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蓋雅學苑(ID:thinkwithgaia),作者:GaiaThinker,原文标題:《老闆的嘴替:開工第一天,其實也不用這麽努力……》,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開工第一天,許多 " 年後再說 " 的工作就要開啓了。
想到這裏,身體已經有些不适了……
從假期模式到工作模式,如何無痛切換狀态呢?
網上你應該也看見了很多方法指導,例如:
提前幾天回到工作所在地,調整作息;
提前一天規劃工作清單,找回工作感覺;
心理暗示,不斷強調工作給自己帶來的 " 回報 "。
……
總結:提前 " 上班 ",加上 " 自我 PUA"。
不否定這些是很有效的辦法,讓我們逐步從假期模式切換回工作模式。
但是,對大多數人(我)來說……其可行性幾乎爲零。
畢竟,假期額度有限,不想專門 " 浪費 " 兩三天來切換模式。
這該死的假期綜合症,該怎麽辦呢?
分享一個在國外爆火的無痛切換的方式,即 "Bare Minimum Monday",拗口的翻譯是:最低限度星期一。
簡單來說就是:開工第一天,隻做最基本的必要的任務,不要讓自己的時間表那麽滿,壓力那麽大。
最低限度星期一?展開講講
" 最低限度星期一 " 這一熱詞是由一位名叫 Marisa Jo Mayes 的人在 TikTok 創造的。
她将其描述爲緩解工作壓力的一種手段,"Bare Minimum Monday" 的基本理念是在星期一隻做最基本的必要任務(essential tasks),以一種更加輕松有序且高效的方式來開啓新的一周。
Mayes 的視頻迅速在網上流行開來,#bare minimum mondays 這一标簽在 TikTok 上的浏覽量已累計超過 220 萬。
Mayes 的 " 最低限度星期一 " 是指:前兩個小時不接電話也不處理工作,然後她會花幾個小時專注處理重要、緊急或兩者兼備的任務。
所謂 " 必須完成 " 的任務是指那些如果不完成就會立即産生不良後果的任務,除此之外的其他任務則統統推遲到周二。
盡管減少了工作時長,但 Mayes 的生産力仍保持與之前每天 8 小時的工作效率差不多,甚至更高。
彈性工作,還是帶薪摸魚?
至于 "Bare Minimum Monday" 這種行爲究竟算彈性工作還是帶薪摸魚?見仁見智,意見各有不同。
支持 " 最低限度星期一 " 的人認爲,這一理念鼓勵人們後退一步關注自身健康,有助于減少自身壓力和焦慮水平。隻優先處理重要和緊急的任務,使打工人從接連不斷的苦差事中得以喘息,減少對工作的負面情緒,反而利于提高生産效率,實現工作與生活平衡。
然而,反對 " 最低限度星期一 " 的人則抨擊這一概念不過是找借口在工作時偷懶。
Mayes 甚至因此收到了惡評,有人稱她爲 " 懶惰、毫無動力、缺乏價值感的人 "。此外,這一概念也引起部分推行 " 搏命文化 " 或重視工作産出公司的擔憂。畢竟,企業支付給員工的是一整周的薪水。
如何踐行 " 最低限度星期一 "?
究竟是調節,還是帶薪 " 摸魚 ",很難有定論,因爲這和每個公司的管理文化有關。
在我們看來,最低限度星期一也并非無所事事地純粹摸魚。如果企業願意采取措施來幫助員工保持心理健康和工作生活平衡,會讓員工更愉快地進入工作狀态,減少對工作的對抗情緒,更有助于促進企業的長期成功。
對此,CNN 提出了幾個可行性建議,來緩解假期後工作壓力,其中兩條,可以用在開工第一天:
開工第一天上午:審查本周工作計劃,調整任務優先級;僅安排不超過半小時的團隊會議。
開工第一天下午:不安排任何會議,高效從事深度工作。
具體如何踐行 " 最低限度星期一 "?每個人的方式其實也不一樣。
例如 Mayes 的:
不會選擇在星期一(開工第一天)開會,就算必須要開會,也不會在這一天的頭兩個小時進行。
前兩個小時不接電話也不處理工作。
然後花幾小時專注處理重要、緊急或重要且緊急的任務(如果不完成就會立即産生不良後果的任務),除此之外,其他任務則統統推遲到周二。
最開始會處理一些讓自己心情愉悅的工作(比如爲品牌拍攝内容或制作視覺效果,這是她最享受的工作内容)。
對于必須完成的任務,确保是單任務的(絕不同時做兩件事)。
我問了我的同事們,他們可能會這樣做:
前一小時,先浏覽與工作相關的各種消息,把魂收回來。
最開始不直接進入工作,辦公室四處溜達溜達,和各部門同事閑聊。
查看年前的待辦任務,根據情況調整優先級(如果年前沒有列任務,也可以從列具體任務開始),優先級清楚了,才能減弱内心的焦慮。
先收尾假期之前未完成的工作,先從很容易、很具體的工作開始做起,然後查看當天的待辦事項清單,然後直接逐個删除(找到滿足感)。
殊途同歸的是:上午先不要做高壓力高強度的工作,不安排耗腦的長時間會議。
最後,再與大家分享一條芬蘭小學生上課時間的安排。堪稱應對假期綜合症的典範:
(不奢求打工人配得,隻求老闆們了解一下。)
希望你今天也開心。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蓋雅學苑(ID:thinkwithgaia),作者:GaiaThin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