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眸娛
宮鬥劇又殺回劇集市場了。騰訊視頻空降播出了由何潤東、何泓姗、黃聖依主演的宮鬥劇《歲歲青蓮》,該劇改編自宮鬥小說《熹妃傳》,有着類《甄嬛傳》的設定,以雍正年間爲時代背景,女主角也是 " 鈕祜祿氏 ",所以這部劇一開播就吸引了不少宮鬥愛好者的關注。
事實上,近 5 年來,市場上鮮少有宮鬥題材的劇集出現,《歲歲青蓮》的播出也是幾經波折。這部劇拍攝自 2019 年,直到 2023 年 5 月才宣布定檔,然而臨近開播卻又突然取消,直到這次空降播出,男、女主角甚至都沒有公開宣傳,從裏到外都非常低調。不過,已經 " 嗷嗷待哺 " 的宮鬥劇愛好者們也迅速聚集起來,而《歲歲青蓮》的播出也讓大家好奇這是否能成爲宮鬥劇回歸的信号?
宮鬥劇爲什麽受歡迎?
内地宮鬥劇的大火要追溯到 2011 年,這一年可以說是宮鬥劇元年,《甄嬛傳》《步步驚心》《宮鎖心玉》清宮劇三連爆,并且非常巧合的都以雍正前後爲背景,不僅讓清宮題材走紅,也締造了宮鬥劇的巅峰。
自此之後,市場上的宮鬥劇數量出現了井噴式增長,大多是以唐、宋、明、清朝代爲曆史背景,将後宮嫔妃或者女官等女性角色作爲主題來創作的,比曆史劇更注重娛樂和戲說,引起了一波宮鬥熱潮。
本以爲 " 宮鬥熱 " 能夠持續火爆下去,但随着 " 限古令 " 的到來,宮鬥劇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都處于沉寂狀态,直到 2018 年,《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的大火,再度讓宮鬥劇重回巅峰。尤其是《延禧攻略》,上線 34 天播放量破百億,單日最高播放量超過 7 億,這個數據可以用 " 恐怖 " 來形容,要知道 2023 年引發全民狂歡的《狂飙》單日最高播放量也才僅僅隻有 3 億,被《延禧攻略》倍殺。
但同樣是因爲 " 限古令 ",《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先後被下架,成了宮鬥劇最後的輝煌,劇集市場的宮鬥題材被打入 " 冷宮 "。
盡管如此,宮鬥劇仍然有不少劇迷,沒有新劇可看,那就重溫老劇,就拿已經播出十幾年的《甄嬛傳》來說,直到現在這部劇每年的播出收益仍然有上千萬,爲版權方樂視持續輸血,已經成爲了樂視的 " 養老保險 ",長尾效應驚人,觀衆爲什麽會對宮鬥劇如此着迷,或許能夠從宮鬥題材本身找到答案。
其一,宮鬥劇的基礎在 " 宮 ",特定的曆史時代和環境造就了獨特且吸引人的故事背景。宮鬥劇一般都是以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時代的宮廷爲創作背景,并且大部分都是經過考究、真實存在的時代,中國人天然的就對上下五千年曆史感興趣,所以以此爲背景的影視創作在基礎聲量上就超出其他題材太多。
以《甄嬛傳》爲例,故事背景是在清雍正年間,劇中的皇後宜修、甄嬛、年世蘭等重要角色都有對應的曆史原型,宜修對應的是孝敬憲皇後烏拉那拉氏,而甄嬛對應的是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隻不過電視劇在此基礎上對人物的故事發展做了塑造改編。縱觀相關的影視作品,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其實都大差不差,但不同的影視化改編卻給予了角色不同的性格和魅力,這也正是吸引觀衆的地方,曆史就是因爲未知才讓人着迷。
而封建王朝時代的皇宮,以及在此基礎上細分出來的後宮,作爲宮鬥故事的叙事背景也對觀衆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後宮的等級制度、古代禮儀、文化現象等特定時代的産物都能夠引起廣泛的讨論和關注。
其二,宮鬥劇的精髓在 " 鬥 ",基本的故事框架離不開一個 " 鬥 " 字。不同于曆史正劇,宮鬥劇雖然依托于曆史背景,但更偏向戲說,這也就意味着宮鬥劇比一般曆史劇擁有更大的創作空間,隻要是在曆史背景之内,故事内容可填充範圍非常廣,編劇也更容易設置一些比較強烈的戲劇沖突和曲折離奇的情節,也就是所謂的 " 鬥 "。
而宮鬥劇又主要突出的是後宮女子的争鬥,從争奪寵愛到争奪權勢,可以爲故事情節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矛盾,也爲劇情的精彩奠定了基礎。
還是以《甄嬛傳》爲例,劇中的女性角色一直在 " 鬥 ",爲皇帝的寵愛而鬥,爲孩子而鬥,爲家族地位而鬥,也有爲了保命而鬥,從被誣陷到陷害别人,從小白花到黑蓮花,整個人物的發展以及劇情的推進都離不開鬥争,這也使得宮鬥劇更有戲劇性," 鬥 " 得精不精彩決定了宮鬥劇好不好看。
其三,對現實場景的投射,宮鬥劇主要圍繞着 " 權 " 和 " 愛 " 來發展,能讓觀衆有代入感。市面上的宮鬥劇主要是女性情感向,總體來說逃不過 " 權 " 和 " 愛 " 兩個字,有人追求高高在上的權勢地位,比如《如懿傳》中的魏嬿婉,也有人追求帝王之愛,比如《甄嬛傳》中的華妃,每一個角色身上都有可以共情的地方。
上班族能看到後宮衆人的步履維艱、上位艱難,代入自己所處的職場,甚至有很多觀衆把後宮比作職場,每一個妃子都是皇帝的員工,妃嫔的品階就相當于職場上的職級,對權勢地位的追求也成了上班族對升職加薪追求的投射,曾一度有觀衆把《延禧攻略》中魏璎珞的進階之路寫成了升職手冊。
而女性觀衆天生豐沛的情感也讓她們能夠對劇中的愛情故事感同身受,魏璎珞和傅恒相愛卻不能相守的遺憾、甄嬛被當成白月光替身的憤怒、如懿和乾隆從青梅竹馬走到相看兩厭的無奈 ...... 情感向宮鬥劇中的每一段感情故事都鮮明而深刻,也能夠引起廣泛的讨論,至今還有人在問甄嬛到底更愛四郎還是果郡王?
