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賴鎮桃
編 輯丨李瑩亮
火熱的人形機器人賽道,再添重磅玩家。
美國時間 3 月 18 日,英偉達 CEO 黃仁勳穿着熟悉的皮衣,現身英偉達 2024GPU 技術大會(GTC),在兩小時的主題演講裏,他拿出了備受期待的新一代架構 Blackwell GPU 超級芯片,但壓軸登場的,是九款人形機器人,搭載英偉達芯片的迪士尼小型機器人 Orange 和 Green 還作爲特别嘉賓,和黃仁勳互動。
大會上,英偉達宣布推出多模态人形機器人通用基礎模型 Project GR00T,作爲機器人大腦,支撐機器人學習技能、完成任務。同時,英偉達還發布了新款機器人 SoC(系統級芯片)Jetson Thor,以支持包括前述 GR00T 模型在内的生成式 AI 模型。
" 開發通用人形機器人基礎模型是當今 AI 領域中最令人興奮的課題之一," 黃仁勳說道。
事實上,英偉達僅是衆多進軍人形機器人的科技巨頭之一。特斯拉緊鑼密鼓研發人形機器人 " 擎天柱 ", OpenAI、微軟、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大手筆投資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 Figure AI,亞馬遜旗下的 Agility Robotics 專門爲量産人形機器人打造超級工廠……
科技圈似乎釋放出下一個風口的信号——機器人的變革時代,正在靠近。
豪賭 " 下一波浪潮 "
過去幾年," 前景一片光明,現實一地雞毛 " 是全球不少機器人公司的真實寫照。現代機器人之父 Rodney Brooks 創辦的 Rethink、家庭社交機器人鼻祖 Jibo、AI 機器人玩具明星公司 Anki,都因爲難以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研發投入過大資金鏈斷裂而接連倒閉。即使能在行業的大浪淘沙中存活下來,也不時面臨生存危機——全球機器人龍頭波士頓動力,曾因經營困難三次賣身;有着中國 " 人形機器人第一股 " 之稱的優必選,其創始人也一度陷入賣房賣車、刷卡透支來發工資的窘境。
自 2012 年掀起的一波機器人熱潮,到 2019 年前後開始降溫,科技故事回歸商業本質。
但從去年開始,人形機器人又成爲各大科技公司、資本圈競相追逐的寵兒。美國人形機器人創企 Figure,2023 年 5 月和 2024 年 2 月先後完成兩輪融資,一年時間不到融資總額已經達到 7.54 億美元(折合約 54.26 億人民币),背後更有微軟、OpenAI、英偉達、英特爾等巨頭的資金、技術 " 撐腰 "。來自挪威的機器人制造商 1X technologies,在 2023 年 5 月完成由 OpenAI 領投的 2350 萬美元 A2 輪融資,又在 2024 年 1 月完成金額達 1 億美元的 B 輪融資。PitchBook 數據顯示,盡管 2023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風投融資額僅相當于 2018 年的四分之一,但投資數量增長迅猛,基本和 2018 年持平。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許華哲也感受到了行業熱度的變化。他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自己從事研究的具身智能曾是人工智能裏相對小衆的領域,之前經常要和别人解釋自己在做什麽會很難,但現在他再遇到投資人朋友,對方已經和企業 CEO、高校教師有過交流,他就不用再費時間科普一番。
在許華哲看來,近期人形機器人的熱度走高,主要源于幾大技術變量的推動:首先是底層硬件成本下降,以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 spot 爲例,每台售價折合人民币要幾十萬,但國産品牌的機器狗價格已經降到 8000 多元;其次,模仿學習、強化學習等算法的成熟度提高,終于能應用到機器人領域;再者,大模型快速叠代,也在拓寬機器人的智能化邊界。
因而,這兩年興起的人形機器人,能煮咖啡、會搬重物,甚至可以做家務,展現出和以往機器人隻能重複單一操作不同的一面。" 機器人的終極目标是通用化,但現在發展最成熟的工業機器人,就是爲專門場景定制的,比如要把物料從工廠 A 點搬運到 B 點,機器人公司一般會設計輪式機器人和固定動線,但如果搬運完後還要執行安裝、檢查之類的操作,就需要機器人具備能執行多樣化任務的通用能力。" 國金證券通信行業首席分析師羅露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表示,而人形則是通用機器人的最佳載體,一方面人形機器人可以更好地 " 适應 " 人類已構建的物理世界,參與人類生活、生産,另一方面,就像大模型需要海量數據投喂才能達到湧現、頓悟,機器人同樣需要海量數據訓練才能 " 開竅 ",人類過去産生的大量生産和生活數據也能反哺給機器人。
大模型等 AI 技術的加持下,人形機器人逐漸看到通用化的曙光。1X 創建的 EVE 人形機器人,已經能執行巡邏、監控、搬運等多種任務;Figure AI 成立不到兩年,開發的 Figure 01 機器人,隻通過 10 小時的端到端學習就掌握了制作咖啡的技能,瞬間出圈。
人工智能的賦能讓機器人離通用化更進一步,而連接物理和虛拟世界的機器人,也被廣泛認爲是人工智能的下一個爆點。在 2023 年 ITF 世界大會上,黃仁勳曾表示,下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将是一種被稱爲具身 AI 的新型人工智能,即能夠理解、推理并與物理世界互動的智能系統。
知名人工智能科學家李飛飛也提出,與周圍環境交互将爲智能體提供一種全新的了解世界的方式,有了新的理解,想法就會付諸實踐,更大的智慧也會随之而來。
