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大勢看财經,作者:孫穎妮,編輯:王延春,原文标題:《31 省份人口出生率公布:廣東爲何最能生?長三角爲何人口負增長?》,題圖來自:AI 生成
文章摘要
廣東人口出生率高,長三角及東北低。
• 廣東吸引年輕人,生育率居高
• 長三角經濟發達,出生率低
• 東北人口老齡化,出生率最低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 2023 年 31 省份人口出生率情況。數據顯示,2023 年,有 15 個省份的出生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39 ‰)。其中,共有 8 個省份人口出生率超過千分之八(8 ‰),分别是西藏、貴州、甯夏、海南、青海、雲南、廣東和廣西,主要位于西部地區和華南地區。在這些省份中,西藏人口出生率達 13.72 ‰,排在全國第一,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多,同樣超過 10 ‰出生率的省份還包括貴州和甯夏。
2023 年,有 16 個省份的出生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出生率最低的五個省份分别是黑龍江(2.92 ‰)、吉林(3.76 ‰)、上海(3.95 ‰)、遼甯(4.06 ‰)、天津(4.47 ‰),集中在東北和東部沿海。其中,黑龍江 2.92 ‰的出生率再度全國墊底,是全國唯一低于 3 ‰的省份。
在人口自然增長率方面,2023 年,僅有 8 個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正增長,有 23 個省份爲負,比 2022 年增加 3 個。其中,西藏、甯夏、貴州、海南和廣東位居前五。與上一年相比,福建、江西和浙江 3 個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由正轉負,顯示出人口增速在更多區域中進一步放緩。
圖表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2024》
東部城市出生率低,廣東爲何例外?
整體來看,全國出生率呈現西部地區整體高于東部地區,内陸地區普遍高于沿海地區,欠發達地區明顯高于發達地區的态勢。此外,人口出生率較高的地方,往往是城鎮化率較低的地方。經濟越發達,生活越富裕,城鎮化程度越高的地區,社會越開放,觀念越進步,生育意願就越低。因而,北京、天津、上海,以及山東、江蘇、浙江等東部沿海省份的出生率都不高,低于全國出生率。
然而,廣東省卻是這普遍現象中的一個例外。2023 年,廣東省的人口出生率達到 8.12 ‰,排在全國第七位。在中國前十大經濟大省中,隻有廣東出生率跻身全國前十。
在出生人口方面,2023 年,廣東出生人口數 103 萬人,連續四年成爲全國唯一出生人口超 100 萬的省份,連續六年保持出生人口全國第一。廣東以占全國 8.9% 的常住人口,貢獻了 11.4% 的出生人口,被稱爲 " 最敢生 " 的省份。
與之對比,排在全國人口數量前五位的山東、河南、江蘇、四川,出生人口都不足 70 萬人。
從廣東省内部結構來看,2023 年,廣東多座城市出生率跑赢了全國均值。廣州、東莞、佛山、汕頭、湛江等地的出生率都超過 10 ‰,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廣州出生率 11.07 ‰、汕頭 10.58 ‰、湛江 10.51 ‰、東莞 10.5 ‰。而珠海、潮州、惠州出生率均超過了 8 ‰。
在各省生育率普遍走低的當下,爲何廣東卻對生育保持較高熱情?
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王鵬告訴《财經》記者,廣東之所以連續六年穩居生育大省之首,其背後有多重因素支撐。
第一方面原因就是作爲經濟大省,廣東産業基礎好,就業機會多,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尤其是年輕勞動力。這些人口不僅增加了廣東的人口基數,還帶來了更高的生育意願和活力。
數據顯示,廣東已經連續 18 年蟬聯全國常住人口第一大省,2023 年常住人口達 12706 萬人,占全國人口的 9%。
第二方面原因是年輕化的人口結構爲廣東提供了巨大的生育潛力。數據顯示,廣東常住人口中,16 至 59 歲人口占比高達 66.58%,遠高于全國的 61.3%。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從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來看,東莞 15 歲 -59 歲人口占比高達 81.41%,位列全省第一。深圳、中山、廣州、佛山也分别達 79.53%、75.44%、74.72% 和 74.37%,堪稱年輕人的都市。
王鵬表示,廣東對生育保持較高熱情還與傳統宗族文化、生育觀念有很大關系,尤其是在粵東潮汕和粵西地區,傳統家庭觀念和生育文化較爲深厚,重視家庭建設和子嗣傳承,這類文化傳統營造了良好的婚育風氣。
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開展的一項群衆生育情況調研結果顯示,廣東群衆生育二孩的意願略有上升,超五成 "90 後 " 的理想子女數爲 2 個。
就業機會多,長三角爲何人口負增長?
