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這一屆的美本早申繼續呈現出緊縮的态勢,申請大學越來越 " 卷 ",突圍之路卻很難尋。不過,我們的一位小讀者 Polly 竟然靠着追星,收獲了芝大的 offer。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聽完她的故事又會發現這一切都很順其自然。就像很多大學招生官說的,大學看中的優秀不是包裝出來的,而是學生真實發展和顯露的。那麼,Polly 又是怎樣把追星這個 " 小 " 愛好,做出自己的 " 大 " 學問的?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主頁面 " 星标 " 我們,從此 " 不失聯 "。
文丨柯察金 編丨 Luna
前陣子美本早申放榜,美國高校在中國内地的錄取的繼續緊縮,可謂 " 凄凄慘慘戚戚 "。很多人感慨道:頂尖名校如今是越來越難沖了,以至于美本申請,也似乎正越來越變成一門 " 玄學 "。
不少業内人士指出,内地學生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是造成他們 " 紙面看上去不錯 ",卻就是難以敲開名校大門的重要原因——可問題在于,如今内卷何其盛行,試問還有什麼賽道不是擠滿了人,想要跳脫同質化的陷阱,又是何其難?
如此,我們不妨去了解一下,那些在早申中被名校抛橄榄枝的孩子,到底憑什麼行?他們做對了什麼?
正巧,外灘教育的一位小讀者Polly,在今年早申中斬獲芝加哥大學(世界Top10)的 offer。她非常詳細地介紹了自己的早申背景和心路曆程,甚至包括文書的創作細節。
Polly,目前就讀于馬薩諸塞州的北野山高中(Northfield Mount HermonSchool)
外灘君之所以覺得 Polly 的例子值得與大家分享,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她可能不是我們一般刻闆想象裡的 Top10 學生,并沒有完美的标化成績,也沒有亮眼的競賽、榮譽……
并不 " 達标 " 的紙面數據
芝加哥大學是 Polly 的夢校,但在收到芝大的錄取通知前,她其實很有些忐忑。
首先是标化成績方面,芝加哥給人的印象一直是 " 分控 " —— "GPA 最好能到 3.95,ACT 要到 35,AP 最好都是 5。"
Polly 覺得,如果僅從分數來看,她是完全達不到芝大的水平線的,尤其是她的 AP 隻有 5 門,其中兩個社科的還是 4 分,記得學校升學老師說過," 如果成績單裡有 4 的話,這項就不用提交了。" 而像 ACT 成績,她也是拼分才到的 34 分。
Polly 的申請背景(标化和榮譽部分)
其次看榮譽方面,Polly 的數據在如今這麼卷的環境中,似乎也完全不突出:
沒拿過任何競賽獎項,隻在州裡的音樂節參與過合唱;
圖片第二欄裡 "National Rural and Small Town Recognition Program",聽上去像某個鄉村計劃,其實是 College Board(大學理事會)頒發的一個獎項。
" 總的來說,對申請幫助不大。"
Polly 直言,如果靠這些她肯定拿不到 Offer。另外,她在中學也不是運動那挂,雖然在學校裡參加了壘球的校隊,但遺憾的是在比賽裡因為腳受傷,也沒拿到什麼成績。
" 我覺得能被芝大錄取的最大原因,還是那句有點老生常談的話——做自己。"
而後邊聊到 Polly 的活動和文書,外灘君愈發覺得,她确實很擅長 " 做自己 ",始終朝着内心的熱愛出發。可最後兜兜轉轉,又總是圍繞着專業領域或者說回到學習上。
不了解的人如果給 Polly 簡單貼個标簽,大概就是 " 追星女孩 ",但這隻是表面。殊不知追星追出水平,其實照樣能得到名校的肯定……
從追星女孩到社會學的研究者
Polly 在芝大的申請過程中,沒有避諱追星一族的标簽。
她很喜歡日本的一個偶像男團,追随他們從選秀到出道,像不少粉絲發燒友一樣,給自己的偶像 " 用愛發電 "。幾年前,甚至由她發起,在國内成立了一個粉絲站,聚集粉絲 17000 多人。
粉絲站的日常活動,是盡可能地為偶像聲援、擴大影響力,比如翻譯和傳播他們在日本的一些最新動态,發布到國内。
在周年紀念日的時候,Polly 會和站内的夥伴一同制作紀念版的演出合集,發布到平台上," 那感覺,像是春節回家大家一起做年夜飯 "。每到這時,粉絲群體之間就跟過年一樣。
就在前不久,Polly 的粉絲站還收到邀約,參加男團在國内的活動,給他們拍照。
代表粉絲站參加活動
