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碳第二十三期,我們專訪了綠普惠創始人陶岚。當高耗能企業被推上減碳主力地位,消費端的碳排量依然占到中國社會碳排總量的 53%。2019 年,陶岚成立了綠普惠,她和團隊聯合美團、滴滴、餓了麽等場景企業,利用碳普惠方法學下的碳賬本,量化公衆減碳價值,并發放用戶激勵。
去年,陶岚把來自中國民間力量的碳賬本,帶到聯合國氣候大會的國際舞台,還被福布斯中國評爲 "2022 青年海歸菁英 100 人 "。未來,她想帶動更多公衆,參與到這場全民減碳行動中。
文 | 呂雅甯
編輯 | 蘇建勳
你知道嗎?日常生活中的消費行爲正在幫你悄悄減碳。
使用共享單車每騎行 1 公裏可以減碳 250 克;在外賣下單界面選擇 " 無需餐具 " 可以減碳 45.72 克;就連将京東快遞的快遞單,替換爲電子面單,也可以實現 5g 的減碳量。
綠色消費行爲形成的減碳量和碳積分,在累計到一定量之後,還能換取獎品。
在北京一個名爲 " 綠色生活季 " 的小程序上,綠色消費場景覆蓋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還能轉化成減碳量和碳積分,給予公衆獎品激勵。
綠色生活季小程序。圖源:綠普惠
這個平台背後是多元碳普惠機制,其落地平台是一個數字化的 "碳賬本"。
2019 年,陶岚正式創建綠普惠,她帶領團隊搭建起一套綠色生活減碳計量底層平台,打造鏈接多方的 " 碳賬本 "。
" 碳賬本 " 的運行模式是一個漏鬥形狀。漏鬥最上層爲各種日常生活場景,包括衣、食、住、行、用、遊等方面的綠色行爲,比如乘坐公交地鐵、駕駛新能源汽車、購買節能家電等,這些行爲會被第二層的數字化企業給記錄下來,同時授權 " 碳賬本 " 進行碳減排量化和記錄。
其實市面上的碳普惠項目并不少見,但幾乎都要靠用戶主動記錄和領取,反倒降低了用戶積極性,還容易出現數據錯算、減排量重複記錄等問題。
綠普惠的思路便是利用 "綠普惠雲" 這一第三方數字化計量平台,依托《公民綠色低碳行爲溫室氣體減排量化》團體标準,科學量化個人減排行爲,實現企業和政府碳普惠平台的鏈接,從而讓個人減排量通過平台企業折現,無需手動記錄。
政府也可以更方便地收集到轄區範圍内的個人碳減排數量,更科學地制定地方節能減排政策,最終形成政府、企業、個人三本賬。
如今綠普惠已成立三年多,支持包括北京市、四川泸州、江蘇蘇州等地方政府建立碳普惠平台,還服務了廣汽、美團、滴滴、餓了麽、快電等衆多互聯網企業,爲幾十家企業建立碳賬戶産品和系統,帶動上億次減排行爲。
去年,陶岚帶着這份代表中國民間的碳普惠方案參加了聯合國氣候大會 COP27。" 以前,很多人會以爲中國的減碳是靠政策自上而下地推動,其實來自民間的減碳力量非常大,很多國際機構都表示很難得。" 陶岚說。
陶岚在節能減排、碳交易這一領域有近二十年的工作實踐,如今也成爲全國碳普惠領域第一批 " 吃螃蟹的人 "。她表示,綠普惠希望帶動上億公衆,每年減排一億噸碳,還想幫助更多的企業建立自己的 " 螞蟻森林 "。
近日,陶岚接受了 36 碳的專訪。
綠普惠創始人陶岚
以下爲采訪實錄,經 36 碳整理編輯
給 14 億人算筆 " 碳賬 "
36 碳:相比于高耗能産業降碳,個人碳減排的作用如何體現?
