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存儲産品價格大跳水,不知道差友們有沒有趁機屯波硬盤?
沒有的話,這波車應該是錯過了,因爲我發現固态硬盤它又漲回去了,不管是國産還是海外品牌固态,它們現在普遍上漲了幾十甚至是幾百。
就拿咱們部門很多小夥伴都上車的梵想 S500PRO 來說。
我親眼看到它的價格從六百多一路降到了四百多,當時包括我在内很多同事都買在了半山腰,九月份我們還能以 468 的價格在自營店買到這款硬盤:
結果到了這會兒。
不管是官方還是第三方店鋪,這款硬盤價格基本上都在五百塊錢以上,自營店的價格更是來到了六百,漲上去的錢都夠我買個不錯的硬盤盒:
還有三星這款 980 PRO 固态硬盤也是,在年中那會兒咱們部門就有個同事以 498 的價格下單了一條,現在回過頭去看,發現它也已經漲到了六百多:
而且這還不是個别現象。
其他品牌諸如西數、緻钛、铠俠、金士頓、英睿達,它們的價格也迎來了上漲,雙十一期間有不少固态硬盤賣得甚至比幾個月前的平日價還貴。
這麽看的話,在九月份之前買了固态硬盤的人簡直赢麻了啊。
考慮到之前就有消息稱三星和海力士會進一步減少閃存産能,而且還宣布對存儲芯片進行漲價,看來明年硬盤價格繼續上漲是闆上釘釘的事情。。。
說真的雖然我知道硬盤漲價該來的總會來,但是沒想到會來的這麽快,不到五百塊錢就能買到 2TB 固态硬盤的好日子大概率是一去不複返。
而且不止固态硬盤價格上漲,前陣子三星還跟小米、OPPO 和谷歌等客戶簽署了 DRAM 和 NAND 芯片供應協議,價格比現有合同高出 10-20%。
這意味着接下來要發布的手機,很可能要漲價了。。。
當然,這事兒也沒有那麽絕對,因爲手機廠商還可以通過提前囤貨、砍掉一些不重要的周邊配置等各種手段來轉移内存和閃存上漲導緻的成本增加。
至少就目前來看,最近發布的這些新機,像是小米 14 還有 iQOO 12,同樣的内存和容規格下,它們的首發價相比上一代反而還更便宜了。
而且我注意到這些手機廠商的定價策略出奇的一緻。
你看不管是小米、vivo 還是 iQOO,它們推出的标準版旗艦,16GB+1TB 版本普遍比 16GB+512GB 版本貴上 400,而 Pro 版旗艦則貴了 500:
好家夥,要知這些标準版和 Pro 版旗艦實際上用的都是 LPDDR5X 内存和 UFS 4.0 閃存,敢情他們是覺得買 Pro 版的用戶不差這一百是吧。。。
不過相比起 iPhone 15 每增加 128GB 容量需要花費整整 1000 塊錢,這些國産安卓手機廠商的定價策略相對來說還算比較良心的了。
話說回來,相比起旗艦機,我其實更關心今年到明年要發布的那批中端機,它們到底會不會漲價。
衆所周知之前得益于内存、閃存價格暴跌,很多國産手機廠商趁勢把 " 普及大内存和大容量 " 當成了一大賣點,推出了不少 " 量大管飽 " 的中端機。
當很多旗艦頂配還停留在 16GB+512GB 的時候,它們不僅淘汰了 8GB 内存,最高可以選配 16GB 甚至 24GB 内存,而且最大容量也來到了 1TB。
最關鍵的是我們隻需要花上兩三千,就能買到這些頂配版機型,簡直香的一批。
說到底,花大價錢買旗艦機的人還是少數,那些價格不貴、各方面體驗都還算不錯的中端機才是大多數人的首選,同時也是很多手機廠商的基本盤。
2023 年手機均價爲 3480 元
有句話怎麽說來着:" 當潮水退去時,才知道誰在裸泳 "。
如今内存和閃存顆粒價格漲上來之後,接下來發布的中端機會不會漲價就各憑良心了,到時候要是把已經淘汰的 8GB 内存給重新加回來,那就尴尬了。
目前根據爆料,很多手機廠商新機仍然會有 8GB 的版本,但是部分廠商還是會硬着頭皮上 24GB+1TB 版本的中端機,至于價格是否會上漲還不确定:
前陣子紅米發布的 K70E,配置規格依舊是 12GB+256GB 起步,而且 16GB+1TB 版本售價 2599 元,算是開了個好頭:
其他中端機像是 iQOO Neo9、一加 ACE3 也在路上了,這些手機廠商到底是真普及還是玩噱頭,就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