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機寒冬的末尾,AI 手機正成爲手機廠商們希望中的 " 新大陸 "。
市場分析機構 TechInsights 稱,2023 年全球智能手機換手率或跌至 23.5% 的最低點,長達 10 年的下降後,由于經濟不景氣、利率上調、通貨膨脹等因素,2023 年全球手機的換機周期可能長達 51 個月。
不過,AI 大模型的應用,成了全球手機産業逆轉頹勢的關鍵希望,也成了手機行業最大的變量,手機廠商們已經加速進入到 AI 備戰階段。
連線 Insight 注意到,2023 年至今,各大手機廠商陸陸續續卷向 AI 大模型。
去年 10 月份,小米宣布将 AI 大模型植入系統;11 月,vivo 發布了自研的 AI" 藍心 " 大模型;今年 1 月,OPPO 新發布的 Find X7 系列首次在端側部署了一個約 7B(70 億)參數規模的模型,帶來了智能摳圖、路人消除和通話摘要等功能;榮耀也在 1 月揭曉了自研的 " 魔法大模型 "。
可以說,AI 手機,正在成爲手機行業不可逆的一股浪潮。IDC 此前預測,2024 年全球新一代 AI 手機出貨量将達到 1.7 億部,占智能手機整體出貨量的 15%,2026 年中國市場近 50% 的終端設備處理器将帶有 AI 技術。
最近,手機廠商頻繁的戰略調整,也說明了這一趨勢。
OPPO 在加大對 AI 手機的投入。2 月 20 日,OPPO 召開 AI 戰略發布會,稱 AI 手機将是功能機、智能機後的手機行業第三個重大變革階段,随後 OPPO 将邁入 AI 手機時代。
與 OPPO 以及大多數手機廠商不同的是,魅族則決定 All in AI,停止傳統 " 智能手機 " 新項目,全力投入明日設備 AI For New Generations。
魅族下一步戰略,圖源魅族官微
不難發現,在研究 AI 一段時間後,手機廠商們正式做出了 " 取舍 ",确定了新的前進方向。而 OPPO 和魅族 " 背道而馳 " 的成果,也将備受行業和消費者的關注。
1、要新機還是要 AI,手機廠商進入取舍時刻
對于手機廠商而言,AI 技術競賽無疑是一場持久戰,怎麽跟、用多大的力氣跟、如何調整産品線等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從廠商視角出發,影響它們 AI 布局節奏、力度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押注 AI 意味着要投入持續的資源、精力,它們需要想清楚,在 AI 上的布局,應該占到多大的投入分配。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過去多年裏,從全球範圍内來看,行業裏的大部分收入和利潤,都被蘋果和三星賺走了。
Counterpoint 今年 2 月初發布的數據指出,2023 年,從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收入側來看,蘋果、三星收入占比分别爲 50% 及 16%,OPPO、小米、vivo 則爲 7%、6% 及 4%。其中蘋果 2023 年全球手機出貨量占比爲 20%,以 1/5 出貨量賺取了 1/2 的收入。
此外,去年二季度,蘋果在全球手機市場營業利潤的分成爲 85%,三星爲 12%,其餘手機廠商總共分走 3% 的利潤。
蘋果賺取了智能手機行業最大的利潤,圖源 Counterpoint
這一基礎上,手機廠商在投入 AI 布局的同時也要思考,既有的手機産品策略、新機的研發和發布節奏,要不要調整?
比如最近,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在社交平台上發文表示,OPPO 與 vivo 已經擱置 2024 年新款豎向折疊屏發布計劃。
OPPO 随後否認了這一消息,而 vivo 目前仍未對此消息做出官方回應。
進一步來看,這實際上是一道選擇題:是破釜沉舟全力備戰 AI,還是延續既有的産品策略、新機研發和發布節奏,兩者都要?
