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蔡钰
編輯|李勤
購車決策中,底盤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因素,空間 / 顔值 / 音響 / 配置都更吸引消費者目光。但另一方面,底盤又是經濟适用車能否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重要标準,90 年代在中國上市的大衆老捷達,就因爲行駛穩健又不失操控、路況适應性強等特點登頂口碑榜,這些駕駛優點都與底盤素質休戚相關。
德系車一直是底盤素質的代言人,大衆汽車以穩健聞名,奔馳則以規整著稱。觀察其各級車便會發現,底盤平整度與隔熱設計堪稱教科書操作,但奔馳從不 " 堆配置 ":A、B 級前懸采用麥弗遜結構,C 級采用多連杆式,到 E 級使用了雙叉臂式,是産品定級内的标準用料。幾乎「毫無性價比」的情況下,體驗卻毫不減配,調校手法是其信心來源。
而底盤質感差,一直是國産汽車的短闆,極少國産車經曆車主多年使用後能獲得「好開」的評價,更多的情況是被淘汰置換成合資或進口車。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這樣的情況有好轉,但并沒有被改變。
特斯拉車輛口碑分
電車榜上的常青樹特斯拉 Model 3、Model Y 雖然被稱爲 " 毛坯房 ",但仍然霸榜數年,卷配置、卷性能的國産汽車未能動其份額。在「簡陋」之外,其收獲最多的評價還是底盤調校好、動力好、操控好、響應靈敏。車輛的使用離不開駕駛,底盤水平直接影響車輛口碑,而車輛口碑與銷量又是緊密聯系的,配置堆滿的阿維塔 11 便是典型案例。
阿維塔 11 的用料溢出屏幕的豪華,與奔馳 E 級相似的雙球叉臂前懸與四連杆式後懸,前後副車架都是全鋁全框結構,然而最終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主打科技舒适豪華,但整車濾震效果差強人意,駕駛座路感過強、後排乘坐體驗有 " 颠簸感 ",且還有高速發飄、過彎有側傾等問題。友商同級車輛月銷過五千甚至一萬,而阿維塔 11 的月銷數據一直在 1000-2000 輛徘徊。
90 分以上的底盤,隻要踩過踏闆都會加以贊美,但大多數購車消費者對底盤的感知,并沒有那麽細膩,隻要不是太差,60-90 分的底盤在消費端并沒有差距。但如何快速感知底盤素質呢?
汽車行駛示意圖
支撐要穩、濾震得好
穩定性是衡量車輛質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底盤緊湊的車子抓地力會非常強,過高速匝道大彎、快速掉頭時能給駕駛者非常強的信心。極氪旗下 001 車型便是個典型優等生。
車寬 1999mm、胎寬 255mm,比同級轎車更寬的接地面積帶來了更強的側向支撐力,在城市道路的連續彎道、大彎道行駛時,可以明顯感覺到右側輪胎帶來的摩擦力,四輪緊緊吸附在地面上,幾乎沒有右側翹起即将側翻的體感。在賽道行駛中,轉向角度與車速更大、向心力拉滿,駕駛者的感受将更爲明顯。
而 SUV 車型由于車身姿态高、離地間隙高、車身重量大,天生面臨更大的挑戰。底盤調教不佳的 SUV,在出高速下坡的大彎中,稍加速度便會感覺右側車胎快要離地,翻車的警惕感油然而生。
但實際上,支撐性隻要不是太弱,都能被消費者接受。城市用車場景,消費者更在乎濾震,即過減速帶的舒适性及噪音水平。
極氪 007 實拍圖
與 001 師出同源的 007,支撐性做出了極氪水準。 在搭載 CDC 電磁懸挂的四驅版本中,過減速帶或更小路面不平帶來的颠簸,都被過濾得很幹淨,車内舒适感不錯。搭載華爲途靈底盤的智界 S7,在頻繁過減速帶時,車内感受到的不是 " 咯噔 ",而是 " 咕噜 ",在運動型轎車中也算亮眼,然而高速抛跳等情況的存在,也留給其一些提升空間。
