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飒、獨立、自強……
這是現在女明星最喜歡給自己貼上的熱搜詞。
但。
Sir 最初看到這些詞用在女性身上,且無一點尴尬的,曾經隻有她:
凱特 · 布蘭切特。
當然,她還有一個誰也不敢蹭的外号," 大魔王 "。
肯定不是說長相。
而是演技的魔王,氣場的魔王,地位的魔王……
漸漸 Sir 發現。
這稱呼如今似乎又多了一層意味。
她俨然已成為當下文藝圈内,女性先鋒表達的 " 大魔王 "。
塔爾
大魔王年度沖奧新片。
憑借此片,凱特最近榮譽盡攬——威尼斯影後、哥譚 5 項提名、爛番茄新鮮度 97% ……
如果折桂奧斯卡,這将是她人生第三座小金人。
Sir 看了眼競争對手們,概率确實不小。
主角塔爾。
這未必是魔王生涯中最美、最出挑的角色。
卻有可能是難度最大的——
她作為一位真實女性的厚度。
被七彩棱鏡分割後的塔爾,因為不同身份在各色人中被解讀為不同版本:弄權、霸道、柔和、隕落……
我們解碼他人,可同時也被他人解碼。
塔爾,不隻是塔爾。
也是每個被單向視角,被身份标簽誤解、甚至中傷的,你和我。
01
天才女人
開場,塔爾在偌大的音樂廳接受權威媒體專訪。
說是專訪,不如說進入大型誇誇群:
哈佛優等生榮譽協會的成員;
和奧黛麗 · 赫本等人齊名,榮膺 EGOT(文娛界的四大獎項:艾美獎、格萊美獎、奧斯卡獎和托尼獎)大滿貫得主;
在多個知名的樂團擔任過指揮家,包括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費城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等;
最終,在 " 五大 " 之首的紐約愛樂樂團擔任指揮。
柴可夫斯基、魏因加特納、馬勒等知名音樂家都在這裡指導過。
△ 翻譯 @遠鑒字幕組,下同
同時在這場訪談上,塔爾宣布,将指揮演奏和錄制完成偉大的名曲《馬勒第五交響曲》。
影片的主要故事,就圍繞演奏這場名曲進行。
可塔爾雖然是一個指揮家,但影片展示了她在三重身份下的不同行為。
這三重身份,對應三種視角。
這篇影評,Sir 将順着這三種視角一層層揭開影像構建下,塔爾的真實模樣。以及我們如何認識她。
第一重身份,是聲名卓著、榮譽等身的作曲家和指揮家。
一個細節。
主持人這樣介紹時,塔爾的助手弗朗西斯卡,也在一旁默念——
這段榮譽總結早被重複過無數遍,一字不差。
交口贊譽中,塔爾宛如風暴眼,在最中心的位置被一次次關注、固化、膜拜。
無形中,人們築起的,不止塔爾的顯赫聲名。
還有身份來帶的權力。
塔爾是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也因此有了無法撼動的話語權。
樂團要換人,好友在吃飯間隙提議樂團中空出來的職位留給塞巴斯蒂安。
塞巴斯蒂安真的是變速大師
塔爾看不上。
一方面,音樂造詣欠佳;另一方面,則是對方沒有 " 站對隊 "。
當然,最後還是找了個借口:不好操作。
你明知道他是安德裡斯的人
安德裡斯是誰?
