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原文标題:《重新認識中年危機,城市中産的快樂法則》,題圖來自:《無法成爲野獸的我們》劇照
沒有幸福感可言,是當代中年人的普遍共識。
那什麽是幸福?它的理論解釋是指人類基于自身的滿足感、安全感而主觀産生的欣喜與愉悅的情緒,是人的一種心理感受。
年輕人朝氣蓬勃,因爲 " 年輕 " 本來就是一種資本,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所以不會有太多時間飛逝的不安全感;而老年人的人生幾近尾聲,有了更多的人生經驗與積累,也因此更容易獲得滿足感。
因此,被夾在中間的中年人,似乎成了最 " 不幸福 " 的一個群體。
正如但丁在《神曲》開篇的那段表述:" 當我在人生的旅途遊走過半的時候,某天,不經意踏進一片幽暗的森林,在其中迷失了前進的方向。那片森林荒涼、崎岖而無邊無際,身處其中所感受的煎熬讓人痛不欲生。隻要一想起,就覺得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這種感覺或許并不是我們的一種錯覺,它是客觀存在的。
2008 年,英國經濟學教授奧斯瓦爾德提出了 "U 型幸福曲線 ",這項基于幾十個國家、包含數十萬人的巨大數據集的研究結果表明,随着年齡的增長,人一生中的幸福感水平呈現出 "U 型曲線 ",幸福感大約在中年時最低。
2010 年,英國新聞雜志《經濟學人》和美國聯合對 30 多萬美國人進行了一項蓋洛普調查,發現 U 型幸福曲線的底部同樣位于 40 歲晚期 ~50 歲早期。
2012 年,奧斯瓦爾德教授查看了 27 個歐洲國家和美國的抗抑郁藥物銷售數據,發現 40 歲左右,人們最可能服用抗抑郁藥。
2015 年,在我國進行的一次居民幸福感調查結果中也顯示,幸福感相對最低的年齡段是 31 歲 ~ 45 歲,而 60 歲以上人群的幸福感最高。
發達國家的幸福感曲線
發展中國家的幸福感曲線
(圖源:Blanchflower, D. G., & Oswald, A. J. ( 2008 ) . Is well-being U-shaped over the life cycle?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66, 1733 – 1749.)
基于以上的理論研究結果,中年可能真的是人一生中最不快樂的時期。
那可能就會有人問,到底什麽時候才是中年期?
其實和 " 中産 " 一樣,受個體的生理條件、所處的環境、社會地位等差異的影響,我們很難去界定 " 中年 " 到底是從多少歲開始,又在多少歲時結束,它的邊界本身是很模糊的,更取決于個體自身的感受。
這種步入中年的感受,主要來源于兩方面的變化:一是身體狀況的改變,比如明顯感覺到不再年輕、身體機能下降,出現體重增長、頸椎腰椎疼痛等症狀;二是社會角色的改變,比如成爲一個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和重大事宜的決策者等。
但中年時期的主觀痛苦,并不全是由這些客觀改變所引起。
無論是經濟學家,還是心理學家,也都很難給出一個具有普适性的解決方法,因爲生活真的太複雜了,每個人的情況又不盡相同。
因此,我們也隻能抛開宏觀叙事,從現實的角度出發,一點一點地剖析問題,去尋找一個對于城市普通中年行之有效的快樂法則。
一、正常化認識 " 中年危機 "
奧斯瓦爾德教授說,假如人們意識到感覺人生灰暗其實是中年常态,或許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度過這一階段。
心理學上有一個治療術語,叫做 " 正常化 ",就是用來幫助人們意識到自己的情況并非個例,也不是病态。
我們對中年時期的這種焦慮、迷茫與自我萎靡,就應該有一個 " 正常化 " 的認識,就像是大多數人都會經曆青春期的情緒波動一樣,這是一個正常成年人都會經曆的自然過程,而不是危機。
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爲缺錢 + 缺精力 = 中年危機。
關于這個問題,最早提出 " 幸福曲線 " 理論的喬納森 · 勞赫認爲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例子。
喬納森 · 勞赫畢業于耶魯大學,出版過很多本書,是 2005 年美國國家雜志獎獲得者,2010 年美國國家頭條新聞獎獲得者,這兩個獎項是美國久負盛名的雜志評論獎。被廣泛認爲是美國評論界極具原創性和極多才多藝的人之一。
家庭美滿、名利雙收,客觀來講,喬納森 · 勞赫是不會有什麽中年危機的。
但他在 40 歲時這樣形容自己的感受:" 我居然厭倦了這些積極的變化,這簡直不可理喻。我爲什麽沒有成就感?"
