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數字囤積癖嗎?世超有。
症狀是這樣的 :
隻要在互聯網上刷到了感興趣的工具、影視、學習資源,我都第一時間保存。
聽着很正常,對吧。
可問題是,這些資源,我大概率不會點開了。
要麽沒有時間,要麽啓動成本太大,壓根就不想點開。
但即便如此,每次看到值得收藏的資源時,世超依舊雄心萬丈 3 秒,進行一個保存。
這就導緻我網盤裏的教程,社交媒體的收藏,越囤越多。
數字囤積癖,成了。

不光是喜歡收藏,類似情況在照片、聊天記錄、App 都有上演。
世超的微信聊天記錄占了快 80 G 了,很多對話壓根沒回顧過一次,但一直沒删。哪怕在換機時,還要再把它們完全遷移過來。
相冊 App 裏有上萬張照片和 1000 個視頻,盡管很多照片都是相似的,有些拍得也是一坨屎,但我總舍不得删。
手機裏也下了 400 多款軟件,很多我都不記得它是幹嘛的,但就是不删。

當然,數字囤積癖并不是世超才有,類似 " 患者 " 互聯網上很常見。
有人說自己很多東西收藏了 3 年從未點開,最終整理完 500 多個筆記後發現:似乎啥都不需要。

有人在相冊裏存了四千多張照片,她說即便一樣的東西拍了好幾張照,照片裏都是生活中小事,但仍舍不得删。

幾千張照片已經算好的了,兩萬多,六萬多的晚期選手評論區大有人在。。。

不過最誇張的還是手機 App 囤積。世超自認爲 400 多個 App 已經算多了,結果有網友手機下了 1000 多 App 。
哥們是想開個應用商城嗎?

中國青年報社之前對 1001 人做過一項問卷調查,其中 82% 都有數字囤積癖。
大夥兒都在囤啥呢?
囤照片的有 59.0% ,囤聊天記錄有 49.3% ,音視頻有 46.1% ,自我提升類資源 44.0% ,公衆号文章 37.1% ,影視劇 36.0% ,工作文件 32.1% 。

看到這你有沒有好奇,怎麽人人都有數字囤積症了?
其實不同情況,原因不同。
大夥兒在網絡上喜歡囤積資源、文章,有一個很重要的大環境原因:
我們正處于一個信息過載的時代。
互聯網上每天都有無數的内容産出,這些内容在一次次上滑下滑中,不斷湧入我們的眼睛。因爲算法推薦,我們注定會不斷刷到那些你覺得會對自己有幫助的資源。
但問題是,在習慣了滿世界的短平快内容後,這些課程和資源,已經不符合我們的浏覽口味了。
它們沒有密集的笑點,沒有開口就高潮,張口即金句。
所以那些内容對我們來說是枯燥的,是不屬于舒适區的。自然我們就有巨大的啓動成本,一而再再而三拖延下去。
這就是爲什麽咱們永遠在 " 先馬再看 " ,可最後 " 再也不看 " 。

而囤積照片、視頻、聊天記錄這些,原因就更好推測了。
因爲它們是我們記錄生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
生活的陰晴圓缺,個人關系的起承轉合,都能在一張張照片和一條條對話裏重新呈現。當我們删掉這些時,真的會導緻很多細節我們再也想不起來了。
所以大夥兒都不願意清理它們。
當然剛才說的兩點還都隻是表層原因,數字囤積的出現,其實還有個共同本質 :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錯失恐懼症。
FOMO 一詞是 2004 年提出的。大概意思就是當一個人不在場時,就會覺得自己錯過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從而産生持續性焦慮,不安。
比如疫情期間,世超看到大家都在搶購食物和藥品,焦慮得也去搶購了,就是一種 FOMO 。

在互聯網上, FOMO 也依然存在。
試想下,如果你刷到一個爆款帖子,它分享了某個成功人士結合自己 50 年經驗編寫的 99 條成功秘訣,帖子收藏數十幾萬,此時的你一定也想收藏。
假設帖子找不到了,你還會非常焦慮。感覺自己和成功之間,真就差了這麽一本書,太可惜了。
尤其在當前越來越卷的大環境中, FOMO 産生的焦慮會愈發嚴重,所以每個人看到啥,都得要保存一份先。
與其說數字囤積的人越來越多,不如說現代人更容易 FOMO 了。
世超原本認爲患上數字囤積症,沒啥大影響。
但其實很多人會陷入惡性循環,看着越來越多的資料沒有消化,焦慮就會不斷加重。
爲了減輕煩惱,他們還會嘗試自救。
像豆瓣上就有一個 " 收藏夾不吃灰 " 小組。這裏聚集着 5 萬網友,時不時互相分享、打卡清理自己收藏過的内容。

每當有人清理完自己收藏已久的健身視頻、播客、照片時,都會發帖子來記錄。

除了豆瓣自救小組,互聯網上也經常能刷到别人教你如何分類收藏夾,如何借助工具,來解決數字囤積的。

但世超認爲要解決數字囤積,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去整理,去消化。
而是在源頭上解決 FOMO ,解決焦慮。
要世超說,照片、視頻、手機 App 這些囤積就囤積呗。它們不會有啥副作用,頂多就是費點空間罷了,真有用的時候别提多有用了。
至于網絡上收藏資源這些,作爲過來人,我想說句狠話:其實我們收藏的大部分都是标題黨。
那些《 XX 成功人士必讀 》,《學會這 99 條就沒有失敗人生 》很少有實質内容,都是車轱辘話。
世超敢這麽說是因爲我已經被騙了很多次了。。。
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幾十億條内容生産出,但真正有用的連 1% 都不到。
那些動不動号稱 " 改變人生 " , " 開啓外挂 " , " 最牛逼 xx " 的分享,相信我,大部分都是 bullshit 。
每個人資源不一樣,今日也不同往時,一個人的成功沒那麽容易被複制,一本書也不可能輕而易舉徹底改變某個人的生活。
把它們從你的信息流忽略,從你的收藏夾裏删掉,對你的生活沒任何影響。
當然如果差友們想進步的話,我覺得大家不妨試試,先讀完一本書看看 ~
撰文:刺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