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分級爲 R 級的《異形:奪命艦》一刀不剪上映了。
# 異形太吓人了,不僅登上熱搜第一,影院還被一位帶着 8 歲孩子的家長投訴了,原因是過于恐怖,孩子可能留下後遺症,要求賠償醫藥費。
上映 40 年,經久不衰。
作爲科幻恐怖開先河者,爲什麽這種惡心的怪物能拿捏全球審美?
* 友情提示,内涵恐怖,小孩勿入
異形吓哭小朋友,惡心到大朋友?
《異形》應該是國内這兩年最恐怖的銀幕體驗了。
上映兩天票房破億,可以說是今年暑期檔最大的黑馬。
但同時,它也因爲過于吓人而被家長投訴。
且不說《異形》本身就不适合 8 歲的孩子看,海報上也注明了未成年要謹慎觀看。
小孩被吓了,不去提倡電影分級,怪電影院放恐怖片?
不過有一說一," 異形 " 真的可以說是影史最恐怖的外星生物了。
不客氣地說,是八十年代所有觀影人的噩夢。尤其是幽閉恐懼症患者,怕是要直接暈死過去。
它的影響也極其廣泛。
《怪形》《變蠅人》《異種》全都效仿它。
鳥山明的《龍珠》,也是受它啓蒙。
影視江湖甚至有一個說法,它 " 重新定義了科幻驚悚片 "。
之所以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讓觀衆代入感如此強,很大程度源于異形的形象——
這個電影曆史上最成功的怪物形象。
異形的設計者是瑞典超現實主義大師 H · R · 吉格。
他的繪畫風格是将有機生物肉體與金屬機械構造結合,且爲明顯的生殖主題,讓人生理不适。
看異形就知道了。
抱臉蟲卵對應的是女性的子宮。
裏面被白色薄膜包裹着的抱臉蟲,相當于一個被羊水包裹的胚胎。而外面的一層肉狀組織,也就是陰道。(張開的時候更明顯。)
當有人靠近時,閉合的肉狀組織就會張開噴射出抱臉蟲,像人類一樣完成一次 " 分娩 "。
所謂 " 抱臉蟲 ",顧名思義,就是跳上某個人的臉,像小章魚一樣,往人喉嚨裏塞一根管子,供應呼吸的同時,種下後代。
到了成年形态,就變成了這樣。
數根背管,類似生殖器的頭和下肢,堅硬的外骨骼。
并且沒有眼睛,因爲 " 眼睛會出賣靈魂,沒有眼睛會讓别人不知道它下一步要幹什麽 "。
連制作人都将之描述爲 " 令人作嘔 "。
此爲創作概念圖,影版去掉了眼睛
除了恐怖詭異的外貌,導演又爲異形打造了極其兇殘冷血的繁衍和存在模式——
卵—抱臉體—破胸體—成體異形。
所謂破胸就是異形是從人類身體中破膛而出的。
據說,剛上映的時候,在破胸那一幕,影院裏的人都沖去了廁所,全是去嘔吐的。
畢竟,在那之前,人們在銀幕上感受過的最大驚悚就是《大白鲨》和戴着人皮面具的《德州電鋸殺人狂》,與那種現實性的、可理解的恐懼相比,可以想象看到血液能腐蝕掉金屬的異形時,會感到怎樣的震顫。
惡心還愛看?
異形開辟出了太空科幻恐怖和寄生變異生物的先河,自此之後各種科幻恐怖層出不窮,漸有取代傳統恐怖的趨勢。
人們爲什麽對這種惡心又恐怖的東西如此上頭?
