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越南的第二天。北甯。
這,也是我們 2024 年 " 問道全球 " 的第四站,越南印尼站。繼續,和你分享我的所見所感。
雖然已經是第二天,但不同于寒風乍起的上海,穿一件短袖便足矣的越南,還是讓我有種穿越之感。尤其,是當我真的用自己的雙眼,看到了 "20 年前的中國 " 之後。
去年,有一段話特别火:日本就像 20 年後的中國,而越南就像 20 年前的中國。
是的。無論是高速增長的 GDP,還是樂觀活力的年輕人。這,都讓我想起 20 年前的中國。
但這,也不代表,你就能 " 學霸複讀 " 了,就能把過去 20 年在中國發生的成功案例,再複刻一遍了。
因爲,即便是今天的越南,再 " 像 "20 年前的中國,也畢竟不 " 是 "20 年前的中國。對大多數外來企業來說,這都是一個嶄新的,擁有一億人口的市場。而這個市場的喜好,需求,你不親眼來看,是真的不知道。
我舉個例子:不少越南人,比咱們更敢花錢。
爲什麽這麽說?
越南的消費升級,來得更早
" 其實,越南人很看重産品品質。"
這是我今天參訪的幾家企業,都不約而同提到的一句話。
有多看重?
舉個例子,買手機。很多越南人,一個月的工資可能是 2000-3000 元,但他們卻很願意去購買一部 iphone 手機。即便,這要花上他們兩到三個月的工資。
又比如,買摩托車。越南到處都是摩托車。這是因爲,越南的基建水平還沒有跟上,道路很窄,停車很難,汽車不好開。而汽車的單價,對于大部分越南人來說,又太貴了些。
所以,大多數人就在汽車,摩托車,自行車之間,選擇了相對舒适,但價格又不便宜的摩托車。不少越南人,可能家裏沒什麽家具,但一定會有摩托車。
雖然,這裏摩托車的價格,偏貴一些,要 8000 多元人民币。貴一點的,甚至要兩萬。但他們幾乎每個人都會去買。越南的總人口大概 1 億,但他們的摩托車保有量,卻在 5000 萬台左右。
而在所有摩托品牌中,賣得最好的,不是便宜的,而是品質好的。比如,本田摩托。它在越南,就是舒适好騎的代名詞,也賣得最好,占據了超過 80% 的市場份額。
幾十年前,中國企業曾在越南摩托車市場大敗而歸。當時,中國品牌主打低價策略,以爲一定能赢。可結果呢?在很多越南人看來," 騎着中國産的摩托車 ",成了一件很沒有面子的事情," 中國商品 " 和 " 廉價低端 " 挂了鈎。
如果産品質量不好,就不要,即便它便宜。
這,就是很多越南人的消費心理。
奇怪。2023 年,越南的人均 GDP 是 4284 美元,而中國的人均 GDP 是 1.2 萬美元。越南的人均 GDP 明明比我們少那麽多,爲什麽我感覺,他們這麽敢花錢呢?
原因很多。而其中之一,可能是:越南人的負債率,比較低。
比如,很多越南人,都沒有房貸。他們會在土地上蓋房居住。雖然收入不高,但因爲沒有沉重的貸款壓力,反而讓他們更願意在日常消費的時候,爲品質買單。
認知的局限,往往來自經驗主義。
當我們以爲越南一定是個 " 低價市場 " 時,其實是在用自己的經驗給市場設限。而市場的真相,往往就藏在這些被我們忽視的細節裏。
而目前,這種消費心理,正在從摩托車市場,延伸到電動車市場。
一個出人意料的本地市場
讓我給你看一組數據。
據越南摩托車制造商協會的統計,2022 年,越南摩托車銷量超過了 300 萬輛。銷量前五的摩托車,日本品牌占了三個,分别是本田,雅馬哈、鈴木。但到了 2023 年,這個局面被打破了。本田摩托車銷量下滑 19.8%,雅馬哈摩托車銷量下降 13.2%。
發生了什麽?
