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泓 / 文 2006 年,筆者應邀參加在日本東京舉辦的一場日中經濟交流會。當時,有位日本專家談到,日本實施《日本中小企業現代化促進法》是在 1963 年,中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是在 2003 年,兩部涉及中小企業發展法律出台的時間距離,也反映了兩個國家經濟差距的時間距離。筆者當時并不明白這其中的邏輯是什麽,如今卻深有感悟。
企業,家
去年底,一篇關于江西贛州人爲什麽要到廣東潮州打工的文章提到,2022 年江西贛州市的 GDP 約爲 4500 億元,而廣東潮州的 GDP 僅有 1300 億元左右,贛州 GDP 是潮州的 3 倍多,完全超過了汕頭經濟特區。爲什麽江西人還是願意去潮汕地區打工呢?
文章分析,贛州城區遍地高架橋,開發了一棟又一棟的樓盤,城市基礎設施投入很大,房價也很高,這應該是贛州 GDP 高的原因。但這些産業都是以國企爲主,哪怕贛州 GDP 再高,也沒有給社會提供多少就業崗位。
相反,潮汕地區雖然 GDP 不高,但中小企業産業集群衆多。普通老百姓如果希望有非農收入,還必須離開家鄉,到經濟看起來不是特别 " 發達 " 的廣東打工,且粵東還是廣東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
筆者跟一位潮汕企業老闆聊天,他說江西員工的素養很高,有很強的組織紀律性。他們企業給到員工的工資在五六千元以上,有一定技術或管理能力人的工資能超過一萬元。公司還提供免費住房,一天十塊錢就可以吃三餐。很多員工都把家安在潮汕,在當地買房買車,企業老闆也會協助員工子女在當地入學。
筆者走訪企業發現,廣東很多制造業企業,基本都在公司蓋有員工宿舍樓,免費或以低價提供給員工住宿。有些企業的宿舍還配有健身、娛樂設施,有夫妻房,低價或免費的飯堂。有些企業則配有圖書館,還有各種興趣和愛好的學習小組與社團,甚至有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各種樂施好善的義務組織。
筆者問一些企業負責人,是不是企業有外單,需要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需要通過社會責任的審查。他們表示,外企對企業确實有社會責任審核,包括勞動安全、工作強度、薪酬水平、環保排放等。但他們認爲,中國人有家族文化傳承,一旦企業将員工視爲家人,給予家人般的關懷,員工還是有知恩圖報、士爲知己者用的文化。他們說,對于優秀的企業而言,社會責任認證僅是基礎,真正的員工關懷不是應對驗廠審核,而是要滿足員工真實的生活需求。
深圳有家企業的負責人講,員工離鄉背井出外打工,需要實實在在的收入。如果企業給他們一個月一兩萬元的工資,員工在外面租房、坐車、吃飯,每月就要萬把塊錢的支出,實際收入就很少。這位負責人說,企業和員工是命運共同體,員工的能力關系到企業競争力。所以,企業不僅要關心普通員工的生活,還要關注他們的工作,關注他們個人能力的提升,比如制定企業職工的技能培訓及考核。
江蘇蘇州的固锝公司就把傳統文化應用到企業管理上。固锝公司的文化系統包括人文教育、人文關懷、綠色環保、健康促進、慈善公益、職工拓展、人文記錄和敦倫盡分,其基礎是人文關懷,目标是止于至善。
給固锝公司做精益管理咨詢的一位咨詢師講,他們給固锝做精益改善周,非常震撼:普通公司做得好的,一年也就做幾十個改善周;而固锝公司的企業文化非常棒,員工自主自覺,一年下來改善周能夠做 200 多周。其中,一個改善項目通過對流程的優化,工序由 41 項減少爲 21 項,人數由 68 人減少到未來的 45 人,生産效率大大提升。
河南省許昌市的胖東來公司,企業文化主張公平、自由、快樂、博愛。公司除了建立非常好的分享機制,還幫助員工進行職業規劃和生活規劃。
中國的這些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如此善待企業員工,甚至比國企還講福利、講人性、講公平,它們不是隻會偷稅漏稅、假冒僞劣、行賄受賄、低買高賣、囤積居奇嗎?現在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究竟是一種什麽樣的存在?
