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揍那麽狠,隻輕輕打幾下……
這孩子氣死我了,總得打幾下意思一下……
有育兒号說了,适度體罰能夠促進孩子成長……
過去," 棍棒下面出孝子 " 是育兒主流,過了一陣子大家又開始紛紛踐行 " 打孩子就是罪 ",到了現在則又刮起一陣 " 理性揍娃有助教育 " 的風……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對于 " 能不能揍 "" 怎麽揍 "" 多久揍一次 "" 揍了有什麽影響 " 等問題,不僅家長苦惱、教育專家頭疼、研究學者也有很多争議和分歧。
但這裏,筆者想明确指出,理性揍娃是個僞命題,提高自控和及時補救才是硬道理,作爲家長應盡可能地避免揍娃。今天 4 月 30 日據說是 " 國際不打小孩日 ",下面就來聊聊爲什麽不該揍孩子,以及萬一不小心揍了娃,應該如何補救。
揍娃的後果
竟然這麽嚴重?
有的家長和教育專家或許會秉持這樣的觀點:體罰是出于對孩子的責任和愛護,是希望孩子少走一些彎路和避免誤入歧途,因此,隻要體罰不是出于憤怒和情緒的發洩,而是基于教育和引導,且冷靜、理性地揍,問題就不大。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一方面,這麽做會事與願違,美國的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發表在《柳葉刀》雜志上的研究表明,體罰在預防兒童行爲問題方面并無效果,也不會産生任何積極結果。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深思,有多少家長在情緒穩定、理智尚存的情況下會選擇 " 揍娃 " 這個下下策呢?是打孩子好玩?還是孩子哭聲好聽?哪一次不是情緒上頭、憤怒爆表才失控開揍的呢?
體罰确實不等同于家暴,體罰的出發點是引導、教育、責任,家暴的出發點則是毫無緣由的發洩、不加控制的發洩和愈演愈烈的發洩。但是,就其對兒童大腦的負面影響而言,二者其實沒太大差别。
哈佛大學的研究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即便是家長眼中所謂的 " 小懲小戒 ",如 " 打屁股 " 這類輕微的體罰,竟然會在孩子的大腦中引發與遭受毒打等嚴重虐待孩子極爲相似的反應模式。
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無論是冷靜的體罰還是失控的暴打,其本質都是對孩子的傷害。就如同細軟的發絲也能紮傷手指,薄脆的紙張也會劃破皮膚,任何形式的體罰都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不可逆轉的創傷,家長要做的,是盡可能地避免體罰。
控制不住
要下手時怎麽辦?
想要摒棄體罰這種管教方式,那麽就要預先準備一些簡單而有效的回應策略。這樣一來,在憤怒已經爆表、理智幾乎崩潰的沖突情境中,我們就不會感到束手無策和别無選擇,更不會将 " 揍娃 " 作爲搞定一切的唯一方法。
1
設置警告信号
當情緒失控、沖動發作時,提前設置的警告信号能有效提醒我們恢複理智,避免過激行爲。這種信号可以是一個簡單的聲音、一個明顯的動作,或者一個特定的視覺提示。例如,将常用或趁手的揍娃工具鎖進櫃子,并貼上 " 揍娃損智商、傷記憶、降成績 " 等警示語,以提醒暴力行爲的後果。
此外,還可與孩子商定自保用語。當孩子察覺到我們的情緒激動時,讓他們大聲提醒:" 爸爸 / 媽媽,我感覺你現在很生氣,我們可以先冷靜下來再談嗎?" 或者 " 我知道我做錯了,但請不要用打的方式來解決,我們可以一起找到更好的方法。" 這樣不僅爲孩子提供了安全出口,也爲我們提供了緩沖機會,重新審視情緒,避免沖動。
2
選擇暫停暫離
當你因孩子而情緒激動,警告信号也無法抑制失控,那麽,暫時放下一切,當即撤離 " 戰場 ",是明智之舉。這不是逃避,而是創造一個給自己冷靜下來的空間,以溫和、理性和有建設性地解決問題。
暫停暫離的時間可以是 5 分鍾,也可以是 5 個小時,但務必要返回與孩子共同面對問題。如果離開前,你還尚存一絲理智,不妨對孩子喊一聲:"我現在很生氣,我需要先離開冷靜一下,晚點再談這個問題!"
如果你的理智隻能維持自己離開的決定,不妨提前和孩子約定和打預防針:" 如果我生氣時突然走開,不是不要你,也不是不愛你,隻是需要出去冷靜一下,我會回來的,然後和你一起讨論和解決問題!" 這樣的約定和安排,能夠讓孩子理解你的行爲,并減少他們的不安感(比如免得孩子以爲你是去找趁手的家夥了……)。
記住,暫離是爲了更好地回來,以更佳的狀态面對孩子和應對問題。
沒控制住
真揍了孩子怎麽辦?