正是得益于特定的時代、極具沖突性的故事以及能夠讓觀衆感同身受的情感,宮鬥劇這麽多年一直長盛不衰,直到被 " 限古令 " 幹預才逐漸沉寂下去,而此次騰訊推出《歲歲青蓮》試水,宮鬥題材能夠重回劇集市場嗎?
宮鬥題材能順利回宮嗎?
如果用《甄嬛傳》來作比,宮鬥題材在在劇集市場的地位有點類似甄嬛,前期備受寵愛,也有過不少高光時刻,後來因爲一些原因被發配甘露寺,但甄嬛最終能改姓 " 鈕祜祿氏 ",重回皇宮站上後宮權利的巅峰,而宮鬥題材能否如甄嬛那般化身 " 熹妃 " 順利回宮,按照目前的劇集市場形勢來看,不容樂觀。
首先,平台市場對宮鬥題材仍然抱有猶豫,從近些年播出的一些古裝劇就能看出,不少由宮鬥 IP 改編的電視劇,都不約而同淡化了 " 宮 " 這個要素,也不再以真實曆史朝代爲故事背景。
比如此前愛奇藝熱播的古裝劇《卿卿日常》,根據小說《清穿日常》改編,原著的男主角是清朝的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女主角穿越成了胤禛的側福晉,以此爲背景的展開一段故事,但電視劇在改編時直接删掉了 " 宮廷 " 和 " 穿越 " 兩大要素,重新塑造了一個新的叙事空間 " 九大川 ",完全脫離了宮鬥的外殼。
還有最近優酷熱播的網劇《爲有暗香來》,原著也是女主角穿進小說裏和皇帝、王爺發生的故事,劇集卻把皇帝改成了香藥世家的家主,皇宮變成了家宅,就連由《熹妃傳》改編的《歲歲青蓮》都直接把女主角 " 鈕祜祿氏 " 改成了 " 駱青蓮 ",男主從皇帝的兒子胤禛變成了 " 安王的兒子 ",但人物設定還是能夠看出類似《甄嬛傳》。
很明顯平台舍不下宮鬥劇的市場,卻又不敢貿然出手,隻能進行改編試水,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爲以宮廷文化爲主題的影視作品在改編創作的過程中确實很難把握好尺度,劇情在設置一些戲劇性的矛盾沖突時會影響一些不太成熟的觀衆對于曆史的認知,甚至一些宮鬥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會對觀衆産生不好的價值導向,因此改編的難度大、代價高,平台在制作時自然就會猶豫。
其次,宮鬥的沉寂讓宅鬥劇順勢而起,成爲了劇集市場的熱門題材,并且已經搶占了宮鬥劇的部分市場。
從整個故事框架來看,宅鬥劇可以說是宮鬥劇的降級産品,雖然也突出一個 " 鬥 " 字,但叙事空間從大的後宮變成了小的後宅,人物設定也從封建王朝權利的巅峰變成了稍次一些的階層,看上去似乎是降級了,但宅鬥跳出了符号化的叙事空間,故事背景其實是被擴大了,宮鬥主要是在後宮展開,局限在 " 一畝三分地 ",而宅鬥卻不局限在後宅,因爲劇情更生活化,涉及的場景就更多。
比如《甄嬛傳》的大部分故事都是在後宮展開的,僅有的宮廷外的故事場景也非常局限,但宅鬥的代表作《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叙事空間則要大得多,因爲相比于 " 甄嬛 "," 盛明蘭 " 的活動範圍大很多,她不僅是待在後宅,還會去馬球會、帶着小桃逛街,能夠有更多機會展示當時朝代的人文特色,場景和故事都更貼近生活,讓觀衆有代入感。
宅鬥劇不僅繼承了宮鬥劇的優點,在此基礎上也發展出了獨屬于本題材的特色,在改編上難度也比較小,所以最近幾年市場上出現了不少宅鬥劇,幾乎已經替代了宮鬥劇。
宮鬥劇能夠火這麽多年,肯定是有自己的優勢,但目前來看這些優勢似乎不足以讓平台和市場突破 " 限古令 " 進行加碼,騰訊這次推出《歲歲青蓮》可以說是一次試探," 熹妃 " 能否順利回宮就要看觀衆和市場的反饋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