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丨王峰
編 輯丨李博
圖 源丨 IC photo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下稱 " 行動方案 ")。行動方案部署了 8 方面 30 項重點任務,其中多項任務與教育相關。
在提振消費當中,教育發揮什麽樣的作用?行動方案給出了明确指向:教育對消費起支撐作用。
截至 2023 年底,我國有各級各類學曆教育在校生 2.91 億人。這是一個龐大的消費人群,可以說,完全能夠帶動起萬億級教育消費市場。
行動方案的一大亮點是要求保障休息休假權益,其中提出 " 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實際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 "。
我國有約 2 億中小學生,中小學春秋假将帶動 2 億個家庭的文旅體消費,既顯著擴大了假日消費的需求空間,也能夠與 " 五一 "" 十一 " 假期錯峰,提高假日消費體驗。
但顯然,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絕對不是鼓勵中小學生在春秋假花錢補課。
不僅如此,行動方案還刻意淡化了教育培訓消費。可資對比的是,國務院 2024 年 7 月印發《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在激發改善型消費活力方面提出了文化娛樂消費、旅遊消費、體育消費、教育和培訓消費、居住服務消費。除了教育和培訓消費,其他幾項都被寫進了這次的行動方案。
爲何行動方案沒有單列教育和培訓消費?這與教育特别是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有強烈的公共服務屬性密不可分。《意見》2024 年 7 月發布後,其中 " 推動社會培訓機構面向公衆需求提高服務質量。指導學校按照有關規定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引進具有相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提供非學科類優質公益課後服務 " 的規定引起社會誤讀,部分自媒體鼓吹 " 教培放開 ",不僅歪曲了相關政策,也制造了家庭焦慮。
因此,強調提振教育消費,首先要加強政府的财政投入,保障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行動方案深刻強調了這一點,明确提出 " 中央預算内投資等加力支持教育醫療、技能培訓、養老托育、文旅體育等領域項目建設,補齊公共服務短闆 "。
财政部《關于 2024 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 2025 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下稱《報告》)提出,進一步增加教育投入,2025 年中央本級教育支出安排 1744.43 億元、增長 5%。
行動方案提出的多項教育支撐任務,都将加大财政投入。
行動方案提出," 擴大學齡人口淨流入城鎮的教育資源供給。" 對此,《報告》提出," 推動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群體差距 "。
行動方案提出,"2025 年提高部分學生資助補助标準,擴大政策覆蓋面,延續實施國家助學貸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償還政策。" 對此,《報告》提出," 提高中央高校研究生學業獎學金以及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标準,中央對地方學生資助補助經費安排 809.45 億元、增長 11.5%"。
行動方案提出," 推動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設置緊密對接創新鏈、産業鏈,提高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适配程度。" 對此,《報告》提出," 支持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和辦學條件改善 "。
行動方案提出," 聚焦重點領域、重點群體開展專項技能培訓行動,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 對此,《報告》提出," 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
行動方案提出," 加大家政服務培訓力度,鼓勵更多高等學校、職業學校開設家政相關專業。" 對此,《報告》提出," 全面建立基于專業大類的職業教育差異化生均撥款制度,增強職業教育适應性 "。
從财政投入的策略看,增加教育等公共服務保障支出,既有利于短期調節,又有利于長期經濟可持續增長。
但強調教育的公共服務屬性,并不是要教育和市場脫鈎,而是要破除教育體系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壁壘,更充分地通過市場決定教育資源配置,同時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教育。
SFC
本期編輯 金珊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