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8 月 6 日訊(記者 盧阿峰)日前,據多位業内人士向财聯社記者爆料,随着反腐風暴的展開,不隻是醫藥代表群體人心惶惶,國内部分學會預定于近期召開的相關學科學術會議也集中發布通知宣告延期。在敏感時期 " 不出風頭 "" 不當顯眼包 " 似乎已成爲諸多學會和拟參會者的共識。
對此現象,财聯社記者多方采訪得到的專家意見不一。" 反腐風暴持續蔓延,除了醫藥企業和機構之外,相關學會及會議也是調查重點。目前紅線在哪,尺度多大還不清晰,所以慎重點(也是)爲了大家安全,在這段時間還是不要刷‘存在感了’。" 有專家坦言。
但也有業内專家反駁稱," 大多數學術會議(目前)仍正常舉行(這部分不會再發公告),不能開的才會發公告,每年這種學術會議在七八月份會很密集,因(其他)客觀原因推遲的也很普遍,在正常範圍之内。"
自上周起,備受關注的醫藥反腐各種消息風傳,行業各個環節均震感強烈。昨日,财聯社記者曾在 "反腐雷霆時刻 上市藥企營銷人員:一上午所有相關微信群被解散" 的報道中指出,反腐風暴不斷增強,醫藥代表 " 人心惶惶 ",醫藥上市公司銷售費用備受關注。
這兩天,還有業内人士向财聯社記者爆料:8 月以來,有很多由相關學會預備召開的學術會議宣告延期。
随後,記者經多方核實确認:近日,包括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陝西醫學會、廣西醫學會等 8 家舉辦方确實發出過相關學術會議延期的公告。
另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和綜合媒體消息,8 月以來短短數日間,至少有 10 場即将舉辦的醫藥行業學術會議、論壇等宣布延期。此外,還有部分學習班、培訓班也在近日宣布延期舉辦。
針對上述現象,資深醫改專家徐毓才向财聯社記者表示:在當前反腐高壓之下,壓力傳導到了行業的方方面面。學術會議是除醫療機構和醫藥企業之外的另一大調查重點,且由于 " 紅線 " 和 " 越界 " 的行爲判定标準還不明确,相關學術會議的組織者和拟參與者都不能保證沒有任何風險,自然就想着不要在這段時間 " 抛頭露面 " 了。贊助會議的企業或基金會也會開始退縮,所以就出現了以上情況。
但也有業内人士對 " 學術會議普遍延期 " 的說法提出異議。縣域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劉峻在他的微信朋友圈直接辯駁道:" 我也咨詢了多個行業學會,同時也從朋友圈得到一些信息,可能近期确實有部分學術會議延期取消。但是,更多合規的學術活動都在如期開展。合規的學術活動從來都不是反腐糾風行動的治理對象,希望行業内朋友獨立思考,不要被以偏概全的信息混淆視聽。"
劉峻還向财聯社記者表示,延期和取消學術活動的原因是多樣的,有些确實存在合規風險,有些是因爲藥企贊助取消,有些是因爲演講者或參會人的原因,有些是主辦方的其他原因,但這些畢竟還是少數,就在這個周未和下一個周末,仍将會有幾十場學術會議正常舉行。
" 學術會議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麽簡單!"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下屬某基金管委會副主任時曉光對财聯社記者科普道:一般來說,學會、協會這類民間機構,屬于民政部(現歸社工部)主管,對于相關資金的使用與撥付,大多數都是由基金會來運營。生産企業、研發機構、MAH 組織通過與基金會合作成立若幹二級 / 三級科研 / 慈善項目,通過定向捐助的形式實現資金池的注入,基金會管理機構與醫學會 / 醫師協會共同管理這筆定向資金,用于學術交流、科研孵化、支援患者教育項目等。而資金的使用按照合規原則也是需要撥付到民營非盈利組織機構再分包給會務公司、技術服務公司、勞務公司等。對于醫院醫生的費用使用,會非常嚴格地按照《民法》《慈善法》等有關規定監管,支出項目審計是非常嚴格的。
圖源:一位業内人士提供的 " 學術會議近期正常開展 " 的證據
" 現在所謂醫藥行業的反腐風暴,其實也是對既往管理的一種回溯,大協會基本都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合規機構與路徑規劃,費用基本上也都是合理支付。有些小的協會或管理比較落後的協會,最近可能有一些麻煩,相信推遲(會議)後很快也會恢複運作。" 時曉光補充表示。
" 當然,學術會議并不能和‘腐敗’直接劃等号,學術會議對于分享相關領域前沿知識,了解新的治療理念等做出了很多貢獻。但據我判斷,此次反腐風暴力度前所未有,不排除未來行業内學術會議數量會呈現斷崖式的下降,很長一段時間之内‘非必要不開會’将會成爲行業共識。" 徐毓才最後預判道。
(編輯 曹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