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 2023 年終盤點時,我把豆瓣分的通貨膨脹作爲這幾年的重要問題,用三年對比數據驗證了大家的體感。
當時承諾說,會單獨寫一篇分析,聊聊豆瓣分爲什麽會在三年内完成通貨膨脹的三級跳,這一篇就來兌現承諾。
豆瓣分的水漲船高,三年前在《某些國産劇的豆瓣分啊,真的離譜》中已做過階段性總結,然而随着娛樂行業越來越分衆,審美割裂越來越嚴重,影響分數的因素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肉眼可見的未來,這個趨勢恐怕難以逆轉。
最後做個聲明:本文圖文并非一一對應關系,愛信不信:)
1
人工幹預
豆瓣分數的人工幹預,當然是越來越顯而易見的事情。
先說粉絲。
如果說五六年前的内娛粉絲還不夠重視豆瓣分數,如果說三四年前的内娛粉絲豆瓣号還沒養成,那如今的粉絲,是萬事俱備,隻待偶像作品面世。
戰略上重視,戰術上有組織有紀律,裝備齊全——号都養好了,後勤有保障——打分不說,還會統一給高分好評點出高贊。
一整套操作下來,隻要不是風口浪尖的高熱度劇,及格分就已經到手了。
對于所謂 " 對家 " 的作品,隻要粉圈覺得有必要,那也可以組織類似的反向操作。
因爲播出意外延遲一小時而暴露出的黑粉大戰實錘
就算刷高分與刷低分沒有明确的組織,多年的粉圈争鬥也足以讓海量粉絲用戶生出自覺,主動操作。
同時,哪怕影視劇上映播出期間的分數沒有被控到理想狀态,粉絲也非常擅長在收官後的長尾期裏默默刷分,直到 " 意滿離 "。
再說官方。
平台、出品方、制作方、幕後主創、演員 …… 都有利益、也有能力出手幹預豆瓣分數。
從根上說,分數作爲口碑,當然對影視劇的成績有影響,除非是那種純打下沉市場完全不在乎口碑的類型。
從面子上說,口碑本身也是項目成敗的組成部分,更是成績不理想時的最後一塊遮羞布,分數上 7 分,一切都好吹,若成績不行,分數也不及格,那就裏子面子全丢了。
雖然現實的問題擺在面前:豆瓣的排水機制和權重機制做得不錯,所以刷分的成本不低,以緻官方在這一部分的預算,往往要考慮投入産出比,量力而爲。但如果不惜成本,在豆瓣評分規則已經被摸透的 2023 年,刷高分并沒有當年那麽困難。
最後是豆瓣平台本身。
豆瓣作爲平台,目前沒有任何它出手幹涉分數高低的實打實證據,但關于開分時間、排水判定、鎖分等關乎結果的細節操作,平台有沒有做、又做了什麽,一直衆說紛纭。
爲什麽有的影視劇剛上線 / 上映就能開分,有的卻要完結後半年以上才開分,開分時間點由什麽決定?别告訴我,頂流的劇湊不夠開分人數。
完結半年後開分的餘生請多指教
就算不舉這麽極端的例子,在劇集領域,也有越來越多的作品在收官前,甚至收官後才出分,這中間到底有多少是純系統判定,又有多少是人爲幹預,很難說清。
鎖分也是一項令人困惑的操作。什麽影視劇可以被鎖分?又在什麽階段鎖分,這種鎖分是出于保護,還是在階段性排除異常?
總之,在多重人爲幹預下,影視劇的豆瓣分數越來越莫測。
比如一部品質原夠不上及格的劇集,播出後遲遲不開分,熱播期粉絲和劇相關利益方瘋狂動作,臨近收官或收官後才開分,分數是不痛不癢的 6.5-7.5 之間。
那麽,這個分數,無論絕對值,還是出現的時間點,它的參考價值是什麽呢?是播出時不出分的沉默,還是時過境遷後的誤導?
