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周智宇
新能源汽車 " 一哥 " 比亞迪,又将資本的觸手伸到了保險行業。
華爾街見聞于 5 月 17 日了解到,銀保監會已在近日下發《關于易安财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重整後續事項的批複》,易安财險正式更名爲深圳比亞迪财産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比亞迪保險 ")。比亞迪副總裁兼财務總監擔任比亞迪保險董事長。
一周前,銀保監會批複同意比亞迪受讓易安财險 10 億股股份,持股比例 100%。比亞迪也成爲國内首家獲批全資控股财險公司的車企。
在重整計劃中,比亞迪提出将申請車險經營資質,拓展機動車輛保險經營範圍,在發展原有财險業務基礎上推進新能源保險業務經營。
這并不是比亞迪首次 " 涉險 "。早在 2013 年它就參股前海保險,去年又成立了比亞迪保險經紀公司。不過此次收購易安财險,是比亞迪拿到第一張純粹意義上的保險牌照。
2017 年以來,随着保險行業監管環境的變化,新牌照發放的大門基本關閉,行業也是 " 一照難求 "。2021 年易安财險進入破産重整後,比亞迪恰是符合保險公司股東資質要求、又有資金實力的車企,便順勢将其收入囊中。
比亞迪重整易安财險,總成本約 5.47 億元,其中包括 700 萬元收購 10 億股份和約 5.4 億元用于債務清償。此外,比亞迪還将增資約 30 億元,爲了其後續發展鋪路。
作爲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銷冠,比亞迪大手筆進軍保險行業,令人浮想聯翩。
進入保險後,比亞迪可以更好調動自身的現有資源,爲自家 4S 店的後市場業務保駕護航。
有保險公司人士分析,目前新能源車平均保費比油車貴 30% 以上,比亞迪自己做保險後能夠把控降低車險價格,更有利于汽車銷售。
東吳證券也表示,新能源車險車均保費顯著高于傳統燃油車,仍是一片亟待開發完善的藍海市場。
此外,在直營及網聯化模式下,比亞迪可以利用保險的粘性,将客戶 " 鎖 " 在自家的生态圈。并且還能将所有保險修理業務,歸集到自身的 4S 店進行處理。業務深度融合,形成閉環。
平安證券就指出,新能源車險是車企生态鏈的重要一環,有助于發揮車企在數據和技術方面的優勢。
保險也是個對車企充滿 " 誘惑 " 的行業。近年來,随着電動車行業的狂奔,新能源車險市場也水漲船高。
據東吳證券測算,2025 年,新能源車險的保費收入規模将達 1865 億元,占車險總保費比例約 17.9%;到 2030 年将達 4541 億元,占比約 32.1%。
在此背景下,車險市場吸引了越來越多主機廠入局,它們希望借助本身的渠道優勢,尋求新的收入增長點。
目前,上汽、廣汽、一汽、東風、吉利等國内傳統車企,均已通過成立或入股保險公司入局;而特斯拉、蔚小理等新勢力也前後腳跟進。
馬斯克就曾在業績會上直言," 保險将成爲特斯拉的主要産品,保險業務價值将占整車業務價值的 30%-40%"。
對去年已經銷售 186 萬輛,今年保底 300 萬輛的比亞迪來說,這意味着一年至少 160 至 200 億元的車險收入。
不過車企切入車險市場也并非易事。巴菲特就曾表示,車企開展保險業務的難度,不亞于險資跨界做汽車。特别在風控能力上,車企可能還遠沒有達到獨立經營車險業務的能力。
對于跨界 " 涉險 " 的比亞迪而言,過去它的能力在于制造業;如今涉及過去自己不擅長,龐雜的車險業務,對比亞迪亦是一次挑戰。
況且近些年拿下保險等金融牌照,随後玩起資本遊戲,忘了自己的産業,最後玩砸了的産業大佬也不少。
對比亞迪和王傳福來說,亦是如此。在閉眼狂奔兩年,規模已隐然有些超出自己把控後,如今又拿下保險牌照發力新業務,它也該靜下心思考未來的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