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大二院發布一則登革熱案例。
浙大二院感染性疾病科接到了一個不明原因發熱的患者。接診醫生對這位 51 歲的女性患者呂阿姨進行了各項檢驗,而檢驗報告顯示,患者肝髒功能受損,白細胞、血小闆下降明顯,雙側鎖骨上及腹股溝有腫大淋巴結 ......
醫生在問診中得知,9 月初,呂阿姨就發燒了,38 ℃,且全身肌肉酸痛。她以爲是感冒,便吃了顆布諾芬,肌肉酸痛得到緩解,雖說服用藥後有退熱情況,可第二天又發燒了。
呂阿姨覺得這次感冒有點重,就去了附近診所,在輸液幾天後,呂阿姨的症狀越發嚴重,還出現無力、胃口不佳、暈眩,甚至手臂上莫名多了幾塊淤青,刷牙時嘴巴裏還有血腥味。
在浙大二院,通過血化驗顯示轉氨酶重度異常,随即醫生爲她辦理了住院。
各項檢查化驗結果顯示
呂阿姨除了肝髒功能不好
白細胞、血小闆也下降明顯
雙側鎖骨上及腹股溝
也有腫大的淋巴結
這結果很像血液内科的白血病
俗稱 " 血癌 "
血液内科醫生詳細了解了呂阿姨這次的病程:起病較急,病程較短。除了血液系統疾病,感染性疾病也同樣會導緻白細胞、血小闆下降和肝髒損傷,建議感染性疾病科會診排查感染性疾病。
經過問診,
呂阿姨這才告知
在發病前一周有跟姐妹去過雲南
但同行的人也沒出現發熱或其他不适
而且從雲南回來一周後
自己才出現發熱
難道會和旅遊有關?
多科醫生認爲發病有些蹊跷," 雲南 "" 一周後發病 "" 發熱 "" 皮疹 "" 淋巴結腫大 "" 肝損傷 "…… 一連串瑣碎的信息,讓醫生想到了 " 登革熱 ",随即對她進行了登革熱抗原、核酸檢查,并對其進行防蚊隔離。
檢查報告終于确定
呂阿姨的确是登革熱病毒感染
明确了病因,經過系列針對性的治療後,呂阿姨方才順利治愈,康複出院。
全球多地暴發登革熱疫情
台當局 " 疾管署 "10 月 11 日公布,截至 10 月 10 日,全台今年本地病例累計已超 1.5 萬例,爲近 10 年同期次高。
柬埔寨衛生部門最新報告顯示,2023 年 1 月至 9 月,柬埔寨累計發現登革熱病例超過 2 萬例,死亡病例 38 例。
泰國衛生部官員 9 月 20 日表示,衛生部疾病控制廳的最新報告顯示,2023 年初至 9 月 13 日,泰國共發現 91979 例登革熱感染病例,累計死亡病例 84 例。
法國公共衛生部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法國各地已報告多例登革熱病例。據法國媒體日前報道,白紋伊蚊已成爲登革病毒等病毒在法國傳播的重要載體。
登革熱高發季節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信公衆号消息,登革熱高發季節爲夏秋季,一般自 5 月份開始逐漸增多,8~10 月份爲發病高峰期。
登革熱如何傳播?
登革熱是經媒介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由 " 病人→伊蚊→其他人 " 的途徑傳播。人與人之間一般不會直接傳播疾病。登革熱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後,病毒在伊蚊體内一般需經大約 8-10 天的增殖後,才可以通過叮咬将病毒傳播給人。我國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後,潛伏期一般爲 1-14 天,但也有部分人不發病(稱爲隐性感染者)。能傳播登革病毒的媒介伊蚊在我國分布廣泛,病毒輸入後可以快速傳播擴散。
登革熱有疫苗可以預防嗎?如何治療?
目前登革熱尚無經審批注冊的疫苗上市,也就是說現在還沒法通過注射疫苗預防登革熱。
目前尚無特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對症治療措施。治療原則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防蚊隔離。重症病例的早期識别和及時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登革熱有什麽症狀?
登革熱的典型症狀是高熱、三痛、三紅和皮疹。
高熱:突發高燒(40°C 以上);
三痛:劇烈頭痛、全身關節痛、肌肉酸痛;
三紅:面紅、頸紅、胸紅;
皮疹:四肢軀幹或頭面部,出現充血性皮疹或點狀出血疹。
何時懷疑自己得了登革熱?
如果過去 2 周曾在登革熱流行的國家或地區逗留,或自己生活與活動的社區、街道、甚至城市範圍内有登革熱發生,當出現突起發熱(有時可達 39°C),同時伴有以下症狀之一——明顯疲乏、厭食、惡心等,常伴較劇烈的頭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關節痛,可伴面部、頸部、胸部潮紅時,應考慮自己有感染登革熱的可能。此時應盡快到正規醫院就醫,并主動向大夫說明自己可能得了登革熱,以盡快得到診治,并采取防蚊隔離,防止進一步擴散。
如何預防登革熱?
目前,登革熱尚無經審批注冊的疫苗上市,也無特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防蚊隔離是應對登革熱的主要措施。
因此,如确需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行前可做好防蚊蟲叮咬準備。如準備防蚊液、花露水、蚊香、電蚊拍、滅蚊燈、蚊帳、高效低毒滅蚊藥等。
在登革熱流行地區活動時,應穿長袖衣褲,盡量選擇淺色;外出使用蚊蟲驅避劑等驅蚊産品,避免前往陰暗潮濕處,盡量避免被蚊蟲叮咬。
選擇清潔、幹燥的住所,并在住所安裝紗門、紗窗。出門前可以在房間使用蚊香、滅蚊氣霧劑等。即使是酒店,也要注意室内滅蚊。
來源:中國新聞網綜合浙大二院、" 中國疾控動态 " 微信公衆号、央視新聞客戶端、廣東疾控微信公衆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