所以,在喬納森 · 勞赫看來,中年危機和客觀狀态很多時候并沒有什麽直接的關聯。
我是贊同這種說法的,否則的話,中國互聯網鼻祖級人物張朝陽、坐擁百億的美團二号人物王慧文就不會得抑郁症了。
這個過程縱使令人煩躁不安,但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靜靜地等待它過去即可。
在幸福曲線及其特有的反饋陷阱的背景下,等待并不是種被動的策略,也不等于什麽都不做。等待是與時間合作的一種方式,做時間的朋友。
耐心并不是給所有人的全部答案,但它本身就是答案的一部分。
二、别讓理想化心理預期拖垮你
回到現實的實操上來,首先是心理上要降低預期,這一點是老生常談,但人在順風順水的時候,是很難真正去居安思危和未雨綢缪的。
尤其是很多生活在城市裏的中産,可能從事着互聯網、金融這樣讓人羨慕的行業,在公司做到了一個小小的管理層的位置,享受到了時代發展的紅利,這也很容易給人帶來一種錯覺,誤以爲持有的資産會繼續上漲、自己可以一直拿高薪、美好的生活會一直這樣持續下去。
我身邊不少的中産朋友在頭兩年就陷入了這樣的預期陷阱,明明是個高級打工人,卻貸款上千萬買房,老婆辭職帶娃,孩子從小就讀國際學校 …… 這真的不是瞎傳,他們實際就是這麽幹的。
當我們對着熱搜中被降薪裁員的人命運唏噓不已時,殊不知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這讓我想起英國詩人約翰 · 多恩的詩:" 無論誰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爲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裏。因此,不要問喪鍾爲誰而鳴,喪鍾爲你而鳴。"
行業興衰有其自然規律,人拿時代是沒有辦法的。
城市中産不可能總希冀着可以一直向上流動,房貸未來還起來有壓力,反向置換不是個壞事,全職太太該去找工作就找工作,父母接不到身邊孝敬就暫時不接,要放下過去對自我的理想化想象。
否則,預期與現實産生的落差隻會給人帶來失望,失望積累的越多人就越痛苦。
比起一味地追求向上移動,能夠自由移動才是一種幸福的能力,你在任何位置,無論是向上還是向下,向東還是向西,都能夠從容地去體驗、去享受。
每個人的自身條件、性格、愛好和生活方式都不盡相同,甚至是所處的時代背景都不一樣,所以沒有必要都去爬同一個社會金字塔。
當然,這不是勸你直接 " 躺平 "。如果你稍微了解一點心理學上的知識,就會知道 " 躺平 " 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要求,人還有獲得精神反饋的需求,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比如拼多多的黃峥、小米的雷軍這些大佬們在功成名就之後依然在折騰、在探索一些新的事物。
因此,中年人還是要繼續去做該做的事、正确的事,但比起最終能做成什麽,更重要的是我們能用一個什麽樣的心态去面對,隻是别讓不切實際的夢想,去打亂你一個正常的生活節奏。
三、行動上處理好家庭關系
中年是一個人履行一整套社會責任和個人責任的時期,多重角色往往也給普通人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潘虹的成名作電影《人到中年》,放到現在也依然是大多數中年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中年人的固定搭配好像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裏的困難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問題似乎永遠都解決不完。
中年人時常會陷入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痛苦家庭關系中。在社會關系中,老闆、同事不好可以随時換,但是家庭裏的親密關系卻很難用同樣粗暴的方式來解決。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人到中年,才發現家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能盡早地理順親子、夫妻間的親密關系,可以有效地減少中年時期幸福感的消耗。
