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市值觀察,作者|文雨,編輯|小市妹
2022 年 2 月 7 日,春節後開工第一天。
杭州徑山寺門外,一輛悍馬 H3 緩緩停下,來人在寺僧的指引下快步走進了院子。根據防疫規定,當時寺廟已暫停對外開放,這種行爲屬于典型的 " 走後門 ",最能挑逗起民衆敏感的神經。戲劇的是,行使了特權的人竟然還不自知的掏出手機發微博,緻使輿論嘩然。
此人正是通策醫療董事長呂建明,一向我行我素的他已不是第一次登上熱搜。
不同之處是,這一次他不斷修改微博内容試圖解釋自己的行爲,而以他慣常的脾氣秉性,從來都是不管不顧,甚至有些飛揚跋扈。
大戰投資人
最近這幾年,資本市場普遍表現的不好,大量上市公司的股票萎靡不振,憤怒的投資者把不滿情緒集中發洩到了管理層身上。管理層也不是好惹的,與中小股東對噴在 A 股已經不是新鮮事。
原來他們顧及面子,現在把偶像包袱一扔,火力全開,投資者根本不是對手。罵的最狠、最難聽的,還得是呂建明。别的企業高管大多陰陽怪氣,他直接開撕,言辭粗鄙,不堪入耳。
2021 年 10 月 17 日,通策醫療财報發出後已經連續兩天跌停,市值瞬間蒸發了近 200 億,外界的聲音非常不友好。忍無可忍的呂建明親自上陣,在雪球上開賬号與投資者激情對線。
網友:通策醫療是股市殺豬的最好教材。
呂建明:這樣的人買我們的股票是我們的恥辱,他們的嘴巴才是最臭不可聞的地方,需要保姆拿馬桶刷好好疏通一下。
微博是呂建明更新最頻繁的社交媒體平台,每當通策醫療有重大事情發生,或者投資者提出質疑和反對,他都會和對方來一次 " 友好 " 交流。
▲圖片截取自微博
不僅嘴上沒個把門的,做事也很不守規矩。
就在與投資者罵戰結束後的第二天,通策醫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一項議案,公司将出資 14326.79 萬元獲得壹号基金(呂建明控制的一家企業)28.6536% 的股權,壹号基金以同等價格受讓通策醫療子公司通策婦幼的股權,最終實現以子公司股權置換爲壹号基金 28.6536% 股權的交易實質。議案通過的第二天,通策醫療就把錢打到了壹号基金賬上,但随後這筆錢就被呂建明拿去用于自己其他公司的銀行還款。
今年 2 月 16 日,因存在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往來,呂建明被上交所公開譴責,公司相關财務人員也受到了一定處分。
渾身是刺,不按規矩辦事,呂建明留給資本市場的印象實在不咋地。
但一個不争的事實是,他能惹事,也能成事。
跑赢巴菲特
别看呂建明滿嘴 " 髒話 ",他可是正兒八經的文化人。
1988 年,呂建明畢業于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高材生一樣,呂建明畢業後順利進入體制,成了浙江省殘疾人聯合會的一名公務員。
4 年後,下海潮席卷中國,呂建明積極響應号召,成了 "92 派 " 的一員。不過相較于當時很多人破釜沉舟,呂建明選擇申請停薪留職,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但他很快就發現,自己根本不需要後路。
1995 年,浙江通策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一出生就搭上時代便車,憑借正和居、和睦院、通策廣場、錢江時代等樓盤,呂建明輕松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人一旦财務自由了,就想着幹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呂建明也一樣,文學出身的他開始把熱情和精力投向文化産業。
2000 年,呂建明投資創辦《美文》雜志,定位是中學生課外閱讀的純文學刊物。爲了辦好這個刊物,呂建明特意聘請賈平凹擔任主編,一時在文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随後,呂建明又在上海開設 " 頂層畫廊 ",同樣獲得了業内大量曝光和關注。
愛好歸愛好,生意歸生意,文學藝術雖然能讓呂建明感到愉悅,但卻無法滿足他的野心,他曾毫不掩飾的表示自己想當資本家,而這顯然不是靠辦刊物和開畫廊所能實現的。
2004 年," 德隆系 " 崩盤,旗下資産陸續被變賣,一直觊觎資本市場的呂建明看到了機會,希望買下 ST 中燕(中燕紡織)這個殼。由于價格問題,雙方的第一次會談并未談攏。
