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車圈最大的新聞之一,就是蔚來 NIO Day 上發布的旗艦 ET9。
中國品牌在造車路上,不以堆豪華配置、靠彩電、冰箱和大沙發 " 核心技術 " 來吸引眼球,而是靠新技術來赢取話語權。這是一個好方向。
像比亞迪仰望 U8 雲辇主動控制底盤技術,聞界 M7、阿維塔 12 的智駕技術,确實在某一領域是 " 遙遙領先 "。
而蔚來 ET9 留給大家最多的讨論,是它那套 ClearMotion 主動式懸架。由于蔚來是 ClearMotion 的投資方之一,所以也算是半個自家技術?
視頻中搭載 ClearMotion 主動式懸架蔚來 ET9 測試車确實很牛,它模仿了上世紀 90 年代雷克薩斯 LS400 著名的 " 香槟塔 " 廣告。
所不同的,雷克薩斯是在 " 馬力機 " 上靜止的運動狀态,而 ET9 是一邊奔跑着一邊過減速帶。明顯級别不一樣。
我們先來看看 ET9 這個 ClearMotion 是啥來頭?
ClearMotion 是一家科技公司,創始團隊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英國伯明翰和中國上海、常熟設有公司。
首款産品 ClearMotion1,主動懸架産品和道路感知軟件可以消除車輛在颠簸路面上的晃動。官方宣稱 " 無論道路條件如何,都能自我調整以确保平穩的駕乘體驗 "。
ClearMotion 宣布收到蔚來 300 萬件高帶寬主動懸架技術專利産品 ClearMotion1 定單,用于裝備于蔚來下一代智能電動汽車平台。
ClearMotion1 主動懸架與傳統的空氣懸架和液壓控制 CDC 完全不同。它在車輛避震器(四輪)上安裝主動閥和電動液壓裝置,每個主動閥由三個部件組成,分别是内齒輪泵、無刷直流電動機以及數字控制器。
當數字控制器檢測到一個潛在幹擾時,主動閥的電動機馬達将立即抵消阻尼器上的壓力,時間相差可在毫秒間。
檢測到幹擾然後抵消它?聽起來是不是與流行的耳機主動降噪技術點相似。
就像佳能、SONY 的鏡頭、機身防抖道理一樣,ClearMotion1 主動懸挂依靠高性能的無刷電機每秒可進行 1000 次扭矩調整,實現對車身姿态調節。
相比傳統純液壓和空氣懸挂,ClearMotion1 結構還更緊湊。
許多朋友看過蔚來 ET9 演示,想到的是雷克薩斯 " 香槟塔 " 廣告,但對于老車迷來說可能會聯想起另一個畫面。
沒錯,這種看起來 " 不可思議 " 的懸挂技術,現實中是存在的。而且在差不多 20 年前就已經實現。
2004 年,玩音響的那家 Bose 公司做了一件 " 敗家 " 的事情,花費了上億美元研發一套汽車懸挂系統。而且時間從 1980 年到 2004 年,花了整整 24 年的研發才發布。但最終卻無法商用。
Bose 懸挂系統就搭載在一輛 1994 款的雷克薩斯 LS400 上做測試,無論什麽減速帶都能如履平地,甚至還能控制車身起跳飛越障礙物。
這事情後來就沒下文了,因爲實在太昂貴,耐用性也差。
然後到 2017 年,有一家美國初創公司 ClearMotion,宣布其已收購 Bose 公司的 Bose Ride 業務、Project Sound 主動懸架和配套的道路檢測軟件。
所以現在你明白,爲什麽 ClearMotion1 原理有點像降噪耳機了吧!因爲這套技術的靈感,據說就是 Bose 工程師從自家防噪耳機技術發展而來。
不過,雖然 ClearMotion1 收購了 Bose 的相關業務,但 ClearMotion1 更看重的還是 BoseProject Sound 計劃中的懸架的控制軟件以及路面監測系統。
至于懸架控制方式,ClearMotion1 還是采用自研的液壓主動式方案,而 Bose 則是更超前的電機直驅式。
Bose 主動懸架的核心在于線性電磁感應式電機上,傳統懸架系統中的螺旋彈簧和減振器被一個電機替代,以此作爲懸架垂向運動的直接控制部件。
此外也不存在抗側傾杆,可謂是真正的獨立懸架,這也是汽車主動懸架發展上非常大膽的創舉。
作爲音響玩家的黑科技,Bose 電磁感應式電機的原理和我們常見的揚聲器也是類似的,揚聲器聲圈中有電流進而産生出磁場,然後磁鐵通過磁性原理産生出力矩,從而推動振動膜發出聲音。
線性電磁電機内部也有勵磁繞組和磁鐵塊,電流進過線圈産生磁場即可控制磁鐵塊上下移動,進而控制懸架垂向運動,實現濾振功能,并且壓縮懸架行程後,線性電磁電機此時變爲發電機還能回收能量。
使用電磁感應式電機是帶來對懸架調節的靈活、精準控制。
但 Bose 這套主動懸架的方案還在于大量取消了傳統懸架系統的中間件,液壓減震器、油壓泵等等,底盤全面電動化。
即便在當下電動化大發展中,這套電機直驅式主動懸架系統的技術理念依然稱得上激進。
尤其是彼時還處于燃油車時代,液壓、氣壓還是汽車懸架的主流方案,Bose 可以說是提前了數十年讓我們看到汽車懸架系統巨大的進步空間。
