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創投市場,來到了" 無公司可投 "的新階段。
創業者想要錢,但新輪次大額融資越來越難;投資人難以尋求合适的标的,看得中的投不上、投得起的看不上。
這樣的現象既在意料之外,又實屬情理之中。
萬箭齊發小半年,普通人對 AI 與大模型的使用頻率下滑,當激情趨于平緩,就連領頭羊 ChatGPT 的訪問量增速都開始放緩。
但這個賽道的卷和擁擠遠未停歇:
作爲最早一批 AI 初創公司,深耕輕量模型的一支團隊,已經直奔獨角獸而去;不斷湧現 AIGC 創企的清華系,又一家專注對話系統的 AI 公司新近入場,還有本科畢業生創業的 AI 助手,開啓 beta 測試不久。
一邊,熱門玩家的融資進展并算不得順風順水;另一邊新公司、新産品不斷擠向賽道。
就是現在,現實終于開始敲響警鍾:
狂熱正在褪去,AI 初創公司正在創投市場上經曆更大的考驗,或許,洗牌已悄然而至。
賽道資源有限,時間窗口短暫
OpenAI 一往無前,在它的帶動和刺激下,國内,大模型創企争先恐後迸發。
但愈往後走,需要直面的考驗和困難也越來越明顯:
首先——
賽道有限
今天,幾乎每一家大模型創業公司都能敏銳地感覺到,這條賽道雖然火熱,但賽道資源有限,時間窗口短暫。
ChatGPT 的每一次更新,都在擠占創業公司的生存空間,連 18 個月從白手起家到估值 15 億美元的 AIGC 明星獨角獸 Jasper,也開始進行了裁員行動。
再看開源領域,以 LLaMA-2 爲代表,整體實力也在迅速增強。
縱向對比,相繼奔赴大模型創業的公司太多了。據不完全統計,包含通用與垂直、開源與閉源不同類型在内,國産大模型數量已超百家。
能直觀感受到,短短半年時間内,就在這百家之間,明星、小巨頭幾乎以泉湧的速度出現。
最爲耀眼的明星之一,MiniMax,一路凱歌向獨角獸行列邁進。據市場消息,國内最早下場的一支團隊,走輕量化路線,也已直奔 10 億美金估值而去。
這令人興奮,也令人咋舌:
哪怕是在熱錢最多的互聯網時期,6 個月時間估值狂飙,也幾乎是天方夜譚般的存在。
更别提光年之外這樣的特例——被美團收購之前,在沒有 demo 流出的情況下,用時 4 個月,估值超 10 億美元。
明星耀眼,意味着它們将占據大模型賽道上的絕大部分位置,剩餘 99% 玩家的資源搶奪戰,注定激烈。
創投支撐,開始紮堆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半年過去,真正坐上牌桌的投資方," 紮堆 " 現象格外明顯。
根據已經曝光的市場估值,量子位對2023 年 1 月以來,大模型創投圈有所動作的公司和投資方做了整理歸納。
△量子位根據公開資料整理,僅限 2023 年
表格之外,零一萬物、百川智能等明星公司的最新估值還蟄伏水下,不爲外人所知。
但表格内的信息足以讓人發現,大模型創業時代,VC 的賭徒遊戲很有規律可循:
要麽,認準頭部。
典型例子是過去半年中,出手最爲頻繁幾家,如以騰訊投資爲代表的大廠戰投 / 風投,或自身在賽道上一路飛馳的智譜 AI。
對它們而言,雞蛋既不會放在同一個籃子裏,也不會放在太多籃子裏,更不太會放在頭部梯隊以外的籃子裏。
要麽,堅定地選擇某一家被投企業。
如同湯姆貓對西湖心辰的一路加碼,或是知乎對面壁智能的持續看好,自己合夥人、CTO 出任對方董事兼 CEO 那種。
△知乎合夥人、CTO 李大海出任面壁智能 CEO 想要高估值,需面對瓶頸期
再者說,縱使創投市場無人不談大模型,但能夠投出的錢是有限的,并且在美元基金撤退漸遠的境況下,這些錢不熱,更不算多。
量子位獲悉,一家數月前宣布入局大模型的初創團隊,在與資方的洽談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目前對外報價已經壓至 1 億美金之下,遠低于最初預期。
讨論火熱,但融資不易,不止體現于此。
大模型創業還隻處于上升期,高估值等同于被投公司未來需要承擔更高的成長預期和盈利壓力。