塔爾的老師,上一個坐上這個位置的人。
——舊權力的守門人。
之後,塔爾将換人的事情告訴樂團的另一位助手。助手說,将組織團體會議投票來決定。
但塔爾立馬回絕,斬釘截鐵,不容置喙。
不,不用
我對選舉會議很熟悉
但是助理指揮的任命 完全由我決定
别人眼中優秀的樂隊領奏塞巴斯蒂安,在塔爾眼中可以被随意替換,隻因為,他是前任指揮家的人。
獨斷代替選舉,立場捆綁才華。
當權力進行叠代,新的上位者必然清洗舊權痕迹,圈地以重建新的話語體系和威權。
更何況,塔爾已經在老師的壓制下,束手束腳了七年。
被長期壓迫的不滿,在權力的助長下必定釋放和反撲。塞巴斯蒂安,就是被這反撲和文藝團體的權力鬥争所犧牲的人。
塔爾由藝術家變成了 " 獨裁者 "。
這賦予了她在整個圈子殺伐決斷的強權和壓迫——
從未露面的年輕指揮家泰勒因為不堪壓力自殺。而自殺的原因,與塔爾在演奏圈發号施令阻斷她的演藝生涯,緊密相連。
塔爾發出的郵件中,充斥着 " 我警告你 "" 危險 "" 管弦樂隊 " 等字眼。
而得知自己被 " 安排 " 的塞巴斯蒂安,第一時間表達了憤怒。
隻是因為沒人敢說
我們知道你所做的事
你給與的那些小恩小惠
塔爾質問後,立馬又改口道歉。
不 我……我很抱歉 大師
天才作曲家背後。
是站在金字塔尖,在藝術領域擅權獨斷。
引起衆人不滿和腹诽,但無濟于事。
這是我們眼中,塔爾的第一層形象。
02
中産女同
塔爾還是一個女同性戀者。
一個有着極高社會地位的中産女同。
于是在情感上,她同時流露出截然不同的" 雙面性 ":
1、女人的領導者。
她深知目前取得的一切是作為女性吃到的革命鬥争紅利,她也不遺餘力地繼續鞏固着現狀,維持局面。
但在大力扶持女性作曲家的同時,塔爾的另一面。
是上位者利用身份和職權,搜尋 " 獵物 " ——
她曾經,或者正在和多名女性保持着暧昧關系。
訪談結束後,一位女性粉絲慕名而來,與塔爾交談。臨走時,二人意猶未盡,粉絲對塔爾表示希望短信聯系。
塔爾沒有明确接受,沒有明确拒絕。
而最能說明問題的,是此刻正在一旁的,塔爾的助手,弗朗西斯卡的眼神。
嫉妒,生氣。
之後兩人在車裡的對話和行為舉止,撩頭發,親吻。
怎麼看都不像是普通的上下級關系。
還記得上文提到過的泰勒嗎?自殺的作曲家和指揮家。
當時輿論紛紛指責塔爾是以權壓人,但真相背後,還有一層隐藏在塔爾和助理口中的所謂事實。
她們曾有一段 " 三人遊 "。
而三人的分道揚镳,根據塔爾的說辭,很有可能是泰勒看中塔爾的權力,向她提出越來越多的要求。
很難說在這段關系中,誰是究極無辜。
同樣,塔爾的妻子莎朗,就是她所在樂團的首席提琴手。
甚至就像莎朗所說。
你的任何關系都是交易關系
你隻有一種關系不是這樣的
而她正睡在隔壁的房間裡
2、男權的代言人。
除了生理性别,不自覺的,塔爾幾乎完美複制了一個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的阿爾法男形象:能力出衆,魅力出衆。
事實上,她的一些行為也有意無意透露出對自己 " 男性 " 身份的認可。
為專輯拍攝封面,她刻意選擇模仿男性。
養女在學校遭受霸淩,她一路殺到始作俑者面前。
面對眼前的小女孩,冷冰冰扔下一句:我是佩特拉的父親。
她對權力甘之如饴,對權力附帶的性别資源選擇和控制也有着與男權社會如出一轍的上瘾和操作手段。
看中新來的女提琴手奧爾加,想扶她上位,便更改原本的選拔規則,将指定人選改為人人有機會的試演。
同時暗暗記住她的鞋子,在所謂公平競演中給與傾斜。
但總歸,這種生理和社會的雙重身份并未達到完全的認同和統一。
在異國,面對商家如貨品般陳列的女性服務業從業者,塔爾還是 " 哇 " 一聲吐了出來。
女同,又有點厭女。
跻身于男權社會上流階層的中産優秀女性。
卻又有着無法擺脫的思維範式。
因而造成多重身份交叉割裂。
這是第二個塔爾。
03
塔爾是誰?
