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绛 / 文 當前,我國面臨的内外環境仍然複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任務仍然較重,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各種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國有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國有企業在保民生促增長,推動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責任。
2023 年上半年,随着我國經濟常态化運行,宏觀政策顯效發力,國民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宏觀經濟恢複性增長。今年 1-6 月完成國内生産總值 59.3 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 5.5%。城鄉市場有所恢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2.8 萬億元,同比增長 8.2%。固定資産投資平穩增長。2023 年 1-6 月,全國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24.3 萬億元。外貿平穩運行。2003 年 1-6 月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 20.1 萬億元,同比增長 2.1%。金融運行平穩,2023 年 6 月末,廣義貨币(M2)餘額 287.3 萬億元,同比增長 11.3%,狹義貨币(M1)餘額 69.56 萬億元,同比增長 3.1%,
一、經濟運行仍存在深層次問題
首先,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雖然我國經濟上半年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但這建立在去年二季度 GDP 增長僅爲 0.4% 的低基數上。從環比看,今年一季度 GDP 環比增速 2.2%,二季度 GDP 僅增長 0.8%,說明經濟的持續增長性在下滑。此外,由于人民币兌美元彙率今年上半年平均下跌了 6.43%,如果以美元計算,上半年我國 GDP 爲 8.56 萬億美元,而 2022 年上半年我國 GDP 爲 8.68 萬億美元,那麽我國上半年的 GDP 反而是下跌的。上半年企業所得稅收入同比下降 5%,個人所得稅同比下降 1%,消費稅同比下降 13%,工業利潤大幅下降(1-5 月同比下降 19%)。下半年,我國經濟增長面臨的壓力仍然巨大。
其次,外部市場結構可能發生較大變化。雖然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 20 萬億元,創曆史同期新高。但 6 月份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 6.0%,其中,出口降 8.3%。與前 5 個月數據相比,上半年進出口及出口增速分别下降 2.6 個百分點和 4.4 個百分點;和前 4 個月相比,上半年進出口及出口增速分别收縮了 3.7 和 6.9 個百分點。如果以美元計價,我國 2023 年上半年進出口總額 2.92 萬億美元,下降 4.7%;其中出口 1.66 萬億,衰退 3.2%,進口 1.25 萬億,衰退 6.7%。未來随着美聯儲的持續高息環境、需求下滑以及去中國化的進程加快,出口增速可能會進一步降低。雖然我國對 " 一帶一路 " 和非洲部分地區的出口增長較爲顯著,但對新興市場的出口可能難以對沖對發達國家出口的下滑,下半年面臨的出口增速壓力依然不小。再加上去年同期基數較高,所以近期出口壓力較大,産能過剩的問題可能将趨于嚴重。
其三 , 國内市場約束可能進一步增強。疫情三年,我國居民部門收入受到較大沖擊。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由疫情前的 8% 左右的同比增速下降到 2022 年的 3.9%,居民部門的消費能力受到制約。居民部門資産增速同樣下降明顯,從 2019 年的 10.1% 下降到 2022 年的 2.4%。青年作爲社會消費的主力軍對消費拉動力下降的問題值得高度重視,2023 年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爲 5.3%,6 月份 16-24 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高達 21.3%。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 20.1 萬億元,同比多增 1.3 萬億元,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由 4 月的 18.5% 下跌至 6 月的 3.1%。下半年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擴大内需的任務仍然艱巨。
其四,固定資産投資增速下降,效率降低。2023 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年增率爲 3.8%,繼續創 2021 年以來的新低,同比增速由 1-3 月的 5.1% 下跌至 1-6 月的 3.8%。 2023 年的赤字率、專項債安排均高于去年,新增赤字 5100 億元、專項債增加 1500 億元,但基建投資增速從 2018 年前的 20% 以上降至當前 10% 以内。2022 年約有 4 萬億增量資金流入基建,專項債 2.5 萬億、政策性開發金融工具投入 7400 億,新增政策性開發銀行基建貸款 8000 億,但這些資金投入僅帶來了 8% 的狹義基建投資增長。說明了我國傳統基建項目已經基本飽和,新基建尚未能接續,導緻基建投資效率大幅降低。