陶岚:如今整個社會向綠色低碳化發展,其中就包括綠色低碳化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生産方式好理解,就是從高碳排的産業端去降碳,比如發電企業、鋼鐵企業等。但很多人不熟悉生活方式減碳,也就是需求端的減碳,這部分也是碳排放量的大頭。
2019 年中國居民消費碳排放總量已達 37.24 億噸,占全年碳排放總量的近三分之一。中國科學院在 2021 年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居民消費産生的碳排放量占總量的 53%。聯合國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達 590 億噸,改變人的行爲可減少 70% 碳排放。
随着城鎮化推進,居民消費領域的碳排放還會逐漸增多。個人消費端碳減排能節約更多社會資源,還會倒逼生産方式轉型,二者相互影響和協同。
36 碳:面對中國如此龐大的消費者基數,公衆參與碳減排的潛力如何?
陶岚:其實我國公衆在環保意識方面的覺醒還是比較早的。早在 2006 年,國家還沒有提出 " 雙碳 " 目标的時候,當時北京市生态環境局聯合車友會及民間環保組織等,共同倡議:" 爲首都多一個藍天 , 每月少開一天車 ",當時活動帶動約 80 萬人參與,在國際上都形成很大反響,美國時任總統布什的環境顧問杜丹德還特地跑來中國調研。
2015 年,我開始幫助企業做碳賬戶産品,最開始幫助支付寶打造螞蟻森林,計算不同的消費行爲帶來多少減碳量。
前幾年,我也引導了北京市發起的 " 我自願每周再少開一天車 "、" 綠行者 " 等碳普惠行動。2020 年提出 " 雙碳 " 目标之後,公衆減排熱度再次被提升。
36 碳:現在市面上也有很多類似産品,爲什麽用戶熱度不夠高?引導個人減碳有什麽難點?
陶岚:抓大好抓,抓小不好抓,從個人消費端去推動減碳的難度非常大。很多地方政府以前就建立過類似平台,但效果并不顯著,原因在于沒有把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都納入進來,用戶在各個場景下的綠色行爲數據也沒有全面連通。用戶完成綠色行爲之後,還需要打開小程序或軟件完成上傳,這與個人用戶習慣不符,當然就會影響用戶積極性。
綠普惠推出的 " 個人數字碳賬本 ",是一個第三方綠色生活減碳計量底層平台,把跨場景、跨平台的公衆綠色行爲進行量化記錄和融合彙總,個人減排量可以通過平台企業折現,無需手動記錄。
圖源:綠普惠
36 碳:覆蓋場景更加全面多元之後,如何體現減排量的科學性?
陶岚:這也是痛點之一,此前我國消費端一直存在減排場景不清晰、減排标準不統一、減排量計算不科學等問題。去年 4 月,我們和中華環保聯合會、生态環境部宣教中心、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等單位共同編制團體标準《公民綠色低碳行爲溫室氣體減排量化導則》,其中推薦衣、食、住、行、用、辦公、數字金融等七大類别的 40 項綠色低碳行爲,還規定了公民綠色行爲碳減排量化基本原則、要求和方法。
這意味着個人碳減排從減排量層面有了一把 " 标尺 "。2022 年 8 月,北京節能環保中心參考這套标準,推出綠色生活碳普惠平台 " 綠色生活季 "。平台上線一個月後,爲超過 636 萬市民建立了碳賬本,帶動減排行爲超過 8800 萬次,形成減排量約 4 萬噸。
把個人減排公益變成 " 賣碳 " 生意
36 碳:碳普惠是一個鏈接政府、企業、個人的多元體系,政府和企業的訴求有何不同?
陶岚:從政府端來看," 雙碳 " 目标之後,各地開始重視碳普惠。但面向消費者引導減碳,政府很難讓用戶直接參與進來,沒有用戶基數,再多的補貼也沒法精準激勵到用戶。而企業則不一樣,特别是互聯網平台型企業已經積累了一大批消費者,不斷培養用戶使用習慣,他們還希望融入國家雙碳目标,帶動用戶減排,用更創新的方式吸引、維護用戶,并在更多地方政府打開市場。
政府和企業都具備減碳積極性,但我國有 300 多個地方政府,幾十萬家企業,不可能讓每個政府去跟上萬家企業一個個談合作,需要一個平台或市場機制整合多方。綠普惠在做的事情就是 " 鏈接 ",讓政府和企業形成合力,這樣各方都省勁了。
36 碳:基于不同訴求和特點,綠普惠如何面向企業、政府提供産品?