影片還有第三種隐藏視角:社交媒體下的塔爾。
這樣的鏡頭貫穿了影片:塔爾被拍下來上傳至網絡,屏幕前的人對塔爾的狀況指指點點。
塔爾休息時、上課時,她的房間,她的言行舉止。
有惡意剪輯,也有真假參半,有登上權威新聞的,也有當成花邊的。
正如社媒下被鼓動的觀衆。
屏幕前的我們似乎也無法判斷,塔爾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該如何認識他?
她弄權的行為,究竟能否與她的音樂才華混為一談?
Sir 覺得,這是影片的終極表達:一個藝術家,她的才華與人品、政見乃至道德,到底有沒有關系?
影片有兩個情節圍繞着這個問題。
第一個,塔爾在音樂學院上課,她和學生馬克斯提到了世界知名的作曲家巴赫。
學生說不喜歡巴赫,理由是無法接受巴赫的厭女觀," 他生了 20 個小孩。"
說實話我是個有黑人、原住民和其他有色人種血統的泛性别者
我無法接受巴赫的厭女世界觀
也無法認真看待他的作品
第二處, 塔爾和老師之間。
塔爾說自己對噪音很敏感,隻能回到以前住的地方以免影響創作。老師提起了叔本華,說他用一個人對噪音的敏感度來衡量智力。
此時塔爾提高音量:
他曾經把一個女人從樓梯上扔下來
這也是塔爾的困境——
在世俗的評價體系中,一個名人的功、過、對、錯,常常混為一談,反複搖擺。
塔爾的藝術造詣毋庸置疑。
無論是同行還是老師,都給與了高度的贊揚。朋友想借她的樂譜筆記學習,老師誇她的手稿是千古名篇,會流傳後世。
這些都是塔爾實打實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成就。
她對音樂有着狂熱的愛好,投入了極大的熱忱。為了研究民族音樂,她曾花 5 年時間,深入亞馬遜叢林采風,和當地人生活在一起獲得最真實的資料。
這一面是虔誠的塔爾,令人羨慕,膜拜,仰望。
同時,也是對權力癡迷的塔爾。
指揮時露出像打仗一樣的瘋癫戰鬥姿态;自己要擁有對樂隊的絕對掌控權,不容他人侵犯,所以設想出假想敵,結果把自己重重摔在地上。
像個瘋子。
鄙夷、笑料百出,滑稽。
多個切面合并在一起,我們才看清。
原來,這才是真實的塔爾。
獨斷、天才,任何對立甚至沖突的詞,會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出現。不光是被虛拟影像所創造的覺角色,也是現實中存在的每一個矛盾交織的擁有獨立人格的人。
所以,如何看待名人?如何評價社交媒體上你的所見所聞?
影片沒有給出回答。
反而将問題,通過社交媒體視角裡反複的 " 正反打 ",抛給觀衆:
她是壞人→她是被冤枉的→她是瘋人→她是真正愛藝術的→她是獨裁→她是無奈的……
那麼,你說呢?
猶豫了嗎?
在 Sir 看,這瞬間的猶豫,便是解題的第一步。
我們習慣看見一件事,一段視頻,在頭三秒立馬作出判斷下定義。無論那是不是事件全貌,也不管是不是斷章取義。
無孔不入的社交媒體重塑着每個人的認知,而真相與遙言,往往出發在槍響的同一時刻。
我們當然可以隻看自己想看的,隻聽自己想聽的。
但。
如果我們習慣了觀看抽幀後的 " 真相 "。
那麼總有一天,我們會被那個被塑造、抽幀後的自我。
見怪不怪。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藝謀不 e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