農,家
作爲工業社會、現代社會的細胞,企業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了過去農業社會鄉村宗族作爲社會最基層組織的功能。
中國已經有連續 20 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關于中央對于中國農業與農村問題發展的相關政策。在漫長的曆史中,中國始終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與農村的政策設定問題是根基之策。
三農專家溫鐵軍認爲,中國農村承載了中國人生态、生活、生産 " 三生合一 " 的生存方式,由此決定着一種文化傳承的方式。傳統上,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盡管王朝更叠,但隻要中國的農村存在着宗族延續,中國的文化就能得到延續。中國農村就是中國人生産、生活、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最重要載體。
溫鐵軍還有一個觀點,解放以後,通過農業與農村,化解了新中國的多次經濟危機,包括建國初期的城市供給危機、工業化原始積累問題、城市青年就業問題等等。但随着改革開放與工業化的開始,工廠開始從農村吸引大量勞動力。而今的農村,又變成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地方。現在的農村,要人沒人,要錢沒錢,僅有的資源被城市與資本侵蝕,留下的是殘敗、蕭條與環境堪憂的村落。
與此同時,溫鐵軍提出了很多鄉村振興的建議與觀點,包括對于農村生态化的發展方向,認爲生态化是比工業化更高的生産、生活與文明方式。
今天,反觀農業現代化發展良好的國家,無一不是工業化、現代科技發達的國家。工業化是農業現代化重要的基礎,這應該也是中國農村與農業發展的新生态。
農,技,工
最近,筆者考察了位于廣州白雲區的康禦智慧農業園。它們探索開創了一套立體種養、生态循環、低碳環保、優質高效的種養一體化模式:利用山坡地,用鋼構搭成四層樓高的農舍,一層養魚,二層養豬、養雞,三層種植蔬菜或者名貴中草藥,外牆還種着一種名爲憂遁草的抗癌草藥。
魚塘的水含有矽藻、螺旋藻養分,通過智能的滴灌設備灌溉植物,植物無需農藥化肥就能健康生長。魚塘中的養分,則是來源于投喂雞的飼料。在雞飼料中添加了菌草料,雞吸收後排出糞便直接掉進魚塘,進而裂變成很多矽藻、螺旋藻,成爲魚的養分。如此養殖出來的羅非魚味道非常鮮美。
該農業園創始人陳進輝博士解釋,架空魚塘養雞的設計可以降低雞糞清理成本,也消除了傳統養雞的臭味。這一模式不但節省空間,還具有提高魚氧、改善池内生态系統營養環境、減少鴨寄生蟲病等優點。據介紹,康禦園區畝産可超百萬元産值。
陳進輝博士今年已經 67 歲了,他說自己是農村出身,有機會出來讀大學改變命運,後來下海創辦企業和工業園區。有了原始積累後,他一直希望能夠力所能及用自己的知識與實踐反哺農業農村。于是乎,他在家閉關一年,構思自己的農業 3.0、4.0 模式,而今已經叠代到 6.0 模式。
在陳進輝博士的農業園區裏,動植物都可以聽音樂,雞舍、豬舍沒有異味,雞舍的負離子可以達到 50000 萬個,我焉知雞比人幸福?
陳博士的研究團隊,有研究種子種苗的、有研究水分子、研究植物的。他認爲,中國農業的發展不能單靠國家政策,一定還需要按照市場規律來發揮作用。農業也要靠資本,資本要講投入産出。中國農業的發展,最終還是要看産出。而農業産出,一定要借助現代的科學技術、工業成果與商業模式。
現代的農業文明也好,生态文明也好,一定要借助人類工業文明的成果。荷蘭國土面積狹小,氣候偏寒冷,每年農産品的出口達到 1000 億美元,僅次于自然資源良好、耕地面積超大的美國,這正是借助了工業技術的成果。智能大棚、芯片發光、育苗育種……荷蘭的大棚光照時間,能夠達到一年 5500 個小時。
跟筆者同去陳博士農業園的還有幾位中小制造業的企業家,大家也暢想了将康禦農業園的模式推廣及商業化可能。一是通過結構化、标準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總體設計,進一步降低投入成本。二是通過提升光能效率與增加負離子等等現代技術,促進動植物的健康成長。三是通過現代生物技術總體提升農業園的科技水平,從而打通農業發展的技術、商業模式與客戶的所有驗證。
企業,社會
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之一,在于讓中國發展工業,改變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生态,中國也成爲了工業化國家。
因爲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中小規模的制造企業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使之成爲産業工人。中國經濟發展的增量、政府财政收入結構、中國人的收入結構,也實現了從過去幾千年依附農業到依附工業的轉變。7 億多人口擺脫了貧困,占全球減貧人口的 70% 以上。2022 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城鎮化率)也達到了 65.22%。
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談及中小企業時,喜歡用 "56789" 來形容中小企業的作用,即 " 貢獻了 50% 以上的國家稅收,60% 以上的國家 GDP,70% 以上的技術創新,80% 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占企業數量超 90%"。
從這個視角看,中小企業的存在,不是簡單的經濟發展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發展的經濟基礎問題。從經濟規模與稅收收入、就業結構與城鎮化水平角度,中小企業就是中國成爲工業化國家的重要基礎。