一部分是因爲這種生物的恐怖性能夠觸發人們的 " 興奮性情感 "。
挪威學者拉斯 · 史文德森在《恐懼的哲學》裏提出過一個觀點——
恐怖和無聊即使不是對立的情緒,也是在互相沖擊。
也就是說,人們會因爲厭倦生活的平庸無聊,而在恐怖的情感體驗中尋找刺激,而相對于崇高、内省、諷刺等其他藝術形式帶來的體驗,恐怖是最具刺激強度的一種。
這種刺激會讓人産生生理興奮,進而被一種愉悅所取代。
科幻恐怖怪獸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此。
他們借助不确定性觸發了人們的深層恐懼。
不可名狀是對理性世界的挑戰,當恐懼來源無法确定的時候,我們會認爲是整個系統性的問題,而這個系統實在是太大了,即使我們有心去挽回,也很難改變。
這種恐怖就同時疊加了絕望。
像異形這種詭異又惡心的生物,是不可知和靈異的,人們甚至都無法給它賦予一個形式,這就會觸發大腦深層的非理性恐懼因素。
這是不管科學再怎麽進步都無法擺脫的。
同時,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惡心的刺激物比情緒中性的刺激物能更有效地吸引和保持注意力。
這是因爲從進化的角度來看," 對厭惡的注意偏向—無論多麽厭惡—都能使人類更好地避免有害物質 "。
因此,盡管惡心可能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但這種情緒已經抓住了你的注意力。
更進一步,心理學家 Nina Strohminger 認爲,人類傾向于尋找看似 " 消極 " 的體驗,以享受 " 受限的風險 "。
" 任何負面的感覺都有可能成爲一種享受,當它被剝奪了正在發生的事情實際上是壞事的信念時,留下的生理興奮本身就是令人振奮的或有趣的。"
也就是說,你不僅有被惡心的東西吸引的傾向,你的大腦還有一種心理機制,使你在适當的情況下能夠享受它們。
這就不難理解爲何異形這種生物能風靡全球 40 年了。
異形融合了人體、蛇、昆蟲、骷髅、機械且沒有眼睛,這種似人非人的形象不僅惡心而且還通過和人的内在建立聯系,更好地完成了 " 驚栗 " 這個主題。
在兩個小時的電影中,異形出場的鏡頭總共才不到四分鍾,差不多是整部電影長度的 3%。
由于導演總是用光影遮蔽了它的大部分身體,不停自行腦補反而使異形在觀衆心中打下了更深刻的烙印,那種既害怕又忍不住窺探的沖動被完全調動了起來。
而且相比于其他怪獸以人類爲食,異形是把人體當作繁衍後代的宿主。
插入式的攻擊帶有強烈的侵略性,幼體破胸而出也讓人感受到滿滿的生殖恐懼。
性、生于、死亡三者結合在一起,就與觀衆有了深層次捆綁,恐懼和惡心的雙重體驗達到巅峰,同時想看的欲望也達到了巅峰。
這麽看來,人類似乎天生是一種 " 良性受虐狂 "。
爲什麽北美喜歡拍這種惡心又恐怖的東西?
其實縱觀北美恐怖片,不難發現他們總是喜歡塑造各種惡心又恐怖的形象。
《異形》《閃靈》《驅魔人》都是如此,就連毒液的形象也是略有惡心的。
那麽問題來了,北美爲什麽總喜歡拍這種惡心又恐怖的東西?
一個原因是美國恐怖片本身就比較注重呈現視覺奇觀、渲染血腥暴力。
美式恐怖是一種殘酷的生死局,雖然在歐美也有鬼魂一說,但人們總體還是比較唯物的,所以在各種好萊塢恐怖片中,大部分都是擁有實物的怪物。
像德古拉、科學怪人、木乃伊、金剛 …… 都是一出場就面目猙獰的形象。
而且因爲北美還喜歡把恐怖與社會恐慌結合。
環境不好就來個變異怪獸,科技憂慮就來個失控的 AI 系統。
所以他們的怪物總是奇異又惡心,這樣就能讓視覺沖擊輻射社會現狀,進一步喚起人們内心的恐懼。
特定的産業環境也讓北美喜歡用這種惡心又恐怖的怪物。
經濟大蕭條時期,好萊塢在票價提升的情況下爲了刺激平民消費,推行着 " 雙片制 ",即兩部電影捆綁播放,A 級片是大制作,票房由片方和影院分成,B 級片每部 7-8 萬美元買斷。
恐怖片就是 B 級片的主力之一,承擔着用直觀刺激吸引觀衆、乃至 " 挽救電影院 " 的曆史使命。
恰巧戰後又受到核威脅、美蘇太空争霸等大背景影響,恐怖開始和科幻結合,恐怖的來源開始糅合外星人、植物、昆蟲,變得讓人生理不适。
霍華德 · 霍克斯的《魔星下凡》、唐 · 席格的《天外魔花》等都是如此。
事實上,恐怖本身就是惡心的情感反應。
諾埃爾 · 卡羅爾認爲,恐怖美學的核心元素包括害怕和惡心,讀者在面對醜陋猙獰的怪物時是反感的,但同時新奇感也獲得了滿足。
因爲恐怖片一直都面臨一組永恒矛盾:要靠恐怖吸引人,又不能太恐怖吓走人。
所以他們主要的方向就是讓恐怖來源變得肮髒、惡心。
因爲惡心可以觸發害怕機制,但由于人們也清楚地知道現實生活不存在這種惡心的怪物,并且人類可以戰勝怪物,所以就能達到吓人,但不至于吓死人的理想效果。
有人說 " 看恐怖片是最安全的冒險 ",不管是哪種恐怖,最終指向的都是人的 " 逃跑 " 本能。
所以,當你看不下去的時候,就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