同爲經濟發達、産業基礎好、就業機會多的長三角地區,在人口出生率上卻與珠三角地區對比明顯。
數據顯示,江浙滬總人口規模高達 1.76 億人,爲廣東的 1.4 倍,但 2023 年,江浙滬三省份出生人口總和爲 89.1 萬人,不及廣東一省的出生人口(103 萬人)。
2023 年,長三角三省一市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均爲負。其中,上海人口出生率排在全國倒數第三,爲 3.95 ‰,人口自然增長率爲 -2.42 ‰;江蘇省人口出生率爲 4.81 ‰,人口自然增長率爲 -2.74 ‰;浙江省人口出生率爲 5.8 ‰,人口自然增長率爲 -0.86 ‰;安徽省出生率爲 6.45 ‰,人口自然增長率爲 -2.11 ‰。
在業内專家看來,長三角地區人口出生率低,一方面與經濟發達、城鎮化率高、人口受教育水平高、觀念先進、育兒成本高、職場競争和工作壓力大有關,這是世界各國的共性趨勢。另一方面,也與當地過去生育政策執行力度過嚴有關。
據悉,江蘇是全國最早執行計劃生育的省份之一,生育政策相較中西部省份和廣東都更爲嚴厲,出生率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主要省市中墊底。由于人口生育存在代際周期,20 多年前的人口生育形勢,直接影響到了當下的生育率。
當前,江蘇的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10 月 28 日,江蘇發布了《江蘇省老齡事業發展報告 ( 2024 ) 》,報告顯示江蘇 13 市已全部進入中度老年化社會,其中南通、泰州、鹽城和揚州已經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截至 2023 年末,江蘇 60 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 2089 萬人,占常住人口的 24.5%,高于全國 3.4 個百分點;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 1573 萬人,占比 18.4%,高于全國 3 個百分點。
上海是中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截至 2023 年底,上海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戶籍總人口的 37.4%(同期日本的這一數據是 29.3%)。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何建華認爲,長三角要改善人口結構需要雙管齊下:一是 " 内生 ",二是 " 外引 "。
" 内生 " 就是要采取切實舉措,着力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克服育齡男女不婚、不育,不敢生、不願生等心理因素與實際困擾,提升生育率。" 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育齡婦女不打算再生育的前三位原因依次是‘經濟負擔重’‘年齡太大’‘沒人帶孩子’,高企的房價也是原因之一。在政策舉措方面,應當以問題爲導向,切實加以化解。" 何建華說。
" 外引 " 就是要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現代化建設進程,打造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吸引四面八方的‘新移民’前來宜居宜業。
上海财經大學講席教授、城鄉消費與人口中心主任汪偉也認爲,長三角地區需要加強區域合作和協調發展,共同應對人口負增長帶來的挑戰。
黑龍江出生率全國墊底,東北怎麽辦?
2023 年,黑龍江以 2.92 ‰的人口出生率全國墊底,再創曆史新低。這一數據已經明顯低于人口老齡化程度較爲嚴重的韓國。當前,韓國的人口出生率約爲 4.4 ‰。
同時,黑龍江人口自然增長率爲 -6.92 ‰,同樣排在全國倒數第一。黑龍江人口死亡率爲 9.84 ‰,在 31 個省份中最高。
東北三省中,遼甯省和吉林省的出生率分别爲 4.06 ‰和 3.76 ‰,同樣排在全國後五位。
王鵬告訴《财經》記者,黑龍江及東北三省生育率持續低迷與當地經濟衰退、經濟轉型遇到困難、産業結構單一、就業崗位少有很大關系,這導緻大量年輕人外流至經濟更發達的地區,不僅減少了當地的育齡人口,還加劇了老齡化問題。由于老年人口占比大、生育能力有限,這自然降低了整體的生育率。
根據黑龍江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從 2011 年開始,黑龍江省常住人口一直呈下降趨勢。2010 年黑龍江省常住人口爲 3833 萬人,2023 年下降到 3062 萬人,從 2010 年到 2023 年,黑龍江常住人口累計減少了 771 萬人。
截至 2023 年底,黑龍江省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 835 萬人,占總人口的 27.3%,高于全國 6.2 個百分點,老齡化率排全國第 3 位,從輕度老齡化到中度老齡化用時 15 年(2005~2020 年),比全國進程 24 年(1999~2023 年)快 9 年。
此外,東北三省出生率低還與過去過于嚴苛的計劃生育執行有關。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分析,東北城鎮化和工業化早,很多就業人員在國企、行政計劃單位,體制内的人員占比較大,過去計劃生育執行得比較嚴格,東北的獨生子女比例在全國是比較高的。目前,這批獨生子女進入婚育階段,因此出生率也比較低。
爲了提高人口生育率,東北三省以及全國各地都打出政策 " 組合拳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激勵機制。例如,遼甯省堅持高位推動,将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納入省政府工作報告和《遼甯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 年)》進行考核,持續發力。
同時,遼甯省出台《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的實施方案》《關于促進 3 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工作的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組織實施好三孩生育政策,延長婚假、産假、護理假,增設育兒假、獨生子女父母住院照料假;将推動建立普惠托育服務體系等生育支持内容納入《遼甯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然而,解決出生率低下問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多位專家看來,提升生育率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力量參與、系統謀劃和部門協同,同時還需要一系列深層次的改革舉措,保證政策切實落地。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大勢看财經,作者:孫穎妮,編輯:王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