其五,貨币政策未完全達到預期效果。2023 年 6 月末我國 M2 餘額 287.30 萬億元,同比去年增加了近 30 萬億元,比年初增加了 21 萬億元,但上半年我國 GDP 增量爲 3 萬億元,也就是說,21 萬億流動性僅帶來了 3 萬億元的 GDP 增長。從社融情況看,也存在低效問題。上半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 21.55 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 4754 億元,但 2014 年以來,利息支出占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的比值始終保持在 40% 左右,個别年份甚至接近 50%。過去三年,累計利息支出占累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的比例爲 36%,說明我國有部分企業和地方舉新債還舊債。資本市場上,2022 年全年,A 股股東淨減持金額爲 3310.85 億元;2023 年上半年,A 股重要股東淨減持金額爲 1710.62 億元。央行降息降準,持續發力,貨币增速遠遠快于經濟增速的同時,資金在金融系統内空轉,貨币政策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減弱。
其六,地方及企業債務問題仍然突出。當前地方債務問題仍然突出,據測算,2022 年底,全國隻有 5 個省市杠杆率低于 60%,處于穩健水平,其他省市均處于偏高或高水平負債。2023 年上半年累計發行 180 隻企業債,發行規模合計 1346.5 億元,企業債淨融資爲 -385.4 億元,較上年同期淨償還規模增加 196.6 億元。下半年,企業債待償還規模爲 2107 億元,較上半年增長 375.1 億元。2023 年上半年城投債發行 4786 隻,共計 3.38 萬億元,但淨融資額從一季度的 5497.4 億元下降到二季度的 2808.8 億元。2023 年下半年尚在存續期的債券餘額爲 4361.6 億元,境内債務償債壓力較大。2022 年末以來,雖然有部分地産企業完成信用債或海外債重組,将償債壓力延後,但是仍有爲數衆多的出險房企仍未完成債務重組,償債壓力較高。
其七,出口格局改變導緻産業鏈重構現象已經出現。2022 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出口增速放緩的同時,外商直接投資明顯回落。根據國家外彙管理局數據,2022 年下半年外商直接投資降幅超過 70%,今年 1-5 月同比下跌 5.6%。同時,由于去年下半年以來歐美國家貿易投資 " 去中國化 " 趨勢加速,貿易結構與産業鏈格局正發生變化。2023 年中國對美出口份額迅速下滑,今年上半年我國對美出口貿易額被墨西哥和加拿大超越,首次失去保持了 15 年美國最大進口來源國的地位。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美國今年 1 到 5 月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總額,較去年同期減少約 25%,下降部分由東盟、加拿大和歐盟商品占比提升填補。2010 年以來,中國對東盟出口份額快速上升,目前已經超越美國與歐盟成爲中國出口第一大目的地,從 2010 年的 8.8% 到 2015 年的 12.2%,再到 2022 年的 15.8%。尤其在今年 1-5 月,中國對東盟出口份額進一步上升至 16.2%,同期對歐盟、美國以及日本出口份額下降至 15.4%、14.3% 與 4.8%。由于美歐等發達市場仍然引領高端産業發展,仍是高利潤市場,短期之内,我國境内企業投資布局東南亞以及 " 轉口貿易 " 影響,中國與東盟貿易的快速增長對中國出口仍構成支撐,但産業鏈外遷可能在進一步削弱我國直接出口産品競争力的同時,對國内産業形成降級的威脅,也直接影響中國産業體系的完備性和穩定性。
其八,人民币彙率下降壓力較大。近 10 多年來,人民币兌美元的彙率變化,與中美五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利差變化關系最爲密切。在美聯儲加息的同時,美元國債收益率持續擡升,相比之下,我們的國債收益率則持續下降,導緻離岸人民币持續貶值。5 月末,我國外彙存款爲 8518 億美元,比上年底減少 0.4%,比美元加息的去年 3 月減少 18.7%。境外機構持有中國債券餘額比上年底減少 5.4%,比 2022 年 3 月底減少 17.4%。2022 年度,美元對離岸人民币漲幅達 8.7%,2023 年上半年,美元對離岸人民币上漲了 5%。
二、國内企業的面臨的挑戰
一是市場與資源約束将加強。在今後一段時期财政貨币刺激政策作用趨弱,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宏觀環境下,市場及資源對企業發展約束将進一步增強,産能過剩問題可能進一步凸顯,并可能導緻企業兩極分化,資源和利潤均向優勢企業集聚,弱勢企業将面臨生存危機,轉型升級緩慢的企業可能遭到市場的淘汰。優勢企業對劣勢企業的并購重組将重塑市場競争格局,經濟轉型緩慢的地區可能由于企業破産倒閉等問題加劇财政困難,進入惡性經濟循環。
二是穩增長壓力增大。近年來,我國民營企業的固定資産投資增速逐年下降,但國有企業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卻大幅上升,2022 年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 5.1%,其中國有控股增長 10.1%,民間投資僅增長 0.9%。2023 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 3.8%,民間投資下降 0.2%。今年 1-6 月,中央企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不含房地産)1.4 萬億元,同比增長 18.6%,其中戰略性新興産業完成投資同比增長超過 40%,占全部投資比重超過四分之一,國有投資在穩宏觀經濟、升級産業結構中起到關鍵作用。
三是企業利潤空間收窄的同時,對财政加大支持任務趨重。在當前财政運行緊平衡,收支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需要國有企業在保障财政穩定、提供社會保障等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 1 — 5 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 18.8%,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同比下降 17.7%。2022 年,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 5689 億元,比上年增長 10%,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 2343 億元,比上年增長 17.2%;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本級收入 3346 億元,比上年增長 5.5%。國有企業亟需進一步提高資本經營效率,實現高質量發展,承擔起穩定财政收入、促進民生的責任。