根據 BMI Research 的數據,2023 年越南的電動兩輪車銷量達到了 180 萬輛。電動車,已經悄悄占據了一半兩輪車市場。噢,原來:接住那些放棄摩托車出行需求用戶的,是兩輪電動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電驢。
在越南當地,你能看到很多咱們國産的電動車品牌:雅迪,台鈴,綠源 …… 并且,越南人買到的小電驢,還不便宜。同樣的一款電動車,在越南的售價,可能是國内的兩倍。比如,國内賣 3000 的,這裏賣 6000。但同時,它卻并沒有因此而遭受冷遇。
有點意思。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心裏有點犯嘀咕:這是咋回事?我讀書少,你别騙我。
畢竟,按照傳統認知,這在人均收入遠低于中國的越南市場,應該是不可能賣出去的。
但還記得嗎?越南消費者,對品質,是有要求的。
而且,他們并不會簡單地與中國市場的同款車型,比較價格,而是會在越南本地市場,把它跟本田摩托車比。在這個比較基準下,和 8000 多元的本田摩托車比起來,6000 多元的電動車,反而是個 " 便宜 " 的選擇。
再加上,全球正在轟轟烈烈演進的碳減排趨勢。這意味着,電動車對摩托車的替代将是一個持續的、加速的過程。
就這樣,在越南,一個年銷一百多萬輛電動車本土市場,正在悄悄地成長着。像一片海,遠看安靜,但已經澎湃。
這出乎很多人意料。至少,讓我感到有些意外。
因爲,說到越南,大多數人關心的,并非是本土市場,而是 " 轉出口 "。
轉出口
什麽是轉出口?
我舉個例子。比如,你是某家電生産商,你的産品在美國很受歡迎。這挺好的。但是,由于美國新頒布了關稅制度,從中國生産的家電,出口到美國,關稅可能要到十幾個百分點。
你一算,好家夥。這上牙一碰下牙,一句話的事,你的利潤就全被吃掉了。
那咋辦?前思後想,你發現:從越南出口過去的關稅,才收不到 5%。
所以,出口到越南迂回一下,再轉出口到美國,可能是個規避高昂關稅的好辦法。
越南,因此成爲了大量中國企業的 " 中轉站 "。這,就叫轉出口。
但是,美國政府征收高關稅的本意,可能是爲了保護本國産業。你這樣迂回一下,雖然明面上合規了,但産品在美國當地的售價,卻不一定有什麽變化,還是有價格優勢。本土産業,可能還是沒被保護到位。
那怎麽辦?于是,美國政府開始要求:本地化率。
本地化率
是的,本地化率。
在這次的走訪中,我聽到不少企業,都提到了這個詞。本地化率,就是你的産品,有多少價值,是在越南本地創造的。比如,進口中國的原材料,但組裝、生産、包裝,都在越南。
這個數字看似簡單,卻決定了企業能否真正打開美國市場。如果你選擇進口中國的元件,在越南進行簡單組裝,你很可能過不了這個 " 本地化率 " 的門檻。
比方說,對兩輪電動車,規則可能是這樣的:想在東盟内部免稅交易?那你的本地化率要達到 40%。想免稅出口到美國?那你的本地化率必須達到 60%。
情況,正在随着美國對越南出口的嚴格審查,變得越來越複雜。
比如,今天,我就聽到一位企業負責人這麽說,美國經常對在越南的中國企業進行 " 雙反 " 調查——反補貼和反傾銷。" 反補貼 " 調查什麽?查你是否獲得了政府補貼。那麽," 反傾銷 " 呢?查你的産品價格是否低于成本。
這就導緻另外一件事:如果你的産品,因爲稅收原因,沒了利潤空間——這當然很慘,但更慘的是——這恰恰可能會觸發反傾銷調查:你幹嘛賣這麽便宜?我倒要看看,你是不是從中國進口的廉價材料,來我這裏搞變相傾銷!
所以,對于很多把越南當作 " 中轉站 " 的企業來說,真正的挑戰,可能在于:如果你繼續依賴中國的原材料和供應鏈,那麽,你可能就會面臨越來越嚴格的貿易調查。
但如果你真的做到了 60% 的本地化,這又可能會讓你之前在中國的供應鏈優勢流失。
唉。出海不難。真正難的,是如何才能落地生根。
所以,在越南建廠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而目前來說,擺在衆多企業面前真正的考驗,就是:你能在保持競争力的同時,實現多大程度的本地化?
而說到本地化,就不得不提到越南當地的勞動人口。
越南的人力成本,真的便宜嗎?
