年,身高 1 米 83、技術全面穩定的吳易昺迎來職業生涯的高峰。那年的美國網球公開賽青少年組,他勇奪單、雙打雙料冠軍,并順勢成爲青少年組的世界第一。
而在整個過程中的,最不可或缺的那個角色,正是吳媽媽。雖說父親曾是拳擊運動員,但陪伴吳易昺訓練最多的其實是吳媽媽。
吳易昺和媽媽 圖源網絡
而且,在許多采訪中,吳易昺都提到過母親的嚴格。
那些年,媽媽帶着他走南闖北,訓練、拜師、參賽,堅持訓練、風雨無阻還隻是基礎操作。從小,媽媽教育他的态度就是,你可以不做,但如果要做,就要做到百分之百。有時,吳易昺自我感覺打得不錯,吳媽媽就會直接拿出數據來,分析他存在哪些失誤。
吳媽媽也承認,兒子性格灑脫、不拘小節,自己卻是 " 很完美主義的人、細節控,從小對他的要求就很嚴格 ",妥妥的一枚 " 虎媽 "。
而且,這種嚴格不僅限于網球。回看吳易昺的求學軌迹,文三街小學、保俶塔實驗學校、杭二中、浙江大學,個個都是當地教育響當當的招牌。
從小學起,吳易昺就開始了半天上學半天訓練的職業選手生活。白天在學校上課,放學後去杭州著名的陳經綸體校訓練。如果要去外地訓練比賽,就由媽媽随行照料,外婆從學校領回來功課、書,讓吳易昺在家裏自學或者請家教。
吳易昺媽媽(左下)随隊訓練
看到這樣的成長軌迹,對吳易昺那一番落落大方、圈粉無數的獲獎感言也就不足爲奇了。然而,這對于當下那個輸了球還會哭鼻子的小男孩兒來說,想必也是少不了一番掙紮和痛苦。
吳媽媽不僅對兒子狠,對自己也狠。在陪兒子訓練的過程中,她自學網球知識,還漸漸練出一口流利的英語,随時跟外方教練溝通。吳易昺本人受這種影響頗深,在長期跟外籍教練訓練的過程中,他也越來越享受這種一邊訓練一邊學語言的體驗。
每每提及媽媽的付出,吳易昺都非常感謝。他能明顯感覺到,自己比别人更能承受壓力。在他看來,這跟母親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
天才少年
被強勢母親耽誤?
然而,跟所有強勢的母親一樣,吳媽媽的教育方式也一直飽受争議。尤其是随着吳易昺的年齡增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這位天才的網球新星,不會是個 " 媽寶男 " 吧?
一方面,在吳媽媽的組織下,全家人各司其職,共同照顧吳易昺的生活起居。母親原是一家私企的員工,後來索性辭職專門陪兒子打球;父親提供經濟保障,外婆外公就扮演起吳易昺飲食、睡眠的 " 管理人員 "。
另一方面,吳媽媽在吳易昺的訓練團隊中的存在感之強,讓人們頻頻聯想到同爲杭州人、同樣強勢的孫楊母親,而後者到現在也沒能擺脫 " 坑娃 " 的聲讨。
這些争議,終于在 2019 年爆發了。這一年,與吳易昺合作了還不滿一年的網球名教斯文 · 格羅内維爾德(Sven Groeneveld)發推宣布與吳易昺分手,并直指原因在吳媽媽。
" 我不再與吳易昺一起工作了,他有權得到一位更能夠與他母親達成共識的教練。我非常感謝吳易昺在過去 8 個月中的精彩表現,包括獲得亞運會的銀牌和巡回賽首勝。" 格羅内維爾德在推文中寫道。
要知道,這可是帶過伊萬諾維奇和莎拉波娃的名教頭。随便一數,格羅内維爾德的執教成績中,就包括 4 個大滿貫冠軍、5 個 ATP 巡回賽冠軍和兩個 WTA ( Women's Tennis Association ) 世界第一。
之後的媒體采訪中,格羅内維爾德透露了一些他跟吳媽媽之間具體的不合細節。
比如他建議吳易昺不要再做俯卧撐,因爲這會對他的手腕造成不利的影響,但吳易昺母親卻堅持要求他這麽做;
另外,他希望吳易昺可以留在美國佛羅裏達的訓練基地進行訓練,但吳易昺母親執意要求他回中國訓練,這最終迫使兩人的合作關系走到盡頭。
吳易昺與格羅内維爾德教練(左一)
更糟糕的是,格羅内維爾德離開後不久,吳易昺就在 2 月的戴維斯杯和 3 月的張家港挑戰賽比賽中接連遭遇慘敗。随後,便開始了他漫長的傷病期。打打停停的 3 個賽季,加上因疫情而無法參加國際賽事,到 2022 年 3 月,他的世界排名已經跌到了 1800 名開外。
這三年裏,對吳易昺 " 傷仲永 " 的唱衰聲、對吳媽媽的譴責聲,每時每刻都在湧進吳易昺的社交網絡。
這類情節在過往的體育圈、娛樂圈明星故事裏不少見,但走向總歸不愉快。要麽當事人義無反顧地認下這頂 " 好大兒 " 的帽子,不能傷了媽媽的心;要麽,高舉 " 原生家庭 " 的大旗,決然出走、做自己。
倒是吳易昺這個才成年沒多久的小夥子,反而沒被情緒絆住,成了整件事中最成熟的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隻是專心養傷。2020 年在一次采訪時,他才首次回應說:
" 我至今仍然非常感謝他(格羅内維爾德),他提升了我的接發球、底線尤其是側身攻以及中場球的處理能力。
他和我們之間确實在訓練的把控、輸球後的處理方式以及賽程安排等細節方面存在分歧;
究其根本,還是中外文化難以彌合的巨大差異——将這些歸因于我媽一個人身上,真的不公平。"
" 母親從小對我的管教就非常嚴格,現在想想,對我的成長很有幫助。" 吳易昺說," 母親這麽多年爲我付出那麽多,作爲兒子,我對她首先必須是尊重。"
短短幾句話,合情合理,也照顧到了恩師和母親的感受——吳易昺身上那股子曾被母親視爲 " 基因突變 " 般不拘小節的随性,反而讓他能夠在這時候格外淡然地看待外界的聲音。
球迷的罵聲,他能理解,因爲他也看 NBA,喜歡的球員發揮不好,他也忍不住罵上兩句;叫他 " 媽寶男 ",他也就笑笑,但還是暗自憋着一股勁兒想證明自己。
沒有完美的家庭教育
父母與孩子相互成全
