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11 月 20 日," 科普中國 - 我是科學家 " 第 40 期 " 種子的故事 " 現場,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教授,農業農村部僑聯副主席劉春明帶來演講《兩粒大米的故事》。
劉春明演講視頻:
以下為劉春明演講實錄: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學的劉春明。過去 30 年,我一直從事種質的研究,最近十多年主要關注的是水稻營養品質的改良,所以今天給大家講一講水稻的故事。
在講我的研究之前,我想先給大家介紹一下,農作物和我們中國人密切的關系。
中國人的祖先馴化了一大批農作物,包括今天吃的水稻、大豆、糜子、荞麥、青稞、菰米等,蔬菜類,我們馴化了白菜、韭菜、冬瓜、山藥、木耳等,對世界文明和農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然,回顧中國 5000 年的文明史,也可以看到在不同時期,中國也引進了多種農作物。我們常吃的小麥,進入中國大概有 4000 年曆史,豌豆、胡椒、高粱等等都是引進作物。
水稻田 | Wikimedia Commons,Yulin Jia / CC BY 2.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回顧曆史,我們會發現,中國人口的增長和農作物有着分不開的關系。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的人口沒有過億。第一次過億,大概是在明朝晚年,公元 800 年之前這個時間,這正是航海事業高速發展的時候。航海給中國人帶來了玉米、馬鈴薯、地瓜、花生等一系列高産,且能在稀薄土地上種植的農作物。有了充足的食物支持,中國的人口也随之迅速增長。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于國家的穩定發展,中國的人口進一步增加,到現在 14 多億人。人口增長這麼快,背後也離不開糧食。從建國 1949 年到現在,中國主要糧食的單産和總産都增加了四到五倍。糧食的增産要感謝很多重要的技術的應用:最早期的時候,在 60 年代我們開始采用一些矮稈的品種,開始使用化肥農藥,到 80 年代我們有了制度創新,開始聯産承包,最近二三十年,主要是雜交制種新技術的應用,讓主糧作物産量得到了大幅提升,讓更多的人能吃飽飯。
建國以來,我國主糧作物(水稻、小麥和玉米)畝産和總産量均增加 4-5 倍 |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進入到現代,我們不僅要吃飽,還要讓中國人吃得更有營養。這也是我研究水稻的主要原因。
怎麼提高農作物的營養呢?大家都知道,粗糧很有營養。那麼粗糧有營養,實際上在禾谷類裡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糊粉層,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下圖中白色的部分就是糊粉層,粉色的部分是澱粉,少量藍色是儲存的醇溶蛋白。在重量上,糊粉層的占比隻有不到 10%,但是它的維生素 B 的含量達到接近 90%,總蛋白達到 28% 左右,脂肪酸和鋅鐵鈣都是 70% 左右,所以糊粉層是非常有營養的。
糊粉層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營養成份 | 劉春明供圖
然而,在稻米的加工過程中,糊粉層會被破壞掉。稻米的加工主要是兩步:第一步是去掉谷殼,谷殼是沒有營養的,主要是纖維。第二步是打磨,但是打磨的過程中就會把外部的果皮、種皮以及糊粉層,甚至胚胎都打掉了,被打磨掉的這一部分傳統上就稱為麸皮。經過這兩步加工後,就成了日常吃的白米,不過由于糊粉層的丢失,營養也大量損失了。
從剛剛的圖片中大家可以看到,糊粉層非常單薄,我們就想,如果能讓糊粉層更厚一點,是不是營養就更好了?在所有的禾谷類作物裡,大部分糊粉層都很薄,隻有大麥的糊粉層是多層的。于是,在十六七年前,我們從大麥中得到了啟發,想通過加厚水稻的糊粉層來提升水稻的營養。
為了實現這個目标,我們對水稻進行了化學誘變,就是通過化學試劑讓水稻産生基因突變。誘變之後,第一代沒什麼變化,但是它産生的第二代由于遺傳的分離,就産生了很多變異。所以,我們就從第二代具有很多變異的種子中篩選,看看有沒有造成糊粉層加厚的變異。
我們創制了一種 "半粒種子" 的篩選方法:把一粒種子中間切開,在切開的表面進行染色。染色的過程中,我們吃的白米部分會染上藍色,而糊粉層是染不上顔色的,因此我們就可以在顯微鏡底下看到糊粉層的厚度變化。下圖就是我們設計的特别漂亮的裝置,能把水稻籽粒從中間切開。如果得到糊粉層加厚的種子,我們就可以把剩下的一半在體外萌發,獲得它的後代。
" 半粒種子 " 篩選方法 | 劉春明供圖
這個過程需要非常精細、小心,我們總共切開了 36000 粒種子,每一個都進行了染色、觀察,中間發現了二十幾個可能糊粉層有加厚的種子,進一步篩選後,找到了 2 個具有基因突變的種子。我們稱它們是 ta 突變體,普通的大米,糊粉層隻有一層,ta1 突變體的糊粉層有三到五層,而 ta2 有 5 到 10 層,糊粉層的厚度得到了大量的加厚。
ta1 和 ta2 糊粉層明顯加厚 | 劉春明供圖
那麼,糊粉層加厚是否真地提升了水稻的營養水平?我們發現,蛋白質提升了大概有 15% 左右,脂肪酸提升了 30% 多,鐵鋅等微量元素也分别提升了 15%-30%,維生素 B6 增加了 40%,膳食纖維增加了一倍,抗氧化活性物質也增加了一倍,維生素 A 大概增加了三倍,維生素 B1、B2 都得到了普遍的提升,略有減少的隻是澱粉含量。所以說,這個變異真是讓我們得到了非常重要的種質資源。
但是,我們知道在中國的消費習慣裡,白米要經過打磨,會破壞糊粉層,隻有紫米是通過全子粒來消費的。因此,為了讓消費者能享受到加厚糊粉層帶來的營養,我們決定将這個重要的種質資源材料,通過傳統的雜交方式,導入到紫米中。
雜交過程也是很漫長,差不多十年的時間,我們在北京、山東、海南進行穿梭育種,進行反複雜交、回交,除了導入了加厚的糊粉層這個特質,還保留了紫米微糯的性狀,創制了 "中紫一号" 這個新型的高營養紫米品種。
中紫一号的株型、産量都不錯,我們還做了盲試,它的口感非常受消費者歡迎。4% 的支鍊澱粉含量,使它的口感變得比較綿軟,所以不管做幹飯、做粥都比較好。
最後,也要感謝我的科研團隊,我們平時的研究基地就在香山腳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也歡迎大家有機會過來參觀。
劉春明團隊 | 劉春明供圖
謝謝大家!
演講嘉賓劉春明:《兩粒大米的故事》
策劃 / 監制:吳歐
作者:劉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