沒過多久,急于出手的 " 德隆系 " 主動找上門來,同意按照呂建明的出價交割,前提是必須在第二天中午前結清。人生的轉折點上,呂建明決定賭一把,他抄起一枚硬币抛向空中,心裏默念隻要正面朝上他就出手。
或許連呂建明本人都不敢想,他真的可以用一個銅闆賭出一家千億市值的上市公司。
2006 年,通策集團拍得杭州口腔醫院 100% 的股權,随後将這部分資産注入上市平台 ST 中燕。自此,呂建明完成跨界,中國牙科的新時代将由他來開啓。
2010 年之後,通策醫療的淨資産收益率平均每年可以達到 20% — 30% 的水平,這一長期數據甚至超過了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營收從 2010 年的 2.4 億元增長到了 2021 年的 27.81 億元,翻了十倍有餘;淨利潤從不足 5000 萬增長到了 7.86 億元,翻了近十五倍。最誇張的是股價,從 2011 年的 6 元 / 股最高漲至 2021 年的 422 元 / 股,十年漲了近 70 倍,巅峰時市值超 1300 億。
正因這驕人的成績,通策醫療被冠以 " 牙茅 " 的稱号。但在呂建明看來,不過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他的心中還有更宏大的願景,而這恰恰又加劇了他和投資者之間的矛盾沖突。
郁郁不得志
2 月 14 日晚間,通策醫療突然下發公告,終止收購和仁科技。2 月 26 日,情況生變,通策醫療宣布以二股東的方式戰略投資和仁科技,并保留成爲控股股東的可能性。這迅速引來了上交所對公司下發監管工作函。
▲圖源:上交所官網
這次收購的曲折反轉,徹底暴露出通策醫療目前發展的最大障礙。
多年以來,呂建明一直想通過外延并購爲通策醫療注入新的活力。按他的想法,目前通策的股性已經非常固定,每年靠内生增長維持 20%+ 的 ROE 水平,餓不死但也發展不快。而目前中國每年兩次看牙醫的人連 1% 都不到,是一個增量遠大于存量的市場,所以相較于守成,更應該做的是再創業。
他想把通策醫療做成中國的梅奧診所,這就需要一個完全閉環的統一管理系統,但目前通策的信息系統根本做不到這一點。于是,提高信息化和數字化程度就成了呂建明現階段最大的夢想。
早在 2015 年,通策醫療就計劃發行股份收購杭州海駿科技 95.67% 股權、諸暨嬴湖創造 90% 财産份額以及諸暨嬴湖共享 90% 财産份額(總價 50.51 億元)來完善信息化建設。由于溢價過高,且股權穿透後發現上述公司均由呂建明控制,存利益輸送之嫌,最終計劃流産。
和仁科技 " 賣身 " 的消息傳出後,呂建明非常興奮,他僅用一周的時間就決定要買下這家公司。
和仁科技是臨床醫療信息化的産品服務商,覆蓋 301 醫院、西京醫院、同濟醫院等國内一流知名醫院。在呂建明看來,通策與和仁的聯姻再合适不過了,一方面,和仁科技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正是通策醫療目前所需要的;另一方面,兩家公司的客戶存在一定協同性,可以互相激活對方,實現 1+1>2。
但投資者并不這麽想,按照目前的内生發展模式,通策醫療已經可以做到相當不錯的穩定增長,爲什麽要掏出大量資金來冒險呢?
當通策醫療收購和仁科技的消息傳出後,資本市場反應劇烈,幾乎一邊倒的投了反對票。這一次,呂建明沒有像之前那樣硬怼,而是主動在媒體上苦口婆心的做解釋。他最初計劃的是拿下和仁科技 29.75% 的股權,取得控股地位,最終選擇以戰略股東的身份獲得 19% 的股權,也算是以退爲進。
但即便如此,市場還是不滿意。
2 月 27 日,通策醫療大跌 6.46%,一根大陰線在 K 線圖上格外顯眼。
▲通策醫療日線圖
事實上,呂建明曾公開表達過這種無奈,原話是:
" 你是一個三好學生,在班級上長期第一名,你幹的任何事情都要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形象,而不是你該成爲的那個人的形象,這個包袱對通策的壓力是非常大的。"
很大程度上,呂建明的手腳已經被束縛住了,他很難再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企業。不被理解,這或許也是他面對投資者時情緒激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呂建明要的是星辰大海,而投資者要的是歲月靜好。好比夫妻二人,一個希望安穩的過日子,另一個滿腦子詩和遠方,這種理念上的對撞從根本上決定了雙方很難和平共處。
通策醫療的故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