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名企業家埃隆 · 馬斯克 8 日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到明年年底或者 2026 年,新的人工智能(AI)模型可能将超越人類的智力," 比最聰明的人還聰明 "。
馬斯克的這一預測靠譜嗎?人工智能高速發展,人類能不能坐收 " 紅利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在發展過程當中也會造成很多問題,如何應對其中的風險?
馬斯克的預測靠譜嗎?
馬斯克 8 日與挪威銀行投資管理基金首席執行官尼古拉 · 坦根的訪談當天在社交媒體平台 X 上發布。馬斯克在訪談中說:" 我猜想,到明年年底,我們将擁有比任何一個人類都更聰明的人工智能。"
這一前景受到相關瓶頸的限制。英國《金融時報》介紹,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因微芯片供應進入瓶頸期而受到影響,尤其是美國英偉達公司生産的微芯片,其對訓練和運行人工智能模型至關重要。馬斯克表示,這些限制雖然正在緩解,但新模型正考驗着許多數據機構的設備和電網性能。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朱榮生告訴記者,人腦消耗功率遠低于人工智能運行時所損耗功率,人工智能要達到人類智能水平尚存差距。但從長遠看,與人腦相比存在諸多欠缺的人工智能在算法、數據不斷 " 加持 " 下或最終超越人類智能,而達到這一目标所需的硬件和軟件分别爲芯片和算法。
馬斯克去年成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 xAI,該公司同年 11 月推出首款人工智能模型 Grok。馬斯克說,二代模型 Grok 2 的訓練将于今年 5 月完成,需要大約 2 萬個英偉達圖形處理器(GPU)計算芯片 H100,訓練進程一度因芯片短缺受阻。繼 Grok 2,xAI 将推出性能更加強大的三代模型,預計需要超過 10 萬個芯片。他說,去年人工智能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是缺少高性能芯片,今年,供應限制正轉變爲電壓互感器;再過一兩年,限制将是電力供應。
要收 " 紅利 " 需要國際合作
過去 18 個月來,包括視頻生成工具和聊天機器人在内的人工智能突破已經大大加速了人工智能發展。
《金融時報》報道說,馬斯克去年就預測,人類将在 2029 年 " 完全 " 實現通用人工智能。他一直對所謂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持樂觀态度,認爲這種人工智能工具非常強大,以緻能在任何領域擊敗最有能力的人類個體。谷歌旗下人工智能公司 " 深層思維 " 的聯合創始人德米斯 · 哈薩比斯今年早些時候預測,通用人工智能或在 2030 年實現。
朱榮生表示,人工智能的發展首先需要政策、資源與技術支持,許多領域的人工智能 " 培育 " 都缺乏相關支持;其次需要國家之間開展合作,但目前許多國際合作受制于地緣政治等多種因素,人工智能的發展受到遏制;第三,人工智能發展受制于文化特性,比如 ChatGPT 所給出的答案就更符合英文語境,這樣一來以單一國家力量發展人工智能可能增加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不平衡,也就是數據鴻溝。而上述問題的解決則需要将資金與市場精準銜接,并廣泛開展國際合作。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前執行主任埃裏克 · 索爾海姆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世界需要針對人工智能開展全球合作,這需要中國、美國和歐洲國家等大國密切合作,制定合理法規,從而把握新技術帶來的機遇,并從中獲益。
如何應對風險?
人工智能降低了生産成本、提高了生産效率,爲多個行業的新業态打開了大門。雖然提高了效率,但運用人工智能,造成的問題和風險卻不少。
英國《自然》周刊在 2023 年對科學工作者開展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30% 的受訪者承認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幫助寫稿。美國《大衆科學》月刊網站指出,由于不少研究人員依賴人工智能工具,許多專業期刊中充斥着人工智能工具生成的 " 胡言亂語 ",許多文章使用人工智能的痕迹明顯。
早在 2014 年,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和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的期刊一共删除了 120 多篇文章,因爲這些文章包含人工智能生成的 " 胡言亂語 "。《大衆科學》評論說,從那以後的 10 年裏,随着如 OpenAI 的 ChatGPT 等更複雜、更容易使用的工具得到廣泛應用,各種期刊中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幾乎肯定會增加。
朱榮生認爲,人工智能引發的社會問題蔓延速度較快、範圍較廣,這一技術不斷加劇涉及版權法、著作權、隐私權等法律問題的複雜程度,因此适用于新技術的道德邊界和法律規範呼之欲出。
" 人工智能時代是一個風險與機遇并存的時代,這一技術給人類社會和命運帶來的不确定性或許遠大于确定性," 朱榮生說," 面對這一不可阻擋的浪潮,我們需要在人工智能熱潮中保持冷靜和審慎的心态與思考。"
作者:
編輯:施薇 責任編輯:錢亦琛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