四是技術進步壓力增大。近年來,我國的制造業正處在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關鍵階段,在當前國際競争大環境下,中國制造遭遇了三面夾擊:國内制造業面臨着要素成本全面上升的擠壓,傳統制造有東南亞國家追趕并替代,從 2018 年開始高技術制造又面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圍堵。通過技術引進吸收,實現産業升級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五是發達國家市場不樂觀。當前,中美關系、我國與其他發達國家政經關系仍然不夠穩定,西方發達國家打壓我國高新企業趨勢仍然明顯,對我國高技術、設備等限制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内持續,不僅影響我國産品向高附加值的地區出口,也影響高技術、關鍵設備進口,部分産業鏈環節外遷也可能對我國産業鏈生态産生影響。
三、加快國資國企改革發展,促進國民經濟轉型升級
今年 4 月份召開的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要加強和改進國有經濟管理,要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國有經濟肩負的使命任務和功能定位,從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出發,完善國有經濟安全責任、質量結構、資産和企業管理,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着力補短闆、強弱項、固底闆、揚優勢,構建頂層統籌、權責明确、運行高效、監管有力的國有經濟管理體系。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國資央企要深化改革發展,在保安全、穩增長、穩信心、促轉型等方面貢獻力量。
一要承擔并落實好國家經濟政治安全的重要責任。國資國企要牢記 " 國之大者 ",牢牢把握國資國企新使命新定位,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建設和公益性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集中,切實保障和促進我國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供應鏈安全。同時,國有資本要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産業集中,堅守主責、做強主業,提高國有資本整體配置效率,聚焦重點領域,提升産業鏈韌性、在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産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推動國資央企真正成爲堪當時代重任的大國重器、強國基石。
二要加強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要建立健全企業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中攻關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具有核心競争力的前沿技術,搶占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制高點,以新技術、新需求、新業态爲導向,着力建設現代産業體系,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實現産業技術自主可控,提高全要素生産效率。在實現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同時,國有企業還要通過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建立健全促進科技創新的經營機制,實現科技創新、産品創新和商業創新的有機融合,打造發展新動力、培育競争新優勢,持續引領行業技術進步,推動我國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
三要努力提高資本效率。要加快解決國有企業經營效率長期偏低的問題,以國際先進企業爲對标,大力提高全要素生産率。2022 年我國全要素生産率與美國的比值大體在 40% 左右,日本和韓國在高速增長階段結束後 , 全要素生産率分别達到美國 80% 和 60% 的水平。我國要在 2035 年前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有企業需要力保全要素生産率年增速達到 2.5%-3%,才能接近發達國家的全要素生産率水平。
四要大力提升核心功能,培育核心競争力。國有企業要在不斷提升核心功能的同時,打造主業的核心競争力引領國内産業的轉型發展。要學習國際跨國公司聚焦自身核心産品、核心技術的提升能力,學習他們高效的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和品牌建設與培育能力,不斷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實現由 " 做大 " 向 " 做強 "、" 做優 " 的轉變。
五要全面加強風險管理。面對複雜困難的内外市場環境,企業要加強全面風險管理。越大型企業要把風險管理融入每個重要的業務領域和關鍵環節,通過強化經營過程的監管以強化資本管控,加強合規體系建設,實現企業穩健經營,保障國有資本運營安全。此外,在目前市場環境複雜多變的情況下,一定要加倍重視企業價值鏈管理和資金鏈、現金鏈管理,科學研判重大投資并購的經濟可行性,加強資源整合能力建設,避免出現重大系統性經營風險。
(作者爲資深國資國企改革研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