筆者認爲,工業化國家不僅僅是工業産值占國内生産總值的比例高,還必須涉及就業結構中産業工人的比例,産業工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城市化或城鎮化的水平等。工業技術成爲社會的生産力支撐,工業文化與價值觀念在社會逐步形成。
如今,中國企業的管理形态與改革開放初期已完全不同。從改革開放初期的 " 三來一補 " 與農民工組合的業态,到大産業與産業工人的業态,中國企業也從單一的制造業态到企業組織業态,并開始擁有自己的管理文化與經營邏輯。
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家族關系,也在中國現代企業中找到一些痕迹。企業是原來外來務工人員、現代産業工人的家。它提供了産業工人參與生産的機會,提供了新的生活業态,提供了人生新的發展方向與目标。每家企業都成爲中國社會的細胞,承載了現代中國人生産、生活、生态的新 " 三生合一 "。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 · 德魯克認爲,企業作爲經濟主體,其存在的目的是創造經濟績效。但這種經濟績效并不是企業的目的,而是企業作爲經濟主體所履行的經濟責任,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邏輯起點。他還講,企業是社會的一部分,是社會的一種器官。企業依托社會而存在,社會爲企業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空間。這意味着企業不僅受到社會的影響,同時也對社會産生影響。
德魯克還強調,企業管理者必須承擔維護公共利益的責任,并采取符合道德标準的行動。這是因爲企業的目的是在企業本身之外,必須維護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基本權益。這既是對社會的一種責任,也是企業作爲社會細胞的倫理底線和道德要求。
當中國企業擁有了屬于中國文化的社會倫理時,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語境下,中國企業特别是中小企業,就已經成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最重要的力量,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
直至今日,筆者還是要追問:中國究竟是農業國家還是工業國家?爲何中央每年出台的一号文件還是以農業及農村爲主?這是曆史的慣性,是中國人口組成還是以農民爲主,還是中國社會組織的基層就在農村?爲什麽中央的一号文件不能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
筆者曾跟一家海外智庫交流,專家講,美國 2023 财年國防開支預算 8130 億美元,刷新曆史最好水平。如果要通過國會預算,就會有議員質疑是不是向軍工集團輸送利益。爲了争取法案通過,他們就約定其中的一半預算向中小企業采購,就容易得到代表中小企業利益的議員支持。
我們很多企業出海到歐美投資,人家不關心 GDP,不關心企業稅收,就關心兩項:一是就業人數,二是工資最低水平,即就業與收入。既然中國中小企業提供了中國 80% 城鎮人口就業,那麽中小企業才是國之大者。
三年疫情期間,日本就補貼中小企業,隻要企業不關張,國民就有收入,有收入就有消費,有消費經濟才能夠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全世界央行都在放水,美國、德國、日本通過軍工企業發展,增加中小企業訂單,美國公民都有補貼,日本中小企業有補貼。
而中國将貨币擴張落在了哪裏?高科技企業、城投公司還是基礎設施建設?如果這些投入都沒有轉化爲中小企業的訂單,就落不到老百姓的口袋,老百姓沒錢就沒消費。在出口拉動、投資拉動失靈的情況下,消費拉動就是出路。
把多印的錢轉化爲中小企業的訂單,轉化爲老百姓的收入,才是正道。因爲中小企業,不僅是 56789,它就是 1,就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礎與重要組成。
至此,筆者或多或少明白了文章開頭日本專家所講的經濟差距,不體現在經濟規模、經濟發展水平或是科技水平上,而是觀念上的差距。
在一個國家政府、社會、人民的認知中,什麽東西最爲重要,什麽是經濟發展的起點與目的,什麽是國家經濟發展的第一性原理?
這就要求我們認真思考一些新維度:中小企業之于就業與創新的意義,中小企業存在之于中國就業結構與城鎮化、社會結構的意義,工業化之于中國式現代化(包含農業現代化)的意義。這包括就業、創新、收入、社會、現代化、文化、社會組織、社會生态、新的商業文明等等。
一旦我們解決了認知上的問題,中小企業的應收賬款問題、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訂單問題,都成爲我們國家解決現階段主要矛盾的抓手了,成爲國策,那這些還是問題嗎?
假如我們沒有努力解決中小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中小企業都跟着國外訂單走,中小企業都想着出海,那哪怕有再多的高樓大廈,再多的高鐵,再便捷的高速公路,筆者都有理由擔心,中國人要背井離鄉,下南洋或去全世界找尋新的出路。
相比 GDP 亦或是高樓大廈,一份跟上 GDP 增長的收入更有現實意義。而平民百姓的工作崗位,最多是由中小企業提供的。
當前,國家對中小企業愈發重視,出台了一系列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但文件解決的是 " 術 " 的問題,還需從根本上解決 " 道 " 的問題。中國已是工業化國家,必須建立新的觀念、新的認知,确立中小企業 "1" 的定位,其它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作者系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