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吳易昺就一直被教練贊賞有主見和善于獨立思考。
這不僅體現在賽場上,他應對各種比賽狀況的方式愈發理性和沉着;在賽場外,他同樣在照顧媽媽情緒的同時,也沒有放自己的堅持,冷靜思考着自己接下來的路應該怎麽走。
3 個黯淡的賽季後,2022 年 4 月,吳易昺決定全面回歸。首站是橙園 M15 賽,不算驚豔的開端,但他需要像新手那樣從頭來過,争取更多的國際比賽名額,攢積分、刷排名。
賽場上的吳易昺 圖源 Tennis Majors
這一次,他面對的是比過去更加艱難的一段路。起點頗高的他,從中國大陸首位大滿貫青少年組男單冠軍到首個 ATP 挑戰賽冠軍,隻用了一年;但兩個挑戰賽冠軍之間,卻足足相隔了 5 年。
這一次,他對媽媽說,接下來的路,他要自己走。
" 我在青少年的時候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覺得這都不是我的成績,是媽媽的功勞,成功地培養了兒子。接下去的路(成年男子比賽),我自己會走,我要讓自己靠自己的努力來成功。" 吳易昺對媽媽說。
聽到兒子這番話,吳媽媽意識到,自己的兒子從曾經的少年,成長成了一個能扛起責任的男人。身爲父母,就隻需默默地祝福他,去支持他獨立應對今後的挑戰。
或許是三年的傷病期,讓母子倆體會過一段不那麽 " 虎媽牛娃 " 的日子,也或許是兒子溫柔而堅定的一番話,打動了媽媽——吳易昺的複出之路,吳媽媽沒有出現在他的團隊中。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兒科醫生唐納德 · 溫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概念,"Good enough mother",直譯過來叫作 "足夠好的媽媽",常常引發誤解,它實際上是對應 "perfect mother(完美媽媽)" 提出的。
換句話說,溫尼科特想強調的是,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媽媽,一個差不多的媽媽,就足夠好了。
而大多數想做 " 完美媽媽 " 的母親本人的性格都非常強勢,然而,當他們越是不遺餘力地在母親這個角色上表現出全知全能的樣子,實際上越容易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再次說起吳易昺的培養之路時,媽媽坦陳,并不值得借鑒,甚至自嘲說,自己是一個 " 反面 " 的典型。當初,隻是因爲兒子喜歡網球,她就力排衆議讓兒子堅持走了自己想走的路,可能當時并沒有考慮太多。
這位曾經的 " 虎媽 ",還頗爲動情地對記者說道," 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品,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可能。" 隻要孩子朝着自己喜歡的方向努力了,不負自己的青春就是成功。
外灘君卻覺得,正是這樣一段 " 試錯 " 的經曆,讓吳易昺和媽媽的故事給了更多普通家庭可以借鑒的地方。那就是,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沒有滿分的家庭教育,真正成就了一個孩子的,往往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成全。
父母幫助孩子認識世界、建立自我,同樣需要尊重孩子的個體獨立;而另一方面,在原生家庭和自我之間,孩子也并非隻能處于被動的位置。
就像吳易昺所說的那樣,他感謝、尊重父母的付出,但同時,他也要父母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管将來遇到什麽樣的挑戰和困難,那是他自己人生的功課,而他們也應該從父母的角色中解綁出來。
随着吳易昺成爲矚目的焦點,他名字裏的這個生僻字也火了起來。" 昺(b ǐ ng)",寓意着日月之光明,太陽和正能量。人們說,23 歲的吳易昺像一束光,照亮了已摸索許久的中國男網。而吳易昺說," 若沒有這些陰影,誰會知道我站在光裏!"
這句話,同樣需要送給所有 " 不夠完美 " 的父母們,若沒有父母們的不完美,誰會知道孩子們擁有這麽多的可能?
參考文獻:
( 上下滑動浏覽 )
1. 天目新聞|天賦 " 易昺 "!今天刷屏的 24 歲杭州大男孩爲什麽這麽有 " 國際範兒 "?趙磊,邱伊娜
2. 新浪體育|吳易昺前教練首披分手内幕:和他母親理念不合,Ethan
3.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Who is Wu Yibing, China ’ s first tennis ATP Tour champion? ‘ Next Li Na ’ , prize money, ranking, junior grand slam win, Nicolas Atkin
4. 好動網球|叫我 " 媽寶男 " 我也就笑笑,但這對我媽不公平, 張奔鬥
5. 鳳凰網|當我們談論吳易昺時,就是在談論中國網球的曆史,卡門的雜貨鋪
6. 小魚兒嘴球|吳易昺的故事:天才少年曾是媽寶男,複出三月成爲中國網球新一哥
7. 澎湃新聞|17 歲少年再創中國男網曆史,吳易昺:可以澎湃,不能膨脹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