從目前的行業動态來看,手機廠商們已經分化出了不同的打法。
魅族是嘗試更大膽、轉向更徹底的手機廠商——它選擇了 " 舍掉 " 在新機上的投入,轉而 All in AI。
" 魅族将停止傳統智能手機新項目投入,要用有限的資源和有限的時間,去做一件更偉大的事情。"2 月 18 日,魅族科技官宣了這一決定,稱将全力投入明日設備 AI For New Generations。
在魅族的 AI 戰略設想下,其将重構 Flyme OS,打造全新 AI 終端設備,并向全球大模型團隊全面開放,構建起新的 AI 生态。
" 在 AI 時代,我們有足夠的能力重構硬件的産品形态,我們将重構軟件的交互邏輯,我們還将重構基于 AI 的生态布局。" 魅族集團董事長兼 CEO 沈子瑜如此說道。
值得注意的是,魅族目前已經定下了未來三年裏的規劃:
2024 年發布首款 AI 終端設備,重構 AI OS;2025 年持續叠代 AI 終端設備,通過 XR 形态滿足用戶的全天候使用場景,同時推動雲端與端側算力成本下降,進入 AI 終端普及期;2026 年在國内 AI 終端設備領域達到 Top 1 市占率,完成産品生态的完整構建。
魅族三年規劃,圖源魅族科技官方微博
由此來看,魅族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不再是一家手機廠商,它的目标是成爲一家 AI 公司,未來的主要産品将是新的 AI 終端設備。
相比之下,更多手機廠商的選擇是,保持既定的産品策略,探索 AI 能力及帶來的體驗提升,在手機産品上的實際落地——
簡單來說,魅族錨定的是下一代 AI 終端設備,形态尚是未知數,但更多手機廠商錨定的,還是 AI 手機。
其中,OPPO 是動作較快、戰略較明确的一家。OPPO 創始人兼 CEO 陳明永判斷,2024 年将是 AI 手機元年,五年内 AI 對手機行業的影響不可忽視。
2 月 20 日,在 OPPO AI 戰略發布會上,OPPO 首席産品官劉作虎也表示,AI 手機是繼功能機、智能機之後,手機行業的第三個重大變革階段。
OPPO 發布了 AI 超級智能體和 AI Pro 智能體開發平台組成的 OPPO 1+N 智能體生态戰略——這對應的,是通過在 AI 上的持續投入,驅動硬件平台和智慧 OS 的革新,最終将 AI 能力更多地落地到手機産品上。
圖源 OPPO 官方微博
不難發現,盡管路徑不同、打法不同,但加速擁抱 AI,已經成爲廠商共識,他們也在加大投入力度。
比如 vivo 副總裁周圍向媒體透露,vivo 大模型每年投入成本爲 20 億元到 30 億元,總投入成本已超過 200 億元;小米 CEO 雷軍此前也表示,預計 2023 年研發投入超 200 億元,對大模型團隊投入 " 不設上限 "。
不過,對它們而言,加大投入隻是開始,接下來的最大挑戰,是如何真正爲用戶帶來體驗革新。
2、都在投入 AI,手機廠商的 AI 究竟做得怎麽樣?
當幾乎所有的手機廠商都開始以不同的姿态、力度布局 AI,一個最值得關注的問題是:
一部真正的 AI 手機,到底應該具備哪些能力?能爲用戶帶來哪些實質的體驗提升?
目前,仍然處于探索期的市場,還沒有标準答案出現,不過 OPPO 提供了一個基本思路。
在 OPPO AI 戰略發布會上,劉作虎表示,AI 手機需要具備以下四個特征:
能高效利用計算資源,滿足生成式 AI 的計算需要;能敏銳感知真實世界,了解用戶與環境的複雜信息;要有強大的自學習能力;要具備更充沛的創作能力,爲用戶提供持續的靈感與知識支持。
圖源 OPPO 官方微博
從這幾個特征來看,AI 手機在硬件、操作系統、用戶交互體驗等多個方面,實際上都需要被重構。
我們看到,自去年至今,手機産業鏈上所發生的積極變化,也聚焦在這幾個維度。
比如在 AI 算力芯片上,高通去年 10 月發布了第三代骁龍 8Gen3 芯片,聯發科則在 11 月推出搭載第七代處理器 APU790 的天玑 9300 芯片,均爲 AI 大模型專門定制。
其中,骁龍 8Gen3 的 AI 性能提升了 98%,高通 AI 引擎實現了終端設備上首次支持運行 100 億參數的模型,并且針對 70 億參數的大語言模型,每秒能生成 20 個 token(token 的生成速度越快,意味着大模型識别、處理文本的速度也更快),此外,搭載了骁龍 8Gen3 的 Stable Diffusion(AI 繪畫生成工具),文生圖也隻需要 0.5 秒。
天玑 9300 芯片則能夠實現以實現更加高速、安全的邊緣 AI 計算,最高支持 330 億參數的大語言模型。
目前,除了華爲之外,主流的手機廠商大多數都采用這兩枚芯片。區别在于,它們的标準旗艦産品大多采用天玑 9300,高端旗艦産品大多采用骁龍 8Gen3,舉個例子,OPPO Find X7 系列中,Find X7 搭載的天玑 9300,Find X7 ultra 搭載的是骁龍 8Gen3。
端側大模型,則是手機廠商最核心的布局方向。端側大模型是指,AI 模型被部署在手機本地終端,而非雲端服務器。
目前,國内廠商們均投入資金自研大模型—— OPPO 推出 AndesGPT 大模型、vivo 自研藍心大模型、華爲發布了盤古大模型并率先接入了手機、榮耀發布了魔法大模型、小米則主打 MiLM 輕量大模型。
圖源國盛證券
三星是個例外,S24 系列新機上,Galaxy AI 以本地和雲端 AI 相結合,搭載的是谷歌的 Gemini 大模型,在中國市場,其接入的是百度的文心一言。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上近段時間發布的新機中,所呈現出來的 AI 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來源于背後的大模型能力。
OPPO Find X7 系列的 " 智能通話摘要 ""AIGC 消除 " 等功能,前者依賴于 AndesGPT 大語言模型,用戶進行通話時,能自動生成通話摘要;後者同時依賴于引入的生成式視覺模型,用戶完成拍照後,手動圈選圖片中的幹擾部分,系統會自動消除。
榮耀發布的 Magic 6 系列搭載了自研的 70 億參數 " 魔法大模型 ",帶來了 " 一拖日程 "" 一語查圖 "" 智慧成片 " 等體驗提升。以 " 智慧成片 " 功能爲例,用戶隻需與 YOYO 助理簡單對話,即可精選以往照片和視頻,自動創作短片,同時還能提前識别照片中紀念日等重要場景,主動推薦創作視頻。
不難發現,從上述應用和落地場景來看,基于 AI 助手的拍照、搜索、文檔總結、翻譯、P 圖等是衆多 AI 手機趨同的基本能力,大模型的加持在用戶側帶來的更多的是體驗 " 升級 ",而非 " 革新 ",同時,各個手機廠商均未産生較大的差異化優勢。
基于當前手機廠商在 AI 上的布局仍處于初步階段,這一點無可厚非,不過這也意味着,在 AI 手機這條路上,廠商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3、AI 手機時代,誰将先迎來 " 奇點 "?
