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信各位都聽說了香港的 " 殺妻碎屍 " 案,其作案手段極其殘忍。
2 月 21 日,28 歲香港時尚模特蔡某被發現失蹤,家人報警。
2 月 24 日,西九龍重案組探員在大埔龍尾村某村屋内發現屍塊,以及相關證物。
2 月 26 日,香港警方暫時控制了三名和蔡某死亡有關的男子(前夫、公公、大伯),以及一名女子,他們均與死者失蹤有關。
後續香港媒體 " 香港 01" 披露了零星的案件細節,命案發生的屋内還藏有削肉機、電鋸、長雨褛(風衣)、手套、面罩等工具。
而血案發生後,網民的讨論也開始分道揚镳。
有人在乎的是案件的真相,但似乎有一部分人置身世外,把這樣一宗慘絕人寰的 " 碎屍案 " 當作是一部虛構的 " 奇案電影 ",他們熱衷于八卦案件的血腥情節和死者的身世背景,甚至做受害者有罪論,再狠狠踩上一腳。
實際上,在香港警務處官網上,這件案子被命名爲 " 大埔謀殺案 ",警方并未對死者信息做過多披露。
但放眼媒體領域,衆多媒體、新媒體隻要提到這起案件,仿佛必須冠以" 名媛 + 肢解 + 烹屍 + 豪門 "等字眼,來無限放大案件的噱頭和傳奇性。
而後,死者蔡某的照片被大肆發布,大量的生活照以及生前私人關系也被扒出。譬如蔡某與時尚圈的淵源,與名人的關系,等等不一而足。
可随着信息的增加,不和諧的聲音也開始出現。一些網友對死者的外貌開始品頭論足。
此舉當然被網友回怼
也有人直接開啓地域黑模式。
就連死者的家庭背景也被拎出來批判。譬如《文彙報》曾指出,死者是香港土生土長的 " 富二代 ",母親是内地網紅,父親在内地從商,家産頗豐。
于是,有網民便抓住這些抽象的信息,展開了具體的推測,然後給出定論。
粵語裏," 陰質 " 形容行爲缺德、沒良心,這個網友的意思是,死者父母經商應該幹了缺德的事情,因果報應到了死者身上
除了對案件中死者的過往身世進行無端的攻擊之外,有香港網友甚至在聊天組裏分析起了案件。他們似乎認爲自己比重案組更加專業,把案件有關的人物信息全部列出,進行盤點。
一位叫作 " 侏羅 " 的網友認爲這個案件疑雲重重,有很多細節沒有披露出來,于是劍指 " 宗教 "。
甚至在案件剛剛發生,關鍵信息缺乏的情況下,有網友就開始了漫無邊際的推測。更有人将這一案件直接和電影情節聯系。他們仿佛從中解讀出了流量密碼,用各種噱頭将案件與香港奇案電影做一個聯動。
這種 " 香港奇案 " 的說法,在香港網民的讨論區中,可以說極其豐富。
有香港網友甚至玩起了奇案的标題梗
而案情經過發酵,另一種言論也開始出現。有人認爲這個案件夠奇,夠血腥,适合拍成電影。
人們仿佛形成了一種定式,案子越慘越血腥,越具有改編成奇案電影的潛質。
但在這之前,我們有必要去簡短了解一下香港奇案電影的發展。
港産的奇案電影固然有殘酷的成分,但這并不是它的全部。
相反,奇案電影的進步和突破,并非體現在殘酷程度的提高上,而是其人文關懷的一面。
1974 年,邵氏出了一部奇案片《天網》,改編自發生在香港 60 年代的 " 三狼案 "。一年後,麗的電視也選擇取材香港本土的真實案件,制作了電視劇《十大奇案》。由于劇集題材和拍攝手法新鮮、刺激,便迅速在相對保守的觀衆中造成了轟動,收視一路報捷。
于是," 競争對手 " 邵氏電影不遑多讓,立刻調配資源,連拍五部 " 分段式 " 電影。這也就是奇案片的源流之一——《香港奇案》系列。
按理說,奇案片始于娛樂刺激,但《香港奇案》系列卻沒有 " 全盤娛樂 ",而是在一些故事中安插了值得深思的成分。
譬如《竈底藏屍》,改編自 1967 年發生的 " 黃泥湧道竈底雙屍案 "。當時,一名印尼女華僑和她與前夫所生的 5 歲幼子,慘遭丈夫殺害,并被水泥埋于竈底,藏屍 8 個月。
而在殘酷之外,電影則對人物悲劇的命題進行了豐富化處理。
電影中,被害女性來自東南亞,她因爲生了啞女被夫家抛棄。此後,她更是受到一名香港男人花言巧語的蠱惑,跟其赴港投奔新生活。
