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說," 你們要進窄門 ...... 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幸運的是,比亞迪和它的創始人王傳福,找着了。
8 月 9 日,比亞迪第 500 萬輛新能源車正式下線,成爲全球首家達成這一裏程碑的車企。
發布會現場,比亞迪總裁王傳福在回顧 20 年造車辛酸時一度哽咽,也讓外界難得看到了這位車企掌門人感性的一面。
整場發布會讓人印象深刻,有三個環節尤其值得關注。
其一,它以 Beyond 的 " 海闊天空 " 作爲開場曲目,勾起了許多人關于青春和理想的回憶;
其二,邀請羅振宇到場,并将比亞迪第 500 萬輛新能源車——騰勢 N7 的車鑰匙,交到了他的手上;
其三,禮賓樓門口設置了一個小型車展,展出的不僅有比亞迪,還有吉利、長安、長城、奇瑞、蔚來、理想等一衆中國品牌的新能源汽車,背景闆上還印着 9 個醒目的大字—— " 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 "。
這三個細節是發布會最大的亮點,同時也反映出了比亞迪與王傳福本人的三種心境。
爲了理想,寒夜獨行二十年
" 多少次,迎着冷眼與嘲笑,從沒有放棄過心中的理想。"
作爲 Beyond 的成名曲," 海闊天空 " 曾激勵過無數的青年人,想必也包括當年的王傳福在内。
從 2003 年定下做新能源車的目标始,比亞迪就不斷面臨各種非議,進入行業的第一天,資本市場就狠狠潑了盆冷水——股價暴跌 20%。
" 一個做電池的,怎麽敢做汽車?"
2004 年北京車展,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最新的燃油新車時,比亞迪帶來了三款新能源概念車。當時不要說國内,即使是國際上,也沒有多少人看好這個新品類。
但王傳福很堅持," 比亞迪是造電池出身的,而造電動汽車是比亞迪的優勢,也是進入汽車業的終極目标。"
很難說王傳福是全球第一位堅定看好電動車的人,但至少,比亞迪第一款純電動汽車 e6 問世的時間,和特斯拉 Roadster 不相上下。
爲了造電車,比亞迪不僅要面臨外界的嘲諷,還必須承受越來越沉重的财務壓力。
2002 年,比亞迪開始在動力電池方面大量投入,2003 年開始混動技術研發,前後累計投了上千億元。最近的 12 年裏,比亞迪有 11 年研發投入超過當年淨利潤,有時甚至是淨利潤的三到四倍。
"2017 到 2019 年,比亞迪連續三年利潤大幅下降。尤其是在 2019 年,淨利潤隻有 16 億,但在研發上我們還是咬牙投入了 84 個億。"
這是一種近乎瘋狂而決絕的舉動!那些日子裏,相信王總的内心一定也跟歌裏唱的一樣。
" 今天我,寒夜裏看雪飄過,懷着冷卻了的心窩漂遠方。"
曲高注定是和寡的,知音也總是難覓,堅持理想的代價便是經常要與彷徨、挫折爲伴。
2018 年,當比亞迪第三代 DM 技術問世的時候,國内插混市場波瀾不驚。技術研發需要加大投入,消費端卻看不到任何願意買單的迹象,這種巨大的不确定性,讓同行與比亞迪内部很多人都有了放棄的想法。
雖然王傳福心裏也同樣打鼓," 也怕等不到春天 "。但最終還是拍了闆," 插混路線必須咬牙堅持下去。"
幸運的是,他押對了,也就有了如今的比亞迪。否則,故事就是另外一個版本了。
技術爲王,做 " 時間的朋友 "
有人曾問作家嚴歌苓,最欣賞一個人的什麽品質?她答:" 聰明,但是肯下笨功夫。"
在比亞迪的禮賓樓内,有一面挂滿了證書的 " 專利牆 ",上面赫然八個大字," 技術爲王,創新爲本 "。
這是比亞迪的 DNA!