市場消息是,融資輪次越往後、估值越高、需要的真金白銀越多,對真實能力和技術商用的檢驗也就越嚴苛。
直到今天,10 億美元的估值額度,已經成爲了普通大模型初創公司難以望其項背的天花闆;在達到這個數額之前,10 億人民币,同樣不容輕松邁過。
漸漸迎來第一波冷靜期
然而,這批創企面臨的資金挑戰,從一開始就格外艱巨。
模型訓練成本高、數據獲取難、頂級技術人員奇貨可居,一言以蔽之,想做大模型,必得花錢如流水。
現在還要面臨轉化爲實際業務難等問題,方方面面禁锢着諸多大模型公司的技術商業化和進一步快速增長。
求并購成并行選項
于是,當新輪次大額融資越來越難時,并購抱團開始成爲并行選項。
量子位最新獲悉,一家清華系 AI 大模型公司,被曝正以 10 億人民币估值尋找新一輪融資。
該公司同時在以 1 億美金的價格,在市場求并購。這一價格,與其完成上輪融資時的估值平價。
來自資本市場的消息還傳出,同出清華一脈的智譜 AI,正在就并購事宜接觸該團隊。
這并不是獨一份的生存思路,曆史總有可以鏡鑒的相似性:
今年 4 月,光年之外完成對 AI 深度學習框架公司一流科技的收購,持有其約 46.52% 股權。
彼時,已經完成 4 輪融資的一流科技屢屢融資不順,差點倒在 AI 2.0 浪潮興起之前;而王慧文自立山頭,急需引入行業資源增強競争力量,爲 " 打造中國 OpenAI" 儲備力量。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王慧文因病隐退,一流科技随光年之外歸入美團麾下。
投資方堅持 " 保守 " 路線
王慧文激流退場的意外,在某種程度上堅定了大多數投資機構共同的态度,那就是保守。
不少一線投資人吐露道,市場上的項目看了很多、聊了很多,但最終錨定的标的寥寥無幾。
如上文所言,資本集中押注,狩獵目标集中在 3-5 個選手身上,通往成功的機會被極限壓縮。
馬太效應的加劇,讓有望突圍的創業公司數量更進一步縮小,但縱觀市場上叫得上名字的公司,要價都扶搖直上。
就算對 "AI 2.0 時代有比互聯網大 10 倍的機會 " 深信不疑,但是否值如此高昂的價格,卻是一個問号。
畢竟拉起隊伍後,大模型商業模式不明确,盈利點不清晰,許多創業項目還停留在概念驗證階段。
到訓出大模型、拿出真産品,甚至趕上 GPT-3.5,賽道上的國内選手們要走的路還挺長。
部分投資人幹脆放棄看大模型項目,轉向 infra 層面看芯片、看硬件的老路。
等年底他們發布模型,試過深淺再說。
仍持觀望态度
投資人們舉着棋子不敢輕易嘗試,還沒買到入場券的,有的在觀望,會不會在開源領域出現比 LlaMA-2 更厲害的模型,讓大家都沒得玩?
還有的在等應用層的機會。
隻不過就會回到月前的朱嘯虎和傅盛在朋友圈之争,對于 know how 略顯單薄的應用層而言," 有沒有創造價值,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不要太高期望值就好。"
以及,實際情況中,自身根本建立在别人提供的 API 上,對創業公司是否不太友好?
在這樣的高呼聲中,人們心中的疑慮加劇:
真的能在短時間内做成嗎?做出後,效果離 GPT-4 還差多遠?有一定的實力,能找到合适的商業化落地場景嗎?投入與價值是否真的成正比?
本來沒出手的投資方,似乎更不着急了。
8 個月前,ChatGPT 一石激起千層浪;6 個月前,國内的大模型賽道開始備受矚目,熱度逐漸如日中天。
到現在,想走大模型路線通向 AGI 的人依舊絡繹不絕。
頭号玩家們每周仍然要見數不清的投資者,梯隊前列公司的估價持續走高,新興的後起之秀還在源源不斷奔向賽場。
同時面對的還有更爲冷靜和嚴苛的評價目光,來自投資人,來自業界,還來自自身——且多少帶着與日俱增的質疑。
大火熱炒半年,大模型身下燃燒的大火開始轉向小火模式,在年初 " 宣布入局 " 和年底 " 模型 / 産品問世 " 之間的這段空隙,種種迹象表明,大模型創投界漸漸迎來了第一波冷靜期。
— 聯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