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社論 每年 3 月 15 日,企業都要迎來一年一度的誠信大考。盤點今年的企業投訴榜單,國貨品牌的負面 " 曝光度 " 越來越高。
其實不隻是 315 這天,近段時間以來,國貨品牌都因各種原由登上熱搜榜單——從鍾薛高到理想汽車再到農夫山泉,它們所面對的來自消費者和輿論場的争議,正變得空前複雜。而且這種争議,很多時候直接影響公司的市值甚至生死。
自雪糕不能融化實驗之後,曾經的國貨之光鍾薛高就從流量的頂峰跌落懸崖,如今熱搜榜單上的鍾薛高,都是實控人被限制消費、員工發不出工資等詞條;農夫山泉則更慘烈一些,股價已連續多日暴跌。
一切迹象都顯示,經曆了前些年的追捧與狂歡,國産品牌到了一個全新的生存階段。
鍾薛高和當年的花西子一樣,在其生長過程中,每一塊助力的踏闆都與流量紅利和社會情緒息息相關。當年花西子在遭遇 " 眉筆單價貴過黃金 " 事件時,就有外界分析稱,花西子的 DNA 基因片段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就是 " 堅持十年的民族主義 "。鍾薛高的成長路徑和花西子幾無差别,想當年,就連在市場競争中被極度邊緣化的鴻星爾克都能一夜之間被野性消費捧紅,這些自誕生就生長在國貨崛起流量池中的品牌,前幾年可謂享盡流量紅利,一出道就成爲頂流。
至于新能源汽車賽道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賽道被認爲正帶領中國工業體系彎道超車,而由此誕生的 " 國産新勢力 " 更是享受了巨大的流量殊榮。相比引領創新的特斯拉,他們更大的賣點是 " 國産 "。隻有當我們去看這些品牌的海外銷售數據時,才能從這種中國制造占領全球市場的幻夢中略微清醒過來。
在品牌和營銷中強調國貨屬性的行爲,本質還是企業經營的偷懶。縱觀整個人類商業曆史,還從來沒有一個隻重視産品營銷而不是産品質量本身的公司能夠穿越周期。更沒有一個成功的全球品牌因爲強調自己的 " 國籍 " 而獲得全球消費者認可。
但過去這些年來,我們已經習慣這樣的品牌成長模式了。我們更加重視流量對品牌的加持,卻往往忽視品牌力的真正支撐,不是短時間的熱度和情緒,而應該回歸到産品價值本身。很多時候那些借助民族情緒流量的創始人可能沒有想過,今天流量能夠成就你,他日也可能反噬你——從花西子到鍾薛高都是如此,這樣的案例未來還會不斷出現。
實話說,這幾年來每一次 315 大考,主要考驗的還是公關水平。企業在這一天所遭遇的品牌危機需要公關部門去應對,但這種來自品牌和傳播層面的應對,在 315 這一天過去後,有多少會穿過組織抵達質量管控流程的血脈之中,是一個未知數。
從這點來,是時候從國貨所造就的幻象中抽離出來了。企業家們責無旁貸。要想打造偉大的企業,除了紮紮實實把心思用到管理和創新上,沒有其他彎道超車的投機之路。
當然,企業的産品和服務質量要提升,企業家本身的認知固然重要,良好的營商環境同樣是決定性因素。社會氛圍和企業家身處的輿論環境,也是營商環境的一部分。這幾年來我們反複提 " 穩預期、穩信心 "。的确,隻有預期穩定、信心回歸,企業才能心無旁骛地專注生産經營本身,也才敢于以長期主義的心态規劃發展,夢想基業長青。
但這種環境的養成,可能不僅僅是産業政策的負面清單能夠解決的,還需要多方的合力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