對于不少中國企業來說,來到越南開廠子的目的,還不止是規避高額關稅,還有:越南年輕人口的紅利。
換句話來說,就是:這裏的人力成本,便宜些。
但是,真的便宜嗎?如果便宜,能便宜多少?
我給你看一組數據。
1)每周工作 6 天,每月工作 26 天。2)每天工作 10 小時,月工時達到 260 小時。
越南的工時,比中國很多工廠的月工時,要多出近 100 小時。
那麽,要雇傭這樣的工人,你要付多少工資呢?
1)普工月薪約 3500 元(人民币);2)技術工人的月薪,約 5000-6000 元。
當然,這不代表所有企業、所有人。但就大體的工資和工時來看,越南的人工,确實比中國便宜 1/3,可能還要多一些。
但是,幾家企業對于這件事,又有着各自的看法。
比如,有一家企業認爲:不便宜。你别看工資好像少上那麽一些,但是我們這 150 名員工幹的活,國内隻要 100 人,就能拿下了。
但是,又有另外一家企業認爲:越南工人,比中國工人靠譜。理由之一,是中國工人的流動性太大。而越南的工人經過培訓後,往往能在同一個崗位穩定工作很多年。
在這一點上,我相信和中國的環境有一點關系。比如,人口結構的變化,年輕人口相對更少了。送外賣的收入,比 " 進廠 " 要高一些。所以很多工廠不得不勤招短期工。
但這個問題,越南似乎并不需要擔心。
雙軌培養制
2023 年,越南的總和生育率,大概是 1.96。意思就是一位女性,在整個生育階段,平均生育 1.96 名人口。
而昨晚,我和一位賣奶粉的小姑娘聊天,她說,這裏的年輕人還是比較願意生孩子的。一般,至少兩個。
所以,至少在未來十幾年,越南的年輕人口,還十分充足。
而能讓越南工人保持更高穩定性的原因之一,或許是:雙軌培養制。
如果你是大專生,就是:學校學習一年 + 企業學習一年 + 實習一年。本科生,就是:學校學習兩年 + 企業學習一年 + 回到學校學習一年。在學校呆一段時間,企業呆一段時間。這就是:雙軌。
員工不光技能更專業了,對公司的認同感也挺強,所以很容易就會留下來,即便不簽訂相關的就業協議。
這種培養制度,讓我感到眼熟。因爲,在 2017 年,我就在德國的 ABB 機器人工廠看到過。現在,這種制度從德國,進入到了越南。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光不一定比國内差,但工資卻實打實地要低 1/3。
所以,或許我們應該看到這樣一個事實:與其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不如靜下心來培養人才。與其追求短期的用工成本,不如投資長期的人才培養。
因爲到最後,性價比最高的,往往是那些被你用心培養過的人。
除了 " 雙軌制 " 培養制度,還讓我感到眼熟的,是牆上的 "5S" 标語。
熟悉的 5S 标語
在一家越南的制造業企業中,我又看到了熟悉的 "5S" 标語。
什麽是 5S?相信你一定知道,就是: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和素養。
但實際上,5S 的目的,也不在打掃衛生,也不在多少個 "S"。重點,在于通過整理、清掃,發現問題,培養發現問題的眼光。
是的,培養發現問題的眼光,才是答案。
很多制造業,就是一個在效率中尋找質量,在質量中提升效率的遊戲。如何在控制質量的前提下,把成本壓縮到最低,才是在一衆競争對手之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前段時間,我在參訪通威太陽能時,就聽到分享,某一個月的時間裏,通威某生産部門的 3000 多個員工,提交了 1 萬多條建議。
這些建議,涉及生産、安全、效益,等方方面面。在經過專門團隊的篩選後,把部分可行的建議變成了改進的方法。最終通威評估,這些方法創造了大概 1300 萬的價值。每個月都這麽改進,提出建議、提升改進,不斷循環叠代。這就是一個 " 無限循環 "。
而今天在越南,我也同樣感受到了這種一點一滴持續改善的精神。特别令人欽佩。
在制造上,不斷持續改進。人才上,不斷持續培養。這,才是長期主義企業,所應該堅持的理念。
而當越來越多堅持長期主義的企業,不斷進入越南之後,越南的供應鏈優勢,正在快速地凸顯出來。
不過,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對中國來說,可能會成爲一個不小的挑戰。
爲什麽這麽說?