" 我們是在和這個世界交互的過程中,提升認知能力、智力水平的。例如,一個七個月大的小孩看到一個玩具,一旦你用布把它遮住,小孩就會以爲這個玩具消失了,但隻有他觸摸到布底下的玩具時,他才意識到玩具一直在這裏。" 許華哲舉例解釋,人要交互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很多規律,訓練人工智能也是一樣。
給 AI 裝上機器人的軀幹,像人一樣感受世界、作出決策并執行任務,科技圈苦苦探尋的通用人工智能(AGI)之路也在變得更清晰。
數據與商業化的 " 兩座大山 "
無疑,人形機器人打開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但那些像人一樣靈活自如、聰明強大的人形機器人,大多存在于展示視頻、實驗室裏,要突破商業關卡、進入量産階段仍尚需時日。
波士頓動力 2013 年就公開亮相的人形機器人 Atlas 到今天都還是實驗室産物;在科技圈已經大出風頭的 Figure AI、1X technologies 都還沒有明确的量産時間表;特斯拉有造 " 四個輪子的機器人 " 經驗,今年 1 月擎天柱熟練疊衣服的視頻廣爲流傳,但很快馬斯克回應 " 它還不能自主地疊襯衫 ",預計最快的量産時間也要到 2025 年。
人形機器人量産之難,許華哲看來,最本質的問題出在數據上。ChatGPT 等大語言模型可以在一兩年内快速叠代,正是因爲有大量文本數據的沉澱、投喂,甚至當下的時時刻刻,互聯網還在不斷産生新的信息、數據讓大模型去學習強化。然而,機器人投入現實場景的應用有限,數據量少、采集難,具身智能并不能得到大語言模型一樣龐大的數據集來訓練學習。
而要讓這波人形機器人的浪潮不再昙花一現,找到大規模應用的場景依然是商業化落地的關鍵。
近期,讓人振奮的是不少人形機器人已經開始進廠 " 打工 ", 亞馬遜的人形機器人 Digit 進到倉庫篩選、搬運物料,Figure 01 被送入寶馬的斯巴坦堡汽車工廠,優必選的 Walker S 也已經在蔚來汽車工廠 " 實訓 "。
但正如亞馬遜機器人首席技術專家 Tye Brady 表示,測試還處于 " 非常早期的階段 ",現有的機器人進廠主要是爲了實驗測試、積累場景數據以便後續叠代。佛山市機器人産業創新協會秘書長高輝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佛山市大部分機器人企業還是以做工業機器人爲主,少數投入人形機器人研發的也是因爲工業機器人賽道已經非常内卷,才會選擇提前布局率先搶位。機器人要走向大規模進廠的 " 奇點 ",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成本,另一個是找到明确的落地場景。
羅露看來,人形機器人在大範圍的市場滲透之前,将在一些細分領域較快突破。一則是汽車制造、高端醫療等市場空間大、付費能力強的領域,二則是老齡化加深的趨勢下,解決看護、陪伴、應急需求的機器人,都更有可能率先跑出來。
而羅露在項目調研中,也看到更多的商業模式正在湧現,降低用機器人成本高的壁壘。他提及北京一家爲樓宇提供衛生間清潔服務的機器人企業,他們研發的機器人可以解決複雜的清潔任務,售價高昂,但企業對外提供的是機器人租用服務,每月工作強度不低于清潔工人但成本相當甚至更低,也就解決了無人買單的問題。
越來越多的聲音在看多人形機器人這個并不新興的領域,但入局玩家衆多,羅露表示,從商業投資的角度看,他在評估機器人企業商業價值時,最直接的方法往往是看企業是否與行業龍頭一起研發或進行商業應用合作,因爲阿爾法客戶對機器人企業來說是一種重要的背書。" 但人形機器人要真正走向規模商用,目前還要解決安全性、智能化和制造成本的問題。" 羅露總結道。
誰在率先卡位?
這些年,大型工廠基本被國際工業機器人四大巨頭壟斷,德國庫卡在汽車行業擁有奔馳、寶馬等核心客戶,瑞士 ABB 的運動控制核心技術優勢突出,日本發那科、安川在汽車制造業和電子電氣行業布局廣泛。
卡内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馬夏爾 · 赫伯特曾表示," 日本擅長機器人的物理特性開發,而美國擅長機器人思維開發。" 但這波人工智能賦能的人形機器人熱潮,部分玩家正在拉開競争優勢。
" 領跑人形機器人的國家,往往具有在智能化、機械化這兩個領域的優勢,這分别對應機器人的靈魂和軀幹。" 羅露表示。
高盛研究分析師、中國工業技術研究主管 Jacqueline Du 在今年 2 月份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到 2035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的市場總額預計将達到 380 億美元,比之前預測的 60 億美元增長了六倍多。
現階段,人形機器人還在摸索着走通商業化之路,高盛分析師預測,目前最好的投資機會可能在于構成供應鏈的組件制造商。高輝同樣表示,目前在當地産業端,熱度最高的不是人形機器人本體,而是傳感器、電機、末端執行器夾爪等各類硬件。
随着人形機器人走向爆發的前夜,更多掘金機會将會嶄露頭角,誰都不想錯失 " 通向星辰大海的列車 "。不少受訪專家看來,中國入局人形機器人,龐大的制造業基礎、廣闊的應用市場,都是可以把握和利用好的競争優勢。
" 但中國要在人形機器人賽道領跑,還是要突破智能化的瓶頸,包括機器人的‘大腦’(大模型)和‘小腦’(環境感知、行爲控制、人機交互能力)。" 許華哲向記者說道," 對于這波熱潮,我們還是應該以平常心看待。科幻作品裏的瓦力機器人、大白很迷人,期待世界有一天能把這些理想的機器人做出來。"
SFC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 蘇錦宜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