首先是親子關系,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呵護,但不要做自我犧牲式的付出。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提出過一個 "Good enough mother(60 分的媽媽)" 的育兒理論,意思就是不能做差勁的媽媽,但也不必是完美的媽媽,剛剛好就可以了,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反倒成爲孩子在長成一個自立、自強、有擔當的人這條路上的絆腳石。
其次是夫妻關系,是相互依附卻又彼此獨立的存在。對于女性而言,現實和影視劇裏從來都不乏自我犧牲後人财兩空的失敗案例。
所以說到底,還是要把關注點多放在自己的身上,在有能力打拼的時候,多積累點傍身的物質和技能。
很多時候,我們感到無比的痛苦,就是因爲我們把自己的付出和期待都寄托在了伴侶、子女的身上,而對方又沒能如你所願。
其實,即便你是被社會所認爲 " 最焦慮 " 的全職媽媽,隻要你願意,人生也有很多的可能性,不一定局限于能賺錢、會做家務,你可能還會唱歌、跳舞、寫文章等等,當你生命中的種種可能性和雄心重新回來後,你的快樂也就随之而來。
當然,被親密關系困擾并不是中年女性的專屬,它同樣也困擾着男性。
比如一些能力非常不錯的中産男性,在年輕氣盛、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信誓旦旦承諾要養妻子一輩子,對方在徹底回歸家庭後,漸漸成了溫水煮青蛙,很難再重新回到社會參與競争。
等到中年危機時刻來臨時,才意識到世事無常,多數人的人生并不能幾十年如一日地高歌猛進,能有個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的妻子才是真正的三生有幸,然後陷入一種長久的自我悔恨和遺憾中。
這本質上都是對親密關系認知上的一種失智,但不足以讓其徹底崩塌。親密關系中更爲緻命的是去做比較,跟别人去比物質條件、比孩子、比伴侶 ……
亦舒在《我的前半生》裏說:" 面子是人最難放下的,又是最沒有用的東西。"
無論在任何年齡,攀比都會成爲一個人痛苦的根源。
而中年時期,更要減少這種向上比較,多回顧一下自己過去取得的成績和福氣,這樣能有效減少負面情緒的積累與反饋。
四、借助外力化解中年困擾
幸福經濟學領域的知名學者約翰 · 海利威爾通過大量的數據調研和分析後,提出了世界上四分之三的 " 幸福 " 都可以用以下六大因素來解釋:
①社會支持:在遇到困難時有人可依靠;
②慷慨:爲人慷慨且周圍人也慷慨大度時,人們會更幸福;
③信任:腐敗和不信任對生活滿意度有害;
④自由:有充分的自由來做重要的人生決定;
⑤良好的人均收入;
⑥健康的平均壽命。
從這些研究中不難看出,社會性的支持、人際交往,是對個人的幸福感有着近乎決定性影響的因素之一。
所以中年人不要什麽都寄希望于一切都自我消化、自我壓抑,幸福感單單依靠 " 自助 " 是不夠的,還要依賴于 " 他助 ",我們一方面可以嘗試和身邊的人建立一個緊密的關系,找到一個能夠自我安心纾解情緒的通道;另一方面,還應該主動與讓你感到焦慮的信息和人做物理上的隔絕。
我們前面說過,中年期本身不是一種危機,絕大多數的人都可以平穩地度過,它不具有太大的殺傷力。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個客觀條件發生改變後充滿了風險和壓力的時期,處理不好的話,的确也很容易導緻危機的發生。
這是一個生活節奏很快、壓力很大的時代,如果說去努力做一個無憂無慮的 " 快樂中年人 ",聽起來确實像個笑話。
但我們仍然可以做一些認知上的調整和行動上的改變,用行動力代替無力,活在當下,就像度過那個 " 青春期 " 一樣,再次安穩地走過這個讓人有點不爽的中年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