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萬額度、利率低至個位數、憑身份證就能申請,看到這樣的貸款廣告,你會不會點?不少人會抱着試一試的心态點開,而就是這個試一試的動作,讓不少消費貸公司 " 瘋了魔 "。
不論消費者願不願意,消費貸市場傳遞出一個從業傾向:要想規模漲上去,除了資金到位外,營銷也要到位,除了做好存量的再挖掘,也不能放過任何一位新用戶的争奪。然而,部分強勢的機構卻忽略了用戶側的感受,用戶 " 試一試 " 的動作,誘發了後續接連不斷的貸款推銷電話,背後公司助貸方、持牌方更是魚龍混雜。
毫無邊界感的貸款推銷,像一堵厚厚的圍牆,機構們進攻;而消費者在虛高和強勢的推銷騷擾下,開始對貸款産生抗拒甚至恐懼心理,試圖幾番突圍。
" 圍攻 " 消費者
消費貸又 " 卷 " 起來了,不管是銀行、消費金融公司還是助貸平台,正在通過電話、短信、互聯網平台甚至線下渠道等各種各樣的方式,向消費者發起一輪接一輪的營銷戰。
" 今天女士、明天李姐,後天就差沒問候我全家 ……" 來自北京市朝陽區的李麗(化名)近日就向記者講述了近期的煩惱,她前不久買完房手頭緊缺,本考慮申請小額貸款周轉下日常資金,但未曾想到,一個看似順手的貸款申請動作,打亂了平靜的日常生活。
幾個月前,她曾在一社交平台看到一貸款廣告,頁面宣稱年化利率低至 10%,最高可借 20 萬元,最近已有數百人申請,額度還可循環使用,僅憑身份證就可申請。未曾多想,李麗抱着試一試的态度,點開了這一廣告鏈接,但不同于廣告宣稱的僅靠身份證就可申請,她在整個操作過程中遇到了多個套路。
例如,填寫手機号、輸入驗證碼、同意《注冊服務協議》和《隐私協議》等後,平台顯示測出她個人貸款額度最高可借 20 萬元,但進行系列操作後,平台并未按約給出額度,而是告知需要下載并激活 App,才有望獲得 20 萬元額度。
緊接着,李麗按照平台提示下載了貸款 App,勾選同意了 App 個人信息保護協議,而此時頁面卻不再提示可借 20 萬,需本人上傳身份證用于身份核驗和借款評估,預估可借 10 萬元。
盡管貸款額度大打折扣,李麗稱,她還是耐心上傳了身份信息,并添加了銀行卡号,進一步填寫了學曆、工作、收入、居住地址、聯系人等個人隐私信息。但萬萬沒想到,最後平台僅給出 1 萬元的貸款額度,貸款利率逼近 36%。
" 我注冊申請和下載的 App 并不是放貸方,最後給我貸款額度的公司,也是在全部操作完成後才知曉的。" 李麗告訴記者,考慮到額度太少而利率又過高,她最終并未申請該筆貸款。但自此以後,不管是在社交平台、搜索平台還是短視頻平台,總能看到類似的小額貸款廣告,甚至常會接到一些助貸公司的電話邀請線下貸款。
" 對方說他們是銀行的助貸中心,我想借多少就有多少,利率低至 4%,但要我去線下申請,說還能給我包裝材料,我想着不太靠譜就拒絕了,但沒想到的是,後續他們每天都給我打電話,不管我在上班還是幹别的,不分場合地給我打。" 李麗困惑,貸款本來就是你情我願的事,怎麽玩起了電話轟炸?