越南供應鏈,會對中國造成挑戰嗎?
早在十多年前,一些企業就已經在越南建廠。因爲這裏的人工成本,用地租金和其他很多方面的成本,都比較便宜。比如,阿迪、耐克。
但那時候,越南的供應鏈體系并未形成,可能一個紙箱,一個螺絲釘,都要從國外進口。工人的整體水平也不高,複雜工藝也很難實現。
但是,自從中美開始了貿易戰之後,越來越多的企業,爲了規避關稅,選擇以越南爲 " 中轉站 ",進行轉口貿易。
比如,很多鏈主企業。鏈主企業是誰呢?例如,爲蘋果代工的企業等。這些企業進入後,上下遊配套企業也随之而來。做包裝的,做組件生産。這,就是産業鏈集體不斷完善的過程。
那麽,在他們發現各種問題,并花費數十年時間解決問題之後,越南的制造業水平必然會提高,形成從原材料到包裝,從模具到零配件的集群效應。
這,就可能導緻部分制造業基地,在中國以外的地區崛起,而對中國本土的制造業形成挑戰。
兩種企業
好了。今天,又是特别忙碌的一天。
爲了在有限的時間裏,多看一些,多學到一些,我和問道全球的企業家們,馬不停蹄地去了好幾家企業。
看過這幾家企業之後,我感受到,不同的企業來到越南,似乎可以分成兩個大的類别。
第一類,是把越南本地,當作一個市場。用自己的産品和服務,去服務當地的消費者,比如,兩輪電動車,比如,飼料和農産品。
但畢竟,越南的一億人口,說少不少,說多也不多。所以,也有很多企業,會把越南視作轉口出海到其他國家,尤其是歐美國家的一個跳闆。
這兩種企業的商業模式,各有長處,你很難說孰優孰劣。
隻是,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今天我感知到的越南,似乎和我昨天的感受,又有了一些分别。
昨天,我們寫了一篇文章,提到這裏相當于中國 20 年前的發展階段。然而,在今天學習完這些企業正在做的事情之後,我發現在某些方面,比如消費理念,比如對産品的要求,對品牌的認可度,越南實際上比中國更爲領先。
所以,越南本土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如果能夠找到符合本地文化屬性的方法,你就能取得成功。
就比如,中國小電驢勇闖越南的故事。要在越南做好電瓶車,你就要考慮到很多隻在越南,才需要考慮的事情。
例如,因爲靠近海邊,鹽酸的腐蝕性更爲嚴重,所以你可能需要進行大量不同的測試,以确保鋼架和車架能夠耐腐蝕。又例如,越南的道路非常崎岖,不像中國那樣平坦,因此需要測試車輛的抗颠簸能力,确保反光鏡不會因震動而脫落。除此之外,你還要考慮涉水性,考慮紫外線照射,導緻車漆脫落的情況 ……
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需求,這些需求在時代變遷中往往未被滿足。
當你能夠滿足這個時代變化所帶來的需求時,你就能實現真正的增長。
小馬過河
最後,我想和你分享一個,你可能也聽過的,小馬過河的故事。
小馬想要過河。但是,在别人的口中,河水一會特别深,會漫過你的頭頂;一會又特别淺,隻會沒到你的小腿。困惑的小馬最後親自試水,才發現了真相。
在今天的越南市場,不就是這樣嗎?
有些企業,覺得越南的人工不靠譜。有的企業,覺得越南有人口紅利。還有的企業,發現了本土市場的消費升級機會。
爲什麽會有這麽大的差異呢?
這大概是,有的企業,是來 " 過河 " 的。而有的企業,是來 " 耕田 " 的。
如果你隻是把越南當作一個低成本的加工基地,一個規避貿易摩擦的中轉站,那麽,你很可能會面對越來越高的關稅政策,舉步維艱。
但如果你把越南當作一片未曾開墾的肥沃土地,一點點研究當地的氣候環境,文化背景,甚至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時,一切就又都不一樣了。
所以,當我們在談論越南市場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麽?是一個低成本的加工基地?還是一個規避關稅的條本?亦或是一個有着一億人口,巨大潛力的消費市場?
我們,都在過同一條河。
隻不過,有的企業隻是路過,而有的企業,真正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片沃土。
祝你,也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沃土。
越南之行,我們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