如今類似的方案我們大概在這一代全新奧迪 A8 上能看到,全新奧迪 A8 底盤前橋部分的橫向穩定杆即被電機、減速器、搖臂、連杆機構、下橫臂等一套複雜系統取代。
這套系統是通過電機來控制下橫臂進而控制車輪彈跳,但這與 Bose 完全電機直驅式的主動懸架概念其實還有很大區别。
另外,Bose 主動懸架雖然是一項打破了懸架系統傳統概念的跨界黑科技,但同樣也有很多弊端。
比如首先就是重量,這套懸架系統會給整車增加超過 90 公斤的重量,這在過去和當下對于車企來說都是很難接受的。
其次,對電能的需求也非常高,以及,這套懸架系統太貴了,數十年前就需要 5 千到 1 萬美元的成本。
所以相對而言,還是 ClearMotion1 的電控液壓主動式懸架更具備實際意義。
據稱,ClearMotion 的主動懸架系統,相對于傳統汽車懸架結構無需做大的改動,隻需要做小的調整即可并且成本和重量、耗電量都更低。
而目前應用在蔚來 ET9 上的那套 ClearMotion 主動式懸架,即蔚來 ET9 天行底盤系統,我們通過官方資料也能看到,它也是由液壓減振器與主動式懸架電驅單元高度集成。
性能上,可以在 1 毫秒内完成信息處理、計算和響應,高性能無刷電機每秒可進行 1000 次扭矩調整,通過對減振器施加主動力,實現對車身姿态調節,車身調節速度是空氣彈簧的 60 倍,且在特定場景下,全主動懸架一樣可實現動能回收,瞬時峰值能量回收功率達 5kW。
此外這套主動懸架調節行程達到了 +40mm 至 -50mm,同樣四輪獨立控制,且能實現 2 秒上升 40mm,2 秒内下降 50mm 的調節速度。
隻是話說回來,對于一套懸架系統的實際表現而言,也不能隻看參數。
一輛汽車的動态行駛品質是一個涉及到全方位的高難度技術活,尤其是底盤和 NVH 一樣是造車玄學,不能隻看硬件,這隻是基礎,它更需要豐富的經驗累積,有了 ClearMotion 主動懸挂也不一定是天下無敵。
畢竟造車不是二進制,不是 0 就是 1。
把一大堆硬件裝上,打足補藥,也不能保證它表現就一定好。
有句話說得很好:" 藥好不好,不能看廣告,而要看療效。"
例如以一級方程式賽車爲例,各大車隊之間的車身重量、動力輸出都相差無幾。可以說差别在于底盤調校、空氣動力學和工程師經驗。
但看似硬件完全相同的冠軍紅牛車隊,與周冠宇所在的阿爾法 . 羅密歐車隊,賽車速度卻是大相徑庭。
蔚來 ET9 的演示是在特定環境,就像 Bose 當年一樣。但車輛行駛環境卻是非常複雜的,例如能搞得定減速帶,可能不一定能搞定破爛的水泥路面。
例如談到懸挂,坊間鍵盤俠一定會搬出十幾年前裝備主動液壓懸挂的雪鐵龍 C6 說事。
但當年我們作爲第一批試駕體驗者,這套系統并沒有傳說那麽神——沒錯減震确實不錯,但有時候在平整路面行駛時,車身也會不定時左右晃動,反而增加不舒适性。
再例如我們剛剛試駕過配置第二代采埃孚内置電磁閥的 CDC 減振器車型,技術上與 ClearMotion 有一點聯系。
這套自帶電磁閥的 CDC 減振器,電流調節範圍比一般車型更高,而且可調範圍更大也更迅速,理論上舒适和運動之間都能兼顧。跑賽道确實很爽,但發現它在複雜普通道路行駛時舒适性仍有不足。
所以你很難以一套懸挂搞定舒适和運動,兼顧賽道和普通道路。懸挂的表現好不好,往往不是靠硬件,而是靠硬件背後的調校技術。例如智已 L7 找了威廉姆斯調校,效果确實不錯。
其實如果談豪華舒适,頂級豪華品牌往往在這方面更有話語權,我們簡單參考一下勞斯萊斯純電轎車閃靈的懸挂技術。
勞斯萊斯閃靈 2975kg 的重量,也是最重的勞斯萊斯,因爲單電池包就有 700kg,但爲了更注重駕駛品質,爲此勞斯萊斯發明了一項懸架技術——智能懸挂。
這種新懸挂自然也是由硬件和軟件組成,具有高速處理能力,其核心技術爲 " 旗手 " 輔助系統,系統讀取前方路面情況及衛星導航,提醒車輛前方行駛路況。
智能懸挂的核心在于 " 解耦 ",當直線行駛時,該系統可自動解耦 " 閃靈 " 的防傾杆,讓每個車輪獨立運轉,防止車輛一側撞擊起伏時發生的懸挂搖擺傳遞到另一邊。
同樣的,一旦确定前方即将出現彎道,這套懸挂系統也會重新連接組件并加固阻尼器,讓防傾杆重新工作,以輕松進出彎道。
對駕駛體驗來說,這套懸挂系統除了能夠精細地對車輛進行控制外,也确保了車輛駕駛的靜谧性與可預測性,或許這也能讓閃靈找回燃油時代勞斯萊斯标志性的 " 魔毯般駕乘體驗 "。
在當下,頂級豪華品牌對于底盤懸架系統依然也在有着不懈的技術追求,當然說到這裏我們也不是要拿用對待頂級豪華品牌的苛刻視角,去對待主流市場的汽車産品。
對于主流的汽車市場來說,尤其是對于蔚來這種電動時代的新勢力而言,一個先進的創新技術應用其實是更值得鼓勵和看好的,隻是也更希望這種技術不僅僅隻是熱度和噱頭,而同樣也能在實際體驗中赢得陣陣歡呼,我們也期待這個機會。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