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華夏基石 e 洞察 ,作者施炜
作者:施 炜,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領銜專家、華夏基石大師塾首席導師
來源:華夏基石 e 洞察(ID:chnstonewx)
1. 企業老闆(民營企業創始人和實際控制人)不需要什麽都懂,甚至技術、營銷、供應鏈以及運營管理等等都不懂也沒有關系。老闆唯一要懂的,就是如何當老闆。
2. 如果把企業比作一個戲班子,老闆是搭台子(建平台)的,不是唱戲的。老闆不必跟演員比演技、比唱功。企業創辦初期,老闆可能需要兼任多種角色,但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和階段,老闆就要脫出身來,專門當老闆。有的老闆創業時就請名角或潛在名角來唱戲,事業成功的概率就比老闆自己出演大多了。
3. 老闆的核心使命在于成就他人,讓組織裏的人富有前途——這是德老講的。老闆通過成就别人來成就自己。因此,老闆千萬不能迷戀自己、嫉妒下屬。誰的戲唱得好,就給他分錢、分權、分感覺。
4. 老闆的主要職責是決策和用人(這裏的決策針對事,不包括用人方面的決斷)。老闆的主要能力是洞察和識人。極端地說,老闆連洞察力也不需要,可以請有洞察力的人來洞察。老闆隻需要弄明白誰是真正的洞察者,誰的洞察可能更正确就行。因此,老闆最重要甚至唯一的責任和能力就是識人和用人。而用人的前提是識人。看人看準了,用人通常情況下就不會出大問題。
5. 識人是個技術含量極高的專業活兒,需長期曆練、不懈努力、艱苦學習才能掌握相關技能。識人并不需要高智商,甚至不需要高情商。我認識的某些老闆,見人羞澀,不善言語,溝通時沒有話說,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對人的判斷。
6. 識人需要理解人性。每個人都屬于人類,因此人性有普遍規律,也就是基本模型。比如動機模型、需求層次模型、半神半獸的張力模型、黑白之間的灰度模型等。理解、掌握了這些模型之後,再結合具體情境、場景下的人性呈現,就能把握認知對象(具體的人)的基本特征。對人性的理解,決定了對人的基本假設,從而影響組織文化的選擇、設定以及激勵等管理機制的設計。
7. 識人有兩種基本方法。一是直接法。在長期對人的觀察中,積累經驗,形成 know how。對于所需認知的人,憑已有信息和印象,可以先形成觀點(實際上是假說),一段時間之後,用新的事實驗證觀點是否準确。如果事實和觀點存在偏差,則反思原因,校正原有觀點,形成新的假說。這樣不斷循環叠代,識人能力會遞進式提升。這實際上是科學的方法。
8. 識人的第二種方法是間接法。無論多大的老闆,直接認識的人畢竟有限,直接經驗有可能存在邊界和盲區。這種情形下,就需要借鑒間接經驗。間接經驗來自于閱讀(廣義的,包括聽書、看戲、看電影等)。曆史書籍及文學作品中,有些人物屬于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具象中具有了抽象的象征意味。《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薛寶钗、史湘雲等,《水浒》中的林沖、武松、宋江等,都是具有普遍意義的類型化(非概念化)人物。當我們理解了這些人物,就可以将他們作爲鏡子,照出許多人與 " 類型 " 之間的異同來,從而又快(高效率)又準地知人、識人。
9. 識人需要建立多維度的标準和參數。沒有這些标準和參數,我們常常會在識人時無從下手。傅雷先生在給兒子的信中,建議兒子找戀愛對象時,不要看重漂亮,也不要看重知識,而是要關注本質的純良。在企業環境下,老闆要注重的,是工作責任對人的品德、個性、素質要求,在管理學中叫勝任力模型。有了這種工具,識人有了聚焦的方向,也有了評論标準。
10. 識人需要理性和感性的平衡。沒有感性,識人時無法感受對方的氣質和氣息,無法産生惺惺相惜的共鳴和情投意合的激蕩。沒有理性,識人時難以做到客觀、冷靜,容易被泡沫化的、形式化的虛假信息所遮蔽甚至蒙騙。既要理性,又要感性;有時理性,有時感性;必要時情理兼容。
11. 識人需要老闆有平常人格和謙虛心态。隻有這樣,老闆才會平等待人,才會融入團隊,才會聽到真話。有了這樣的品格和胸懷,老闆才會有同理心和共情力。這些與真正識人都有莫大關聯。高高在上、牛皮哄哄、自我自負、剛愎自用、刻薄寡恩、唯我獨尊的老闆不可能識别忠直、智慧、能幹之人。
12. 識人需要有長期意識。對一些關鍵崗位的人選,要長期觀察、反複論證。不能憑一時感覺,不能憑少數事情就對人下結論。識人時也不能有投機思維,不能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否則容易下與真相不符的主觀結論。
13. 識人需要正直的品格。私欲重者,不能理解無私者的境界,不能辨别真正的忠誠,會給逢迎者、馬屁精高的評價。不行大道擅長權謀者,難以理解真正的大局意識和戰略性智慧。
14. 識人不能過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要相信機制的作用和力量。在實戰中識人,通過賽馬機制識人,依賴穿透式的數據和事實識人,才是最可靠的。
15. 識人不僅僅是老闆的個人行爲,也不僅僅是少數人封閉式的活動,而是一種組織職能。老闆識人時要借助、利用專業職能,将專業性的評價意見作爲自己判斷時的依據。識人時需提高開放性和參與性,多聽聽衆人的意見,以流程這樣的組織機制保證工作質量。
16. 識人時需将識人和用人結合起來,識的同時考慮如何用。需注意分辨認知對象(人)的關鍵長處和短處。用人時确定對人的短處的底線要求,同時注重發揮人的長處。
17. 識人的前提是有人可識。老闆應成爲生态型老闆,構建和涵育萬木生長的基礎和土壤。老闆要成爲人才成長機制的供給者,使組織良将如潮、人才生生不息!(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