種種迹象來看,王傳福對技術有一種癫狂的渴望。隻要跟造新能源車有關的技術,比亞迪很少假手于他人,無論三電核心技術、芯片技術、車聯網、自動駕駛等等。
環顧整個業界,比亞迪大概是唯一一家能将産業鏈做到高度垂直整合的車企,所以當前兩年其他品牌苦于 " 缺芯 " 時,比亞迪這邊雲淡風輕。
羅振宇在 2023 年 " 時間的朋友 " 跨年演講中說過一句話:" 長期堅持幹一件事有一個好處,就是有些念頭可以像種子一樣種下,然後等着它慢慢發芽。"
如今,它不僅發了芽,還結出了越來越豐碩的果實。
截至 2022 年末,比亞迪累計申請專利超 4 萬項,授權專利 2.8 萬項,尤其新能源技術專利已經遠遠超過了同行。
強大的技術實力,也讓比亞迪在市場層面開啓了 " 加速度 "。
從 0 輛到 100 萬輛新能源車下線,比亞迪用了 13 年;
從 100 萬輛躍升到 300 萬輛,用時 1 年半;
從 300 萬輛到 500 萬輛,隻用了 9 個月不到。
2020 年到 2022 年,比亞迪年銷分别是 43 萬輛、73 萬輛、186 萬輛,實現連續倍增。
不久前發布的《财富》世界 500 強榜單中,比亞迪位列 212,排名較 2022 年上升了 224 名,是排名升幅最大的中國企業。
日拱一卒無盡日,功不唐捐終入海。憋了 20 年辛酸淚的王傳福,這一刻終于忍不住了。
放眼全球,向世界遞交中國名片
王傳福已經向資本市場充分證明,一個做電池的,也可以造好車。接下來他還想向全世界證明," 比亞迪可以!新能源可以!中國汽車可以!"
與燃油車完全由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主導不同,新能源汽車将改變這一市場格局,中國汽車有了一個 " 換道超車 " 的好機會。
2012 年以來,工信部先後出台過兩個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确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标和技術路線,并實施了新能源汽車産業技術創新工程,組建動力電池和智能網聯汽車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産業鏈上下遊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創新商業模式。期間,各種優惠幫扶的政策更是無數,刺激國内新能源汽車産業加快向前邁進。
2015 年開始,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進入快速成長期,連續八年穩居全球第一。2022 年的年銷量達 688 萬輛,占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量的 60%。
" 從第一輛新能源汽車到第 1000 萬輛,我們用了 14 年。從第 1000 萬輛到第 2000 萬輛,隻用了不到一年半。"
這個 " 加速度 ",正是助力比亞迪實現騰飛的東風。
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已達 32.4%。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2025 年有望增至 60% 以上。并且我國不隻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擁有最多的新能源技術專利,超過 63% 的動力電池是由中國企業供應。
憑着這樣的優勢,2022 年中國品牌的市場零售份額首次突破了 50%,到今年 7 月份進一步升至 53.2%。其中,比亞迪、吉利、長安、奇瑞等等,多次擠進車企銷量的前五位。
舊有的格局正在不斷被打破,新的格局下,中國品牌大有可爲,也必有所爲。
王傳福認爲," 預計三年内,中國品牌市場份額将提升到 70%,實現跨越式發展。"
并且除了國内,中國品牌在海外市場也同樣取得了越來越令人矚目的成績。
去年,我國首次超過德國成爲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今年上半年,又首次超越日本成爲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上汽、奇瑞、長安、長城、吉利、比亞迪等等,都代表中國制造揚帆海外。
如果參照 2022 年的銷量數據,寶馬以 240 萬輛跻身全球第十大車企集團之列。那麽今年,比亞迪勢必會成爲首家擠進前十的中國車企。因爲今年前 7 個月,比亞迪累計銷量已經達到 151.78 萬輛,剩下的 5 個月裏,它至少還能再增加 100 萬到 150 萬輛。
汽車工業的第一個發展階段屬于歐美,第二個階段屬于日韓,第三個階段一定少不了中國品牌的身影。
從 2003 年到 2023 年,從 0 輛到 500 萬輛,比亞迪用二十年堅持迎來向上突破,演繹了什麽叫 " 過窄門而寬途 "。在這條 " 新 " 的賽道上,比亞迪迎來高光時刻,這同樣也是屬于中國品牌的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