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篇證券公司發布的《延遲退休或将 2023 年出方案、2025 年實施》的文章,引發網絡熱議。其實,這篇文章的預測還是有依據的,2021 年人社部明确在十四五期間要穩妥實施 " 漸進式 " 延遲退休,也就是說,要在 2025 年的 " 十四五末 " 前實施。
廣大網友最關心的是:60 歲的老人如何面對求職難和職場壓力的問題。網上的段子也形象反映了這個顧慮:延遲到 65 歲退休,隻是讓你到 65 歲才能領取養老金,可沒說保證你到 65 歲還有工作。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坐辦公室的人可能對延遲退休抱有 " 過得去 " 的态度,那些在一線崗位從事繁重勞動的老人非常反對年老體弱後繼續工作。主要的理由:
第一,職業禁忌。有些崗位不适合老年人從事,比如,危險品的運輸、貨物搬運、設備操作、登高作業、長時間看東西、需要高效率操作的事務、連續作業的重複勞動,等等。這些崗位不能讓老年人繼續從事,安全系數比較低,容易出現事故。
第二,職業健康。某公司要求在一線單位的衛生間增設坐便器。為什麼?有些四五十歲的勞動者有高血壓、眩暈症等職業健康問題,蹲下去就站不起來了。有些大型工業企業,使用了很多中老年在操作崗位,每年 " 非生産性 " 死亡的數量并非是一個小數目,應該引起警惕。
第三,績效壓力。目前的職場形勢,企業之間的競争就是人才的競争,也是廣義的人力資源的競争,核心是人工成本和人工效率的競争。企業為什麼不招 35 歲以上的人員?為什麼優先裁掉職場中年?核心問題就是工作效率低、績效成果差、人工成本高。延遲退休,削弱企業核心競争力。
PS:如果 2025 年啟動延遲退休,1965 年至 1975 年出生的人正好趕上第一波。有些社保專家建議:尊重老年人的身體條件和企業的競争壓力,延遲退休後的老人可以實行 " 第二職業 " 機制,讓老人轉行至相對輕松的崗位,既讓他們繼續繳社保,還讓他們不出事,達到老人、企業、政策 " 三赢 " 的效果。
PS:實事求是地講,轉行到第二職業,在現實中比較難以實現。45 歲以上的人找不到工作,24 歲以下的人沒法就業,讓 60 歲的老頭轉行到輕松崗位現實嗎?專家的建議,出發點是好心,但是不接地氣。這三類人首先不答應!
【1】工作繁重的人。
按照職場 " 二八 " 定律,80% 的人都在基層崗位從事繁重的基礎工作,隻有 20% 的人搞管理和技術。1965 年出生的人,正趕上低工資、高強度的火熱年代,身體都普遍累出了毛病。他們目前的工資也不高,早就想退休領養老金了,再讓他們延遲退休,從事繁重的勞動,會引起比較大的反彈。
【2】靈活就業人員。
所謂靈活就業?就是沒有單位繳社保、自己給自己謀生的人。這個群體目前有 2 億多人。這個群體的特點是,生活中的每一分錢都要靠自己掙,根本舍不得自己全額掏錢購買社保,更舍不得賣高檔次的,隻想買最低檔、最低年限的,早一點退休、休息。讓他們延遲退休,裡外裡要 " 虧本 " 的。
【三】候鳥型的職場人。
在大城市裡,很多人都屬于候鳥型的人。在老家買了房子,娶了媳婦,生了孩子,由雙方父母幫助帶着,自己在外地打工。他們都想早一點退休團聚、葉落歸根。延遲退休,對他們不是一個好消息。
PS:多多轉發,共同呼籲政策更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