2007 年,第一代 iPhone 的發布颠覆了人們對智能手機的認知,也徹底将魔術師般的喬布斯送上神壇。而當下的 AI 手機市場正是在呼喚這樣一款産品,天才的寶座爲創新者懸置着。
目前來看,上述不少 AI 手機都取得不錯的市場表現,例如三星的 S24 以預售量 121 萬部的成績超過上一代機型 11%,Counterpoint 預測 S24 系列銷量有望突破 3600 萬部;榮耀 Magic6 系列則在首銷當日 2 分 35 秒就突破 6.66 億元銷售額。
但如我們上文所言,這些手機在用戶體驗上并未帶來颠覆性的提升。
另一方面,近日 Sora 的火爆問世,或将引導 AI 應用需求的新變化,從而也對 AI 手機的文生圖能力提出要求,進而對産業鏈造成影響。
Sora 模型,來源 OpenAI 官網
行業不斷湧現出新變化的背景下,AI 手機真正的奇點時刻何時到來?回溯功能機向智能機跨越的曆程,不難發現,關鍵在于能否帶來革新級别的使用體驗蛻變。
對于 AI 手機來說,何時到達 " 奇點 ",要看兩個關鍵點。
首先是端側大模型的 " 湧現 " 時刻。
随着參數的增長,大模型能力會發生質的變化。對于 AI 手機與端側大模型來說," 湧現 " 意味着更多嶄新的 AI 終端體驗,而非對傳統手機應用流程的升級與整合。
這将體現在方方面面:
算法及計算能力的增強使得 AI 手機能夠提供更即時的響應,擁有更高的能效比;
可靠的性能及表現讓 AI 手機更少依賴雲端,從而提高設備的隐私保護并降低網絡要求;
更高的智能水平支持人機交互中更複雜的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别,并同時處理文本、圖像等多模态的數據;
自适應學習能力的增強,讓 AI 手機能夠記錄并學習用戶行爲,提高個性化定制的服務。
這是手機廠商們面臨的最大難題——雲端部署面臨昂貴的成本,端側部署卻囿于有限的算力、内存、能耗。想要在手機端重現 ChatGPT 的效果,手機廠商就必須摸索到真正的平衡點,對芯片硬件設計、端側大模型實現深度統合,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及産品生态。
其次是 AI 手機的形态及交互系統設計。與傳統的語音助手不同,AI 手機與用戶的交互必須更加自然,實現意圖識别、理解的層級。從這一核心觀念出發,AI 手機的未來終端形态、軟件應用生态仍未可知。
例如,前蘋果設計師設計的 AI Pin 以及後來的 Rabbit R1 都 " 未來感 " 十足,将傳統的軟件應用拆分重組,由自然的語言交互調用,完全能覆蓋傳統智能手機的主要功能。
AI Pin 是一個可穿戴 AI 終端設備,配備攝像頭、麥克風、揚聲器,以及各種傳感器和激光投影儀,可吸附在衣服上,号稱擁有智能手機級别的速度、連接性、攝像功能和安全性;Rabbit R1 是一款手掌大小的 AI 智能設備,1 月份在 CES 展上亮相,号稱要開啓新的人機交互方式。
Rabbit R1,來源 Rabbit 官網
再比如,停止傳統智能手機新項目投入,押注 "AI device" 的魅族,也有可能爲行業帶來新故事。
但歸根結底,無論是這家經曆多年沉浮的國産手機老将,稱霸多年的三星、蘋果,還是當下風頭正勁的華米 OV,在 AI 這條賽道上,都将進入漫長的投入周期。而能否在這輪 AI 軍備競賽中突圍而出,對每一家廠商而言,都是決定未來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