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ICphoto)
日前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将養老金融作爲五篇要重點寫好的大文章之一。業内提出,金融不僅爲個人提供養老資産的配置工具,還可以規避養老風險。同時,金融還爲養老發展的産業鏈和投融資提供了工具。爲應對當下 " 多元且分層 " 的養老需求,亟需各方主體的積極加入。
保險資金與養老産業長投資周期天然适配,保險業可以在資金保障和服務保障兩端發力,近年來已在養老社區領域持續布局,将養老服務與保險支付結合,用服務推動保單銷售。從布局模式來看,重資産自建社區,輕資産城心養老、輕重并舉等路徑逐步成型。
養老金融議題:金融爲個人提供養老資産的配置工具,規避養老風險
面對人口加速老齡化趨勢,養老是從國家至機構再至個人層面都要慎重和積極思考的大議題。近日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養老金融,正在各方金融機構的布局之下探索出多條路徑。
" 金融不僅爲個人提供養老資産的配置工具,規避養老風險。同時,金融還爲養老發展的産業鏈和投融資提供了工具 ",複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任遠在近日召開的中國保險養老融合與發展論壇中分析稱,以金融産品爲樞紐,金融業推動了老齡化過程中的養老服務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金融産品鏈接消費者、鏈接投資方、鏈接社會機構,構建起整個社會生态體系。
而在金融養老的背後,所面對的是老年人養老需求的轉變。在業内看來,如今老年人群養老需求從生存型被動養老向品質型主動享老轉變,而爲滿足多元的養老需求,養老産業必須在人群細分上下功夫,這也意味着需要多元主體對養老産業發展的參與。
" 養老産業的供給側改革離不開金融的供給側改革 ",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殷志剛談及," 要通過優化結構來合理配置資源,促進養老服務整體效能提升和持續高質量發展。包括銀行、保險、信托、證券、基金、租賃等相關行業,要從老年人支付的角度去開發金融産品,注意老年群體的保守型投資需求和抗通脹、抗風險需求。此外,解決複合支付的方案是要建立涵蓋老年人個人的儲蓄、養老金以及體現個人金融能力的房屋租賃、理财收益、養老信托、商業長護險等在内的複合型支付體系。"
保險養老:資金保障和服務保障 " 兩手硬 "
在金融養老的議題中,保險是多元化、多層次養老體系建設的主力軍。對于滿足養老需求,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鎖淩燕表示,核心在于資金保障和服務保障 " 兩手都要硬 "。
首先聚焦于保險産品在養老金融市場中的競争優勢,中信基金會金融實驗室專家成員包虹劍具體分析指出,在資本市場波動較大的背景下,保險産品能提供長期穩定的收益,但長期持有需要犧牲一定的流動性;保險除了是資金和财富的積累工具外,還提供風險的保障。例如,護理險和醫療險可以确保老年時不會因意外而大幅現金流;終身年金産品則可以持續提供現金流,爲老齡化社會提供長壽命保障。
" 随着年齡增長,個人對日常生活護理需要持續攀升,或将構成未來消費主場景。一方面是家庭難以承擔的照料和贍養責任,另一方面是照護需求的持續高漲,由此對社會化産業有了更高期待 ", 基于 "9073" 的養老模式偏好,鎖淩燕尤其強調了照護需求的重要性。
但現實是,供給端存在巨大缺口。養老服務機構床位空缺、養老服務人才稀缺等問題始終難有實質性突破。
鎖淩燕建議,保障服務方面要協同發展,她提及,需要一邊有資金的保障,另外一邊也要能夠購買到對應的養老服務,二者發展應具有一緻性和協調性。
" 保險企業如果能夠進入養老生态,成爲鏈接供求雙方的紐帶、信息交互的平台,可以爲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預期 ", 鎖淩燕強調,保險業在長期資金投入能力和長壽風險管理方面有重要優勢,能夠有耐心持續地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此外,保險客戶體量大并且與養老适配度高,支付力強、具有風險保障意識,且更加重視後半生的規劃,是天然最易轉爲養老客戶的人群。而壽險、年金險等保險産品可以有效補充養老資金,疊加養老業務又能起到服務保障的作用,養老與保險主業協同效應明顯。
養老社區:輕、重資産布局,多保險主體入場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養老社區正成爲保險機構重點布局的路徑之一,尤其在北京、上海等各人口老齡化嚴重的城市,已逐步探索包括輕、重資産等在内的多樣化養老社區布局模式。以 " 保險 + 月費 " 的主要形式,用服務推動保單銷售。險資規模大、周期長、看重長期回報的特點,與養老社區現金流要求高度吻合。
從具體投資模式來看,保險機構主要通過開發建設、租賃改建、外部合作等形式投資養老社區,提供醫療、康複、護理等一系列服務。
以資産投入程度劃分。重資産運營模式以泰康、國壽爲代表,整個布局鏈涵蓋前期規劃、拿地、社區建設、醫療匹配,以及配套的銷售、運營等,需要保險機構的重度參與,集 " 投資商、開發商、運營商 " 爲一體。其優勢在于項目産權清晰,保險公司對項目有強控制力。
而重資産模式的前期高額投入,給保險公司的資金實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催發部分機構轉道輕重資産結合,或輕資産布局模式。
太平人壽在 2017 年定位 " 輕重并舉 " 模式布局。在已啓動自建養老社區項目的同時,探索與第三方養老社區合作,擴展全國養老布局版圖。
而此前不少以重資産拿地、建設養老社區的保險機構,如平安、泰康,也在後續搭配輕資産布局動作,對于城市中心地段,選擇租賃、合作等模式。
也有公司在布局之初即明确要采取輕資産模式,如大家保險的 " 城心 " 模式,選擇在醫院、公園等服務資源彙聚的城市核心區租賃物業,并将其适老化改造成養老社區。通過精細化管理增收節支,盡快實現醫養社區财務自平衡。
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底,商業保險機構養老社區項目數量已達到 105 個。
在保險機構多路徑布局養老社區的背後,更多是在于服務端的支撐,這也是各方打出差異化重點之一。
根據調查,老年人在醫療保健和安全保障方面的需求最爲強烈,因此,需要提供就醫診療、健康管理、居家安全監測等服務來滿足老年人的需求,緩解其痛點。
尼爾森 IQ 金融行業消費者洞察副總監段茜預計,随着養老意識逐步喚醒,養老服務需求 " 多元且分層 " 的特征越來越明顯,需要市場能夠提供精細化、個性化、多樣化、專業化的服務。
舉例來說,在城心醫養社區的運營實踐中,大家保險推出醫療服務、護理服務、康複服務、康樂服務、膳食服務、安居服務六大體系;新華保險康養産業目前初步形成了 " 康養綜合社區 + 照護醫養社區 + 休閑旅居社區 + 健康管理 " 的模式,打造 " 優客 +" 健康增值服務體系;太平人壽在醫康養布局方面推出兩大品牌,即 " 樂享養老 " 和 " 樂享健康 "。其中," 樂享健康 " 以 " 重疾一體化 " 和 " 跨境醫療服務方案 " 兩大服務體系爲核心。
" 保險機構布局養老社區,将養老服務與保險支付結合,既爲老年人提供了全新的養老環境,又讓其儲備的資金能夠負擔得起這樣的養老方式 ",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副秘書長伍國良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