然而,這香港仔卻是名登徒子,不僅軟飯硬吃,甚至逼被害女做皮肉生意,狠狠榨幹她最後一絲價值,最後甚至殺人滅口,藏屍竈底。
最終登徒子亦難逃法網
盡管電影中充斥着驚悚、壓抑的拍攝手法,但故事的内核,卻批判了 " 男尊女卑 " 等迂腐思想,以及對女性的壓迫。
同樣,系列中的《奸魔》雖有題材擦邊之嫌,卻披露了一個社會問題。故事中,黃大仙出現變态色魔,但警方在擒魔過程中卻發現,許多女性因爲保守的風氣和閑言碎語影響,羞于提供真實口供,最終令色魔、淫狼之流愈加無所忌憚。
此後,《香港奇案》連拍 5 部,但逐漸顯現頹勢。
但時至 1988 年,香港分級制度的推行,卻給了 " 奇案片 " 翻生的機會。畢竟殘酷可以是禁忌,也可以是噱頭。
于是,奇案電影就此迎來第二春。譬如,《羔羊醫生》改編了轟動全港的 " 雨夜屠夫林過雲案 "。電影力求真實,還原了諸多案件細節。
譬如殺手林過雲在犯案前,會寫下 "ACTION" 的字樣。電影還原了這個細節
第一名被害者手臂上的 " 穿心燕子飛 " 文身(據說是案件偵破的關鍵點之一),也在電影中得到了還原。
而爲部分影迷津津樂道的《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則改編自八仙飯店滅門案,雖然本片内含大把血漿,極盡展現了獵奇的一面。
但故事中,依然有着對現實的諷刺:阿 Sir 們整日插科打诨,探案極度敷衍,甚至吃了嫌疑人送的叉燒包,而後爲達目的,甚至不擇手段,刑訊逼供。
但衆所周知,香港電影有着自發性和盲目性。奇案片有市場,不可避免會有跟風之作頻出,魚龍混雜的局面出現。而這也标志着奇案片已是強弩之末。
1993 年的《雨夜天魔》,以林過雲爲噱頭,但故事嚴重 " 洗稿 "《沉默的羔羊》,無疑是投機之作
但就在 2001 年,拍過《人肉叉燒包》的邱禮濤,卻再次觸碰了 " 奇案題材 ",拍攝了電影《等候董建華發落》。
這部電影的原型,是轟動一時的 " 寶馬山雙屍案 "。案件本身不僅殘酷,據說還有 " 靈異事件 " 傳出。于是有人建議邱禮濤用奇案片的手法去拍攝,加重案件行兇部分的比重。
" 寶馬山雙屍案 " 是爲香港轟動一時的童黨謀殺事件,涉及一對英國籍情侶被打死及奸殺。
但邱禮濤卻反其道而行之,選擇放棄自己曾擅長的 " 血漿娛樂 ",而是通過一名議員的活動,去探讨特殊時期的香港法理,以及 " 情與法 " 的矛盾,不失爲深刻之作。
到了 2015 年,《踏雪尋梅》上映。這部電影改編自 2008 年香港 " 王嘉梅命案 "。
一開始,電影公司想要用《沙井女屍》、《人肉私鍾妹》等片名讓電影更加商業化,但導演更想借這部電影去展現出香港新移民對身份認知的矛盾性,一個王嘉梅,一個丁子聰,其實都是被主流社會抛棄的邊緣群體。
以及,2022 年的電影《正義回廊》,改編自 2013 年在香港大角咀發生的命案,涉及謀殺雙親、分屍、藏屍等。
但電影則展現了法庭上,控辯雙方各以不同的理據試圖說服陪審團,從多個角度帶領觀衆,在一個戲劇性的法庭上尋找正義。
總之,當我們讨論着案情之殘酷,并熱衷于将其和香港電影聯系起來的時候,卻往往會忽略一點。
時代在進步,電影也在進步。香港奇案片,雖始于 " 獵奇娛樂 "。但其進步的表現之一,反而是 " 去奇案化 "。它們在變革中,也正一步步地撥開血腥和殘酷的外衣,去找尋故事背後,真正值得被探讨的思辨和社會議題。
而此刻的網友,也許并非心存惡意,卻在讨論的氛圍中,不自覺地憑借 " 捕風捉影 "的信息去推測,去發掘案情的娛樂價值,甚至去做 " 手機判官 ",然後 " 行使正義 " 定罪。
那麽與其這樣,我們更值得做的,是不是靜待案件後續,再冷靜分析下,案情的背後,又有哪些更值得探讨的話題呢?
設計 / 視覺:壯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