陶岚:我們的核心産品 " 綠普惠雲 - 碳減排數字賬本 ",同時可以服務企業和政府。在企業方面,綠普惠首先幫助企業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打造企業碳賬戶,帶動員工或用戶減排,形成碳資産,助力企業碳中和。其次讓減碳賦能企業經營,實現企業和用戶長效鏈接,以提升用戶粘性;還可以幫助企業鏈接政府碳普惠平台,助力企業碳普惠減排量交易。
以豐田汽車舉例,綠普惠幫助豐田汽車建立車主碳賬戶 " 豐雲綠動 ",量化車主的日常使用所産生的減排量,并進行車主排名,返還權益和獎勵。激勵方面與車輛後市場鏈接,車主可以去 4S 店去換機油,換工時費等,又回到豐田服務體系中去。這個案例被寫入廣汽集團的 ESG 報告,還獲得多項雙碳案例獎項。
政府合作方面,綠普惠不僅在多個省市建立碳普惠平台,去年還服務了北京冬奧會的碳普惠,用 " 低碳冬奧 " 小程序帶動百萬人參與減排,并作爲冬奧會遺産寫入賽後可持續發展報告。
低碳冬奧小程序。圖源:綠普惠
36 碳:這些 " 鏈接 " 工作,相比您以前參與的碳市場工作,難度是不是更大?
陶岚:這和我以前參與碳市場交易工作不一樣,碳市場目前被納入全國交易的就是 2000 多家企業。如今綠普惠面向的企業更多元豐富,有減排訴求的公司都有合作意願,一些大型國央企還在推行員工内部的碳賬戶,這個需求是無限大的,我反倒覺得越做越有意思。
綠普惠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碳普惠激勵模式,在未來的項目推進中也會更高效。目前," 多元碳普惠機制 " 還被寫入生态環境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 2022 年度報告》、中央網信辦《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報告中。
36 碳:目前國内碳交易更多由企業承擔,未來個人碳減排機制和碳市場有可能結合嗎?
陶岚:碳普惠是碳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參與主體和範圍來看,碳普惠是面向個人,家庭和小微企業,是居民生活需求端減排,其涉及範圍更廣,影響範圍更大。碳市場參與主體是高能耗企業,是工業生産領域的減排。
從碳交易市場機制來看,有關部門是基于企業過去三年的碳排放數據給控排企業發放配額。碳市場目前以強制性交易爲主,國家有指定交易平台。這套方式對居民行不通,不能規定居民每年的碳排量是多少,更無法做到平均發放配額,這就決定了碳普惠是基于宣傳倡導和社會激勵的市場,需要有解決方案服務商。
但碳普惠減排量可以自願交易,比如去年王府井集團舉辦的 " 人民甄選 " 活動,經測算産生 761 噸碳排放,通過認購碳普惠減排量實現活動碳中和,這給今後大型活動自身實現碳中和提供初步經驗範式。
36 碳:未來綠普惠會關注哪些方面?
陶岚:首先一定是服務好客戶。綠普惠雲的解決方案采用大數據、隐私計算技術,在不觸及用戶隐私的情況下,使用一套系統同時服務政府和企業。
其次是做好碳普惠的宣傳推廣,幫助更多企業帶動用戶減排,并将個人減排融入企業經營過程中,最大化發揮個人減排價值,讓用戶、企業、政府都獲益。
目前我們已帶動千萬用戶減排 6 億多次,相信不久後就會實現帶動 1 億用戶,每人減排 1 噸碳,達到 1 億噸的減排目标。過去兩年,綠普惠已經融資數千萬,2023 年 ~2024 年将再實現億級融資,加速規模化發展。
「談碳」, 36 碳圍繞 " 雙碳與 ESG" 議題推出的專訪欄目,我們會尋找業内大公司 " 雙碳業務 " 的關鍵角色、明星企業 CEO、學界産業代表等人物,針對碳中和戰略、可持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等話題,進行一場深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