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一食談,作者:陳忠,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在美食的長河中,總有一些獨特的存在,承載着一座城市的記憶,連接着人們跨越時空的情感。濟南的油旋,便是這樣一種令人難以忘懷的特色小吃。
學界泰鬥、國學大師季羨林與油旋的緣分,始于他在濟南度過的那段青春歲月。6 歲離開臨清老家來到濟南,在這裏完成小學和中學學業的季老,對濟南充滿了深厚的感情,而油旋更是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季老對家鄉的這道小吃喜愛至極,甚至專門爲做油旋的張姓店家題字:" 軟酥香,油旋張 "。寥寥數字,道盡了油旋的獨特風味,也飽含着季老對這一美食的贊譽。
山東大學蔡德貴教授,延續了這份對油旋的深情。每次前往北京看望季老,他總會特意從濟南定做油旋。爲了讓季老能品嘗到最新鮮的味道,早上做好的油旋,中午便要送到北京。考慮到季老的健康,蔡教授還不忘叮囑店家少放鹽。這一來一往間,小小的油旋,承載的不僅是美味,更是師生之間深厚的情誼,成爲蔡教授每次進京必不可少的 " 固定節目 "。
油旋,這種漩渦狀的蔥油小餅,外形獨特,形似螺旋,表面泛着誘人的金黃色。一口咬下,外皮酥脆," 嘎吱 " 一聲,仿佛奏響了美食的樂章;内瓤則柔嫩無比,蔥香味四溢,瞬間彌漫在口腔之中。它的起源頗有故事,相傳是清朝時期齊河縣的徐氏三兄弟從南方闖蕩歸來,在南京學到了制作油旋的手藝。初到濟南時,油旋在南方是甜口的,但爲了迎合北方人的飲食習慣,徐氏兄弟巧妙地将其改成了鹹香味,這一改變,讓油旋在濟南落地生根,傳承至今。
早在清代,油旋的制作方法就被記錄在顧仲編著的《養小錄》中:"…… 和面作劑,擀開。再入油成劑,擀開。再入油成劑,再擀如此七次。竈烙之,甚美。" 可見,這小小的油旋,制作工藝頗爲講究。時光回溯,道光年間濟南城裏的鳳集樓便是較早經營油旋的店家,而光緒二十年開業的 " 文升園 " 飯莊,更是憑借油旋等衆多地方小吃聲名遠揚,聞名泉城。
油旋不僅深受百姓喜愛,還承載着特殊的曆史記憶。據油旋真傳的手藝人蘇将林回憶,1958 年 8 月的那個上午,店裏迎來了一次特殊的 " 檢查 "。防疫部門破天荒地将檢測儀器搬到店裏,對打油旋用的油、鹽、蔥等配料進行化驗,還仔細研究了蘇将林和耿師傅的手。檢查結束後,兩名穿中山裝的中年男子靜靜等候在旁,目不轉睛地看着他們制作油旋。20 個油旋做好後,兩人小心翼翼地用透明塑料紙包好離去。直到經理帶來喜訊,蘇将林才知道,這些油旋是要送給正在濟南考察的毛主席。那一刻,整個聚豐德沉浸在無比歡樂的氛圍中,這份榮耀,成爲濟南油旋曆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20 世紀 60 年代末,我第一次品嘗油旋,便是在聚豐德。那時的聚豐德,油旋生意異常火爆,幾乎是打多少賣多少。即便在人民生活困難的時期,摻了地瓜面的油旋依舊供不應求。聚豐德的油旋,不僅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更是款待外賓的招牌面點,西哈努克親王來濟南時,也曾慕名前往聚豐德品嘗。
後來,在燕喜堂工作的父親也在家中親自爲我和弟弟制作油旋,那一道道精心的工序,仿佛是一場美食的魔法表演。用上等白面加水和軟,稍饧後揪下劑子,擀成薄皮,抹上用豬闆油加大蔥剁成的蔥油泥,邊卷邊抻,直至面皮極薄,卷成螺旋形圓柱;放在擦過油的鏊子上按扁,烘至兩面挺身,再放入爐壁周圍烘烤,中間翻烤一次,至深黃色出爐;趁熱在有旋紋一面的中間用手指壓出窩,多達十幾層的油旋便大功告成。
在濟南,油旋與甜沫堪稱絕佳搭配。作爲早餐,一碗鹹香的甜沫,一份酥脆的油旋,物美價廉,讓人回味無窮。泉城流傳的 " 二怪 ",其中甜沫雖名爲 " 甜 ",實則味道偏鹹,俗稱 " 五香甜沫 ",與油旋搭配在一起,構成了濟南獨有的美食風情。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一食談,作者:陳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