傷害已經發生,家長一味地沉浸在自責和羞愧中于事無補,隻是變相地自我懲罰,卻沒有站出來承擔後果。這樣既傷害了孩子,又刺傷了自己,陷入雙輸的僵局。
真誠道歉永遠是第一步
想要讓孩子有責任心、有擔當,那麽,在孩子打人後需要承擔的後果就是向對方道歉和彌補過失。同樣的道理,家長沒控制住揍了孩子,第一步要做的,永遠是真誠道歉,将傷害降到最低值。研究表明,家長的道歉能夠減輕孩子的負面情緒,如恐懼、悲傷等,同時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同時,父母的道歉行爲在建立和保持親子間的安全依戀關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據研究,父母通過道歉展現出同理心和對錯誤的認知,這種表達不僅傳達了他們的内疚感,而且進一步加深了親子之間的安全依戀。
彌補過失不是誇張示好
由于家長深感自責,擔心自己的失控行爲會給孩子帶來無法挽回的傷害,所以有時會在一頓痛打之後誇張地示好,一通痛罵之後又是許諾與獎賞。這種反複無常的行爲模式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和不安。
誇張地示好和許諾與獎賞這種短暫的安撫方式可能會讓孩子暫時忘記痛苦,但問題本身并沒有得到解決。長期來看,這種處理方式可能會讓孩子變得依賴于外部的獎賞和認可,而缺乏内在的動力和自信。
真正地彌補過失,是自省和修正,找出讓自己失控的關鍵,才能有的放矢地改變和應對。在這裏,可以嘗試箭頭向下法(Downward Arrow Technique)這一簡單的心理幹預技術,了解自己不清楚的潛在擔心到底是什麽,挖掘最底層的信念,以便識别和挑戰自己的核心信念。這個方法很簡單,隻需要問自己:這意味着什麽?然後再一一反駁和逐個突破。
舉個例子:
提問:" 孩子打人了,我很生氣,那麽,這對我來說意味着什麽?"
回答:" 這意味着他沒有學會尊重他人,也沒有學會用更合适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提問:" 如果孩子沒有學會尊重他人和解決問題,這又意味着什麽?"
回答:" 這意味着我沒有教育好孩子,我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
提問:" 我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這意味着什麽?"
回答:" 這意味着别人會看不起我,我很失敗。"
提問:" 我自己有這種想法意味着别人真的會這樣看嗎?他們這麽告訴我了嗎?"
回答:" 不确定,沒有證據能證明這一點。"
提問:" 這意味着我可能在爲虛無缥缈的事折騰自己?"
回答:" 好像還真是…… "
孩子就像一棵生命力磅礴的小樹,隻要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和營養,就能蓬勃生長,展示出他們無盡的潛力和活力。但同時,孩子也是一棵脆弱易折的小苗,能抗住風吹雨打,展現出堅韌不拔的精神,卻不一定能抵抗肆意地捶打砍伐。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打罵卻是最糟的選擇。
嘗試用成長型思維對待孩子,給予他們試錯的空間和機會,靜待花開;也嘗試用成長型思維看待自己,因爲爲人父母是一種學習,不能太拖後腿,但也不必做到完美,耐心地練習和精進養育的技能,每次進步一點點,美好的親子生活就多一點點。
參考文獻
[ 1 ]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College students more likely to be lawbreakers if spanked as children, ScienceDaily.
[ 2 ] Straus, Murray A. and Mallie J. Paschall. Corporal Punishment by Mothers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ognitive Ability: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wo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Age Cohorts. Journal of Aggression Maltreatment & Trauma, 2009; 18 ( 5 ) : 459 DOI: 10.1080/10926770903035168
[ 3 ]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18/nov/05/spanking-children-makes-them-more-aggressive-us-pediatricians-body-says
[ 4 ] Fund, U.. ( 2015 ) .Hidden in plain sight: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 UNICEF
https://www.unicef.org/documents/hidden-plain-sight-statistical-analysis-violence-against-children.
[ 5 ] Cuartas, J. , Weissman, D. G. , Sheridan, M. A. , Lengua, L. , & Mclaughlin, K. A. . ( 2021 ) .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elevated neural response to threat i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 6 ] Parental Apologies, Empathy, Shame, Guilt, and Attachment: A Path Analysis - Ruckstaetter - 2017 -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 Wiley Online Library
[ 7 ]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unfaithful parent ’ s apologies, adult children ’ s third-party forgiveness, and communication of forgiveness following parental infidelity - Allison R. Thorson, 2019 ( sagepub.com )
[ 8 ] 朱芳宜 . 讀懂孩子的情緒 . 北京:中信出版集團 .2020.
[ 9 ] 金伯莉・布雷恩 . 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 海南:南方出版社 .2020.
[ 10 ] 莉莎 · M. 娜佳維茨 . 走出創傷與成瘾 .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20
策劃制作
作者|蘇靜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審核丨張昕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校對丨徐來 林林
相關推薦
1. 警惕!這個會緻殘的 " 危險動作 ",很多人竟然以爲對孩子好
2. 廣州下 " 拳頭大 " 冰雹,砸穿車窗、房頂!這冰雹怎麽會這麽大?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複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