自 15 歲創站開始,Polly 身兼數任,在站内需要聯絡成員們,在站外則還負責媒體運營和一些日常活動。
不過話說回來,粉絲一般是比較感性、跟着主觀感受走的,而社會科學則需要一定程度的嚴謹與客觀,這看似極端的兩面要怎麼去平衡?Polly 笑着答道,神奇的是,她在粉絲和站長這兩個身份間,本身就有一個切換:
當她僅僅是粉絲時,比如在音樂會的現場,情緒會 " 完全上頭 ";但作為粉絲團的管理者時,就會從粉絲的那個身份暫時跳脫出來。因為如果她過多地表達了自己比較主觀的情緒,是不利于團結整個粉絲群體的,甚至會導緻成員間的分歧和撕裂。
這種微妙的心态,也給後來她做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在樂隊現場觀看表演
Polly 對 " 人 " 有着很深的好奇,在芝大的專業方向中,她填報了人類學和東亞研究。最愛的著作之一,是愛德華 · 薩義德的《東方主義》(巧的是,這位大學者也曾在北野山高中就讀,是 Polly 的校友前輩)。
在大學申請中,Polly 提交的一項重要活動之一是 " 内地日娛粉圈行為習慣的研究 ",起源就是做這個粉絲站——她一邊做粉絲,一邊卻又研究粉絲,做站長的這麼長時間裡,社會科學的視角也沒閑着。
在 " 泛粉絲 " 研究中,她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向粉絲群體發放問卷,了解他們的追星行為、相關的消費行為、和其他粉絲的聯系以及對偶像和娛樂行業的看法等等。
" 那天淩晨一點的時候發了個微博,把這份‘一本正經’的問卷發布出去,然後早上七點睜眼時,就發現 800 多個轉發和很多回複,最後共回收 2000 多份問卷。" 龐大的粉絲群體,本身就是絕佳的研究樣本。
通過研究,Polly 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日本娛樂圈粉絲的特質,包括他們作為一個群體相比其他粉絲群在結構上更松散自由的特點,日娛産業如何支撐粉絲的追星模式,以及粉絲自身的經濟地位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為模式等。
不管是追星還是研究粉絲,Polly 都覺得 " 特别有意思 "。
Polly 的申請背景(活動和文書)部分
從搖滾廠牌實習生
到公益組織發起人
除了成立和管理粉絲站,Polly 另外的一些活動呈現出一種明晰、統一的感覺,基本都是圍繞着自己的興趣,沒有哪項活動會顯得 " 為了做而做 "。
她很喜歡音樂,在學校裡參與了合唱團,建立了搖滾和爵士樂隊。坦言沒什麼天賦,主要是玩;
在校外,因為鐘情于搖滾,趁着疫情回國内的那一段時間,進入到一家搖滾的廠牌(音樂公司)實習。在公司,用她的話來說是什麼都幹,運營微博,負責線下演出的組織和物料,也包括一些跑腿傳話。最大的一次演出,有過 1000 多個觀衆。
除了 " 嗨 " 在音樂會上,Polly 把實習和觀看演出的經曆,也看作是 " 小型的田野調查 "。
深入到搖滾圈裡,她接觸到平常看不到的很多事情,其中也包括一些陰暗面。
比如有一次,她在圈子裡了解到一些身邊實實在在發生的,女性遭受性别歧視乃至侵犯的問題。義憤之下,直接促成她和朋友發起一個公益組織,主旨就是保護搖滾圈女性群體的權益。
一開始是張貼海報,做簽署聯名的活動,後來更加深入,慢慢地開始翻譯一些國外的小衆電影進行放映,包括舉辦類似 90 年代初美國女權運動和硬核朋克碰撞下産生的 Riot Grrrl 運動、組織一些女性樂隊進行線下演出等等。
搖滾圈公益組織線下宣傳海報
同時,Polly 認為,為權利發聲要做到包容和尊重,在做活動的過程中,她下意識地會去尊重每一個真心願意交流的人。
可能也正因此,除了社會學,她格外喜歡人類學," 人類學習慣去觀看個體,而我更渴望去關注每個個體的人 "。
在申請的 PS 裡,她描述了搖滾圈的性别歧視現象,如何促使她成為一個女性主義者、又是如何發起行動。寫的正是這一段經曆。
加分項:文書與夏校
" 有時候我覺得,那份文書可能正是我能進芝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于申請文書,Polly 下了很大的功夫。提交截止前一周,她感染上新冠,因為對文書精益求精,在那段調理期還幾度推翻重寫。修修改改,才有了最終的版本。
而文書的主題乍一看很簡單——關于 baking(烘焙)。
自制草莓蛋糕
烘焙是 Polly 從小的一個愛好,在學校還參加了烘焙的社區服務活動。可小小 baking 呈現在文書中,是如何打動大學招生官的呢?