2
期待管理
分數是什麽?分數是一種評價。
而評價,從來都與 " 期待 " 直接相關。
超預期常常會得到超出實際水平的高分,而糟糕的落差感往往會指向遠低于實際水平的非正常低分,豆瓣分數當然也不例外。
舉個很有趣的例子,《三體》。
作爲頂尖的世界級的華語科幻 IP,《三體》的影視化始終被高度關注。無論是 IP 水準、IP 影響力、受衆數量還是受衆素質,《三體》作爲 IP,絕對是金字塔尖的那一部了。
也就是說,《三體》影視化改編的大衆初始期待值,就已經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上了。
待動畫版《三體》在早期出現一支令人驚豔的 PV 後,這種期待值在動畫版上,就更高了。
結果大家也看到了,動畫版《三體》在三四集後口碑徹底崩塌,最後以 3.8 分收官,堪稱慘劇。
動畫版《三體》本身當然非常拉垮,但拉到 3.8 這麽低," 之前多期待、之後多失望 " 的落差感也發揮了巨大作用。
反觀網劇版《三體》,從開機起就被唱衰:一來《三體》曾有一版非常不靠譜的真人大電影改編,段子流傳在廣大書粉之間;二來書粉覺得《三體》真人影視化難度很高,大量名場面的視效不如動畫好實現;三來騰訊做網劇,向來讓人捏把汗,何況前所未有的硬科幻題材。
等第一版預告出來,不少演員不夠貼臉也讓書粉持謹慎态度觀望。
而期待值的最大紅利,要感謝動畫《三體》,它的口碑砸穿底盤,讓所有書粉對《三體》網劇的期待低到 " 不比動畫差就行 "。
所以,當網劇面世,立刻就以對原著亦步亦趨的改編,和整體符合原著調性的冷峻影調,獲得了 8.7 分的超高分,拖沓的節奏、原創人物的尴尬和部分場景糟糕的表演被大多數觀衆選擇性忽略。必須要感謝的,是未面世的大電影和彼時剛慘淡收場的動畫兩枚墊腳石。
如果覺得《三體》這個例子不夠典型——畢竟動畫是真的差,網劇也是真的可圈可點,那麽讓我們看看去年迷霧劇場《回來的女兒》
一個非常明顯的差異是:如果你是跟着平台更新一路追劇,你對《回來的女兒》一定充滿憤怒,對它的豆瓣分表示認同,甚至覺得可以更低。
但如果你是在收官後才直接看完全集,你會覺得這豆瓣分是不是罪不至此?
差異,其實就在劇播中期,因爲《回來的女兒》高能劇情集中在 4-8 集,這幾集劇情有噱頭、有氛圍、有好表演、有驚悚,還留下了大量可供猜測的腦洞,讓追劇的觀衆一反前期的平淡感受,覺得片方下了一盤很大的棋,開始對結尾狠狠期待。每日一集的更新,也更是吊足了觀衆的胃口。
結果這種期待,被一個中規中矩的平庸結尾徹底砸穿,分數一路從 8+ 掉落至 6 分出頭。
但收官後直接觀看全劇的觀衆,就沒有這種大起大落的觀劇體驗,就算胃口被中間劇情吊高,也迅速被後續劇情拉回來,沒有一日日的全民腦洞和期待積累,也就沒有格外的失望。
當我們理解了期待,也就理解了每部劇隐含的起評分其實并不相同,它們的播映前曝光度、演員陣容、主創前作、物料與路透暴露的信息、IP 影響力,都會狠狠影響期待值,進而影響最後的分數落點。
3
熱度與垂衆
一個人人都有的體感:影視劇的熱度與控分難度成正比。
不知道有多少糊劇在核心娛樂受衆視線之外,默默拿到了 7+ 甚至 7.5+ 的高分。
對于這一類劇集,我們當然可以往 " 人工幹預 " 的方向揣測,畢竟評分的人數少,也就意味着無論是粉絲刷分還是官方刷分,都不至于費太大的勁兒,花錢(力)少少,效果好好。
但也必須承認另一種可能:分數确實由大多數看劇的觀衆真實給出。正因爲這些劇熱度不高,但釋放的信号足夠準确,于是吸引到的觀看者基本都是要求簡單明了的垂直受衆。
對這樣的劇集來說,熱度低意味着不出圈、不被大衆關注,也就沒有那些天然帶着審視與審判心态的觀衆參與打分,那麽它們的任務就變得異常簡單:滿足固有受衆。
然後,被滿足的受衆就會給出滿意的分數。
小甜劇領域的豆瓣分,每天都在發生類似的事情。
有沒有顔值水準以上的男女主?有。有沒有 CP 氛圍?有。有沒有跌倒親吻轉圈圈?有。有沒有高磨皮夢幻濾鏡和一首接一首的 BGM?有。甜不甜?甜!