濾震效果最主要來自懸架,空氣懸架最好,電磁懸挂其次,機械懸挂則更弱。但材料僅僅是材料,許多國内廠商都是顧了濾震、忘了手感,盲目過濾路面信息,使得駕駛員無法感受路面狀态、起伏與異物,這就解釋了爲何某些配備空懸的車輛并不好開。
而僅用電磁調節系統的奔馳 E 級轎車,在乘坐舒适度上甚至高于這些車型,歸根結底還得看廠家手法。空氣懸架固然可以吸收更多震動、具有更高的兼容性,但電磁減震系統的調節靈敏度更高。合适的阻尼系數,外加高度匹配的彈簧彈性系數,确實能做出媲美空懸的濾震效果。
而這些系數的選擇、匹配、以及保留給駕駛員的反饋,就是奔馳 E 級乘坐舒适、但又有操控感的原因。
汽車過減速帶示意圖
轉向要準、刹車得狠
轉向是駕駛樂趣的重要來源之一,駕駛者渴望類似卡丁車般「指哪打哪」的轉向感受。特斯拉 Model 3、Model Y 的轉向表現幾乎 0 差評,靈敏的轉向有利于駕駛者掌握路面與車輛情況。另一方面,轉向存在虛位的車子開起來則不夠 " 盡興 "。一般來說,底盤越軟的車子轉向響應越慢、越容易虛位,底盤硬的車子轉向則更加靈敏。
條例規定 15 度以内的轉向虛位都是合理的,但實際使用時駕駛者需要「恰當」的虛位。 Model 3 改款收到的好評中,一部分便來源于轉向,添加了适度虛位的轉向,會減少乘坐者的眩暈。而部分國産電車,尤其是 SUV 車型,常收獲「開車像開船」的評價,顧了濾震效果,丢了轉向手感。
轉向外,刹車與加速是消費者試駕電車時非常關注的方向。電動車發展之處,迅猛的動力響應是有别于燃油車的一大魅力,然而,零百加速的「數值」在今天迅速貶值,跨入 3 秒俱樂部似乎不算難事。但加速時間不等于加速體驗,同在 3 秒級,特斯拉 Model 3 Performance 依然是電車推背感的标杆作品。
0-100km/h 用時 3.98s 的阿維塔 11、3.8s 的極氪 007、3.3s 的智界 S7,PowerOn 在不同車型的零百加速體驗中觀察到,其瞬時功率 / 扭矩與加速曲線各不相同。Model 3 Performance 加速踏闆響應靈敏,且爆發力十足,推背感很大程度來源于第一秒的加速成績,一秒提速至 30km/h 還是 40km/h,才是駕駛員的真實加速體感。同級的國産車輛後程加速快,整體更加線性。
制動與加速原理相似,制動距離隻是特定測試環境下的參考指标,影響駕駛員制動信心的因素相當綜合,輪胎的摩擦力、底盤緊湊程度等都被納入其中。加速體驗千人千面,但駕駛者對刹車制動的要求高度相似:
基礎是刹得住,深踩制動踏闆時瞬時爆發的制動力足夠;其次輕踩舒适,踏闆面積适中、踏闆杠杆比帶來的制動腳感符合人因工程、刹車點頭嚴重輕或者無,這直接影響日常駕駛舒适度。刹不停的車沒法開,刹車不舒服的沒人願意開,制動是爲數不多的,車企必須具備的調校能力。
汽車過彎示意圖
無論技術如何更叠,駕駛者對底盤的期待都高度相似:希望濾震讓 " 屁股 " 舒适的同時,保留路面到方向盤的 " 手感 ";希望轉向支撐性強無零側傾,高速擺動小但城區無虛位;希望動力強勁但平順、制動舒适且有力。如此看來,消費者對底盤的要求其實是 " 不自知的高 ",隻是在燃油車時代,合資車進口車的底盤平均分太高,分差太小。
冰箱彩電沙發太容易被複制,車企已經開始強調對底盤的投入,華爲自研途靈底盤已經量産,連主打用戶的蔚來都發布了智能底盤系統。靠堆料堆高性價比隻是一時,價格戰持續不斷,奔馳某些車型已開始削減配置,但調校手法的優秀讓其能保證用車體驗。而國産品牌将如何應對?踏實做底盤、認真做技術會重新成爲主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