原來,烘焙隻是一個引子,文章真正深入探讨的内核,是 " 愛 " 在東方文化和價值體系裡的表達。
她寫到,自己 5 歲的時候就在寄宿式的學校讀書,成為 " 超級獨立 " 的孩子,但她和家人都沒有多少機會來表達對彼此的愛。
" 尤其是對于父親來說,‘愛’似乎是個難以啟齒、帶着文化羞怯的詞,一直被壓抑在沉默之中。"
然而,當她開始了 baking 的愛好,烘焙施展着特别的魔力,成為一種愛的橋梁。如此用 " 分享 " 的形式表達愛,成為中國家庭傾訴情感的方式與彼此交流的門戶——雖然不夠直接熱烈,但也是一種破冰的形式和獨特的表達。
簡單的日常愛好,最終引申到家庭關系,乃至大的文化語境,這便是 Polly 筆下的深刻之處。而閱讀她的原文,則更能體會到其中感情的充沛、言辭的優美和心思的細膩:
上下滑動查看 Polly 的芝大文書原文(出于隐私考慮隐去一小段)
另外,如果說還有什麼是 Polly 背景中比較明顯的加分項,值得一提的還有芝加哥大學的夏校。在她看來,芝大的夏校不論是學習氛圍還是授課質量都可圈可點。
整個夏校分成很多不同的班,Polly 選課的那個班 " 性價比 " 爆棚,一共隻有 6 個學生,卻配備了兩個教授。" 老師不僅水平高,還很幽默,課堂讨論壓力不大,收獲卻很多。"
課程的内容包括經典閱讀、哲學和社會學等方面。從《愛麗絲夢遊仙境》讀到亞裡士多德、康德……量大管飽,且充分體現芝大人文學科的強項。
除了學習,夏校也組織了類似徒步城市的活動,帶着學生共通探索芝加哥的城市建築與曆史。也是這個過程中,讓 Polly 提前了解到了夢校的點點滴滴,加深了她申請的決心。
雖然她不能确定夏校這段經曆,在錄取中到底起多大比例的作用,不過據她所當時同班的,除了 2 個小一屆的同學,她和另一位同學都同時被芝大錄取,這概率還算可以了。
結語
縱觀 Polly 背景的各方面,可能正如她所說,标化和獎項方面不比别人具備優勢,但頂校說到底不是要招 " 考霸 " 或競賽達人。
大家常揣度美本錄取的 " 潛規則 ",可名校看中的東西,也許一直沒變過?
内卷之下,學生脫穎而出比過往變得更困難,然而,如果思路僅局限在 " 别人參加了一個競賽,我就去參加兩個 ",出發點就已經走歪了——在 Polly 身上,這一點體現得非常明顯,她的個性并不靠外界的東西增添光環,而僅僅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是的,在激烈的競争下,學生仍可專注于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做大家認為的 " 名校喜歡的事 "。做喜歡的事情,不是一件奢侈品。
做的事情也不必多麼 " 高大上 ",深入才是硬道理——隻要是持續的投入,不管是追星還是烘焙,最終都能産生與衆不同的視角。就像 Polly 說,她有時候做面包會持續到夜裡兩三點。在那樣的心流狀态下,腦海裡經常會閃現很多靈感和思考。
其次,Polly 的背景還很好地體現出 " 自洽 " 的特點。
不少高校招生官私下透露,他們在招錄某些中國學生常有 " 受騙 " 的風險。申請書上跟實際完全像兩個人,這便是學生過度堆砌與包裝的必然。可 Polly 所呈現的 " 愛音樂、追星→社會學的觀察和實踐 ",簡潔而具有說服力,表裡如一、知行合一。
總而言之,盡管名校這碗湯越來越僧多粥少,但我們大可不必把申請想得那麼玄。開個玩笑,可能以後我們會看到有資源的家庭送孩子上火星做項目,不過外灘君還是想說,可以但沒必要。真正有個性的申請者,不應過度依賴外在的标簽來托起自己。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