妥。
一些培養出忠實受衆的小衆 IP 或班底,也有這樣的待遇。
毛騙團隊作品
而對于那些極高關注度與極高話題度的劇集來說,是連路過的螞蟻都要看一眼、審判一下,再順手給個分的。它們要滿足的,是多圈層多審美偏好多年齡段的觀衆,高分難度直線飙升。
當然,也有一些垂直圈層很難讨好,比如追求燒腦和 " 想不到但合理 " 的懸疑受衆,比如追求忠于史實一比一還原的曆史正劇受衆,如果面臨這樣的受衆,那提升熱度,把要求反而沒有那麽高的普通觀衆拉進來,也許反而能提升豆瓣分數。
4
聊聊參考價值
影視劇的大衆評分,雖然稱不上 " 專業 ",但起碼應該對普通觀衆做選擇有不低的參考意義。
而現在,這個參考性,已經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号了。
太多因素的幹擾,讓這個參考價值必須附加無數解釋才能成立。
你說我按類型,垂類内橫向比較應該有參考價值吧?結果撞上了疊加 CP 因素的高分。
電影風聲也不過 8.4 分
你說要是演員粉絲多粉絲瘋那我就不看,餘下的可以排除粉絲幹擾了吧?結果片方超級賣力,且因爲冷門而好控分。
你說高分可能有水分,6.5 以下乃至不及格,總該各有各的爛吧?但若政治不正确也開始成爲一星的靶子,誰又能笃定不足 6.5 分必是爛劇呢?
此前就說過,當一個系統的每個評分都需要人爲解釋有利與不利因素,這個系統的橫向比較意義就已經完全喪失了。
而當豆瓣分開始一路注水,不同年代間縱向比較的意義也逐漸喪失了。
評分系統之所以要把一句句評論簡化爲一個區間分數,爲的就是減少溝通成本,直觀呈現影視劇之于評分受衆的水準評價。
若分數本身成立還必須依靠各種标簽與解釋:粉絲瘋 + 片方有錢、粉絲與黑都下場了互相抵消、主旋律鎖分、特别政治正确、稀缺百合向剛需狂喜 ……
那這分數的參考意義又在哪裏呢?它到底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到底是直觀的還是繁瑣的?
作爲内娛唯一在 " 口碑 " 方面有參考價值的平台,豆瓣的影視劇分數,對于絕大多數影視劇項目來說,仍是兵家必争之地。
社交平台也好,第三方機構也好,想發展出可與豆瓣比肩的影視劇評分體系的資本,這麽多年來都未能如願。
評分的公信力,非一朝一夕建立,而建立公信力的漫長過程裏,也需要抵抗住快速變現的誘惑,維系評分體系的潔淨。
就這一點而言,豆瓣能堅持到現在,我始終很佩服阿北。
但在越來越專業化組織化的控分手段裏,在越來越割裂的社會審美中,在越來越強情緒化與價值觀取向的沖動打分中,哪怕是豆瓣作爲平台足夠堅守足夠有節操,也無法遏制影視作品的評分,越來越喪失參考價值。
也許,我隻是說也許,這個時代的人們,也更在意 " 我的感受 " 與 " 我的标準 ",而不再那麽需要參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