實際上,李麗這一類情況并不鮮見。在北京商報記者近日發起的 5000 份問卷調研中,有近一半的消費者表示經常會接到貸款騷擾電話、收到短信推銷。其中有用戶反饋 " 貸款公司天天打電話騷擾,瘋狂打電話 " 的案例,也有人講述 " 自己一頓操作猛如虎,最後顯示評分不足,但信息卻被洩露出去,最後被不少貸款平台電話騷擾 " 的經曆。
另外,北京商報記者近日采訪了十餘位北京市市民,不論是否有貸款需求,均稱遭遇過被強勢推銷貸款,并質疑自身可能遇到個人信息洩露的情況,例如多位受訪者就吐露了個人信息洩露的原因,有的稱 " 剛在樓盤登記了信息就接到了貸款電話 ",有的則是 " 聊天聊到貸款後,幾分鍾就接到了推銷電話 ",有的甚至稱 " 在交易軟件注冊完,貸款電話就變多了 "" 隻浏覽了網頁和廣告,就洩露了個人信息 " 等。
事實上,北京商報記者在多次親測調查中也發現,市場上的不少消費貸産品中,仍有助貸平台在發布以 " 低利率 "" 容易借到 " 爲賣點的貸款産品廣告,号稱額度 " 高至 20 萬 "" 門檻低 "" 僅需身份證即可申請 ",但實際操作上,不管是申請程序、放款金額還是貸款産品利率,往往名不副實,甚至會在消費者申請貸款後,自身并未獲取到額度,但個人信息卻遭洩露。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濤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市面上的助貸平台,确實存在魚龍混雜的情況,因此會出現一些違法違規甚至造成用戶隐私洩露、套路貸等問題,比如前幾年出現爆雷的教育貸、租房貸、醫美貸等。
在尹振濤看來,針對助貸機構還需要相應的制度體系進行約束和規範。畢竟助貸機構是通過跟金融機構合作給用戶提供服務的,因此,金融機構在選擇合作助貸機構時,一定要有相應的準入門檻、黑白名單制度、規範性合作協議等,通過約束金融機構的合作夥伴來規範這個市場。
考驗硬實力
爲何會有這麽多的消費貸款推銷?尹振濤也向北京商報記者解釋了多個層面的原因。
一方面離不開大環境的變化,經過疫情之後,複蘇經濟的确需要金融支持,事實上,不管是中央還是監管部門,今年都密集出台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金融支持複工複産的諸多政策。在這種政策大背景下,金融就要不斷地去捕捉到實體經濟的環境,找到它的渠道,投放到各行各業,而其中,消費金融這類小額金融産品,不管是供給還是需求,都較爲旺盛。
另一方面,随着金融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能夠便捷地獲得和使用消費金融産品和服務;金融機構也在通過數字化轉型,在技術手段加持下,能更迅速地接觸到更多的普通消費者。尹振濤認爲,老百姓能夠更好地獲得金融服務和産品,提升可得性、觸及性,這樣的客戶體驗是好事情,但營銷需要适度。狂轟濫炸、不斷給用戶打騷擾電話,屬于過度行爲。
實際上,貸款營銷隻是第一步,如何做好貸款信息披露、個人信息保護、貸後管理服務,把貸款營銷和貸款服務做到名副其實,也成爲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訴求。
與李麗不同,來自天津的田剛(化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他前後共在近 10 家貸款公司(包括助貸平台、銀行、消費金融機構等)使用過消費貸,這些平台部分是通過電話營銷,但卻在推銷時對高額的利息和手續費避而不談,當用戶申請使用後,才知曉有各種不同明細的費用。
" 這時我還得花很長時間去打電話咨詢,更讓人頭疼的是,一般情況下電話都打不通,或者即使能打通,也是引導咨詢别的項目,好不容易接聽後,對方也會逃避問題,不給出解決方案。久而久之我就失去了咨詢的耐心,但各類費用的扣款卻依舊在進行。" 田剛稱,作爲用戶來說,要想真正信任這類消費貸款,機構還是要做到實事求是,宣傳與實際對等,另外各類費用以及違約責任等,都應在貸前明确提醒并表達清楚。
近日,北京商報記者采訪了包括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助貸平台在内的近 20 家機構。其中大部分消金公司坦言,除了自營渠道外,更多确實會依賴第三方平台獲客,一般會與頭部流量平台合作,在合作機構平台布局金融服務入口,用戶可自主申請;公司再根據用戶自主提交的資料和用戶授權查詢的征信數據等進行風險審核,爲審核通過的用戶提供授信額度。
不過,在貸款信息披露、個人信息授權等方面,不同機構操作不一,有機構坦言," 因爲我們目前合作平台占大頭,所以這些大多以第三方平台設置爲主,除非是我們自營推的産品,但目前比重還不是很大 "。
也有機構強調,會詳細展示貸款頁面信息,用戶可準确查看貸款基本要素、息費與還款方式、違約責任與扣款清償方式、催收情況以及其他權利義務信息等。
營銷戰背後,能否留住消費者,考驗的是機構的綜合硬實力。目前,包括興業消費金融、螞蟻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中原消費金融、尚誠消費金融等十餘家機構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正在搭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營銷渠道體系,相關的營銷活動、用戶服務、貸後管理等,主要通過自營端内展示、消息提醒、短信等方式觸達用戶。
亟待評級标準
在業内看來,不管是推銷火熱的信貸産品,還是多元服務的貸款管理,機構的追求是一緻的——消費者買單。但不管是選機構還是用産品,消費者在紛繁複雜的市場中總有困惑和煩惱,甚至還會遇到各樣陷阱。
自去年底,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促消費政策,此背景下,包括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在内的消費金融行業争相推出多種形态的産品、服務、促銷活動,可想而知,未來行業競争還會更爲激烈。但魚龍混雜的市場環境中,不少消費金融行業人士一緻認爲,行業急需建立适度營銷且更 " 負責任 " 的金融服務環境。
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永森指出的,在消費金融快速發展之年,金融機構格外有必要關注 " 什麽是負責任的消費金融 ",監管也有必要牽頭爲消費金融行業樹立标準,嚴厲打擊僞消費金融,引導行業規範的同時,也爲消費者提供指引和參考,由此,消費者也能選擇正規金融機構接受消費金融服務,拒絕 " 誘惑 "。
北京商報記者 劉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