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18 日是農曆臘月初八。眼見年關将近,臘八是歲末重要的第一站,這站過後,人們陸續置辦年貨,清掃屋子,制作各色美食,農曆新年的氛圍越來越濃了。
在忙碌的操辦中,一碗濃稠與糯甜的臘八粥最撫慰身心,金黃的小米、白胖的糯米、圓潤的蓮子、脆生的紅棗、青綠的葡萄幹 …… 在一年最寒冷的時節,帶來特别的溫暖。
作家木心曾感慨," 沒有比粥更溫柔的了,東坡、劍南皆嗜粥,念予畢生流離紅塵,就找不到一個似粥溫柔的人 "。
圖源:VCG
很多時候,與其說是饞一口粥,沉溺于五谷本身的迷人風味,更多時候懷念的大概是,曾經爲我們精心熬粥的那個人吧。
是年少時,祖母在農村的竈台上精挑細選出豆子,用心熬煮,縷縷白煙糊白了結着冰花的窗戶。
是讀書時,家人不辭辛苦地早起,用熱騰騰的粥爲你供給營養,喚醒一天滿血奮鬥的動力。
是生病時,伴侶用湯匙送到嘴邊的暖粥,每一粒米都充滿了情感和關懷,被呵護的感受蔓延全身。
圖源:VCG
除了 " 粥 " 文化,臘八節這天還有不少特色飲食習俗。
有人喜歡泡臘八蒜。剝了皮的蒜瓣,用醋泡在壇子裏,密封置于陰涼處,幾天後,原本白生生的蒜瓣就變得碧玉一般。泡過臘八蒜的醋,也 " 與有榮焉 ",搖身一變,成了臘八醋。
在寒冷的北方地區,有吃臘八冰的習俗。" 來年成不成,先看臘八冰 ",人們起個大早敲下第一塊凍結在泉邊、河邊的冰,一口全吃下去,據說吃了來年可消病除災。
如果你常在外面走,還會發現各地隐藏着許多鮮爲人知的 " 臘八美食 "。
臘八面,是關中平原上臘八節的點睛之筆。
爲了在臘八一大早就能吃到這碗面,不少當地人在前一天晚上就開始泡紅豆。泡好的紅豆煮湯,下入做成韭葉形的面條,面煮好之後,潑入蔥花油,再澆上做好的臊子,一碗美味的臘八面就做成了。
臘八豆腐,則屬美味的徽州味道。
上等黃豆做成的豆腐,切成或圓或方的小塊,抹上鹽水,放在冬天的太陽下慢慢曬。日頭吸走水分,時間滲入鹽分,這塊豆腐就變得色澤黃潤,入口松軟,吃起來又香又鹹,幾個月都不會變質。
而在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兩大高原交界處,青海西甯人則用一碗麥仁飯,來完成臘八的儀式。
麥仁飯其實也是一種粥。前一天晚上,将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入青鹽、姜皮等佐料。牛羊肉與麥仁經過一夜文火熬煮,早已融爲一體,變得黏稠鮮香,一口下去,麥仁滑膩細嫩,再喝一口湯,暖和又養胃。
這些食物明明很普通,卻因承載了人們樸素的願景而分外動人。
對于平凡人來說,沒有什麽比生活順遂來得更重要的了。在臘八這天,吃下好寓意的食物,讨一個好兆頭,能庇佑來年生活各處。
" 過了臘八就是年 ",忙碌了一年的朋友們,不要忘記停下腳步給生活添上年的喜色,攢足了力氣,才能更好地出發。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