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城市進化論,作者淡忠奎
11 月 15 日起,我國北方地區全面啓動供暖,能源需求相應地大幅增加。
《2024 年三季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顯示,預計 2024 年迎峰度冬期間全國電力供需形勢總體緊平衡,主要是華東、華中、西南、南方區域部分省級電網在用電高峰時段電力供需形勢偏緊。
當前,西南電網正在統籌推進建設全國新型電力系統先行示範區。在不久前舉行的 2024 年西南能源發展論壇上,四川能源局、重慶能源局、西藏能源局主官現場發言," 抱團 " 打造西南新型電力樞紐的信号十分明顯。
在此之前,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全國領先的地市級新型電力系統示範區落戶惠州,跨地市的鄂北(随州、襄陽)新型電力系統先行區也已啓動建設,川渝藏 " 抱團 " 創建的全國新型電力系統先行示範區,則有望率先建成全國首個跨省 " 先行示範區 "。
一個新的趨勢是,在疆煤崛起的背景下,中國能源版圖重心正在悄然西移。而作爲天然的 " 調節性電源 ",水風光一體化開發的推進,也使得西南地區風電光伏資源進一步被激活。
這對于川渝藏,意味着什麽?又将如何影響更大的區域?
重心西移
許多大江大河在青藏高原發源,又流經四川盆地,成爲天然的 " 水電富礦 "。如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均成爲四川水電 " 流域梯級開發 " 的重要載體。
2023 年四川省水力發電量達 3583.3 億千瓦時,是全國唯一水力發電量占總發電量 75% 以上的省份。而放眼西南地區,據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數據,其已投産水電裝機容量達 2.1 億千瓦,較十年前翻了近一番,占全國水電裝機容量的 56.6%。
" 西南地區是我國最重要的清潔能源戰略基地,未來水電開發的重點仍然是西南地區。"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國際電工委員會(ICE)第 36 屆主席舒印彪看來,我國水能資源蘊藏量是 6.9 億千瓦,目前已建成投運的水電是 3.8 億千瓦,東部的水電已經基本開發完畢,待開發水電資源的 80% 都在西部地區,主要是西藏。
從這一維度而言,全國清潔能源的重點還在繼續西移,尤其是向西南移動。而作爲天然的 " 調節性電源 ",水風光一體化開發的推進,也使得西南地區風電光伏資源進一步被激活。
2022 年,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開展全國主要流域可再生能源一體化規劃研究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在大渡河、雅砻江等全國 7 個主要流域,開展水風光等可再生能源一體化規劃研究。
其中,雅砻江流域水電總裝機容量達 3000 萬千瓦,而據測算,流域沿岸兩側風電、光伏資源可開發量超過 6000 萬千瓦。
在舒印彪看來,西南地區新能源資源豐富,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太陽能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太陽能資源占全國的 30% 以上。西藏和川西地區日照多、輻射強,年太陽總輻射量比同維度低海拔地區要高 50%~100%。
" 初步估算西藏太陽能資源技術可開發規模超過 7 億千瓦,風能資源主要分布在西藏中西部和川西地區,技術可開發量分别爲 1.8 億千瓦和 2000 萬千瓦。" 他說。
随着 " 西電東送 " 的深入實施,西南電網的外送通道網絡加快健全。其中,四川已經建成 " 七直九交 " 的省際通道,成爲全國最大的送端電網,而随着明年新上特高壓工程的建設,四川将形成 " 八直十一交 " 的對外通道網絡。
這也使得四川成爲 " 西電東送 " 核心基地之一。截至目前,西南電網已建在建特高壓直流工程設計容量超 5300 萬千瓦,2014 年以來跨區清潔能源電量累計外送超 1 萬億千瓦時,點亮廣東、上海、江蘇、浙江、湖北等用電大省(市)的萬家燈火。
這對于東部地區綠色發展形成重要支撐,也使得自身在國家能源供應體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供需矛盾
" ‘十四五’前三年,川渝地區用電量年均增長 8.4%,高于全國平均增長 1.4 個百分點。" 舒印彪說道,随着人口規模增長和産業轉型升級,拉動川渝地區用電需求持續快速增長,預計 2030 年川渝地區用電需求将超過 9000 億千瓦時,相比 2023 年新增約 4000 億千瓦時。
這對于西南電網而言是十分嚴峻的挑戰。按照目前電源規劃和建設情況,到 2030 年,川渝地區新增電源裝機約 1.3 億千瓦,相應可新增發電量 2700 億千瓦時。考慮在建的 " 疆電入渝 " 和 " 隴電入川 " 等工程,電量缺口仍将超過 500 億千瓦時。
尤其是 2030 年後,四川水電基本開發完畢,火電發展空間有限,川渝地區的供需缺口将進一步加大。
事實上,從 2022 年到 2024 年,夏季的持續高溫已經将西南地區電力供需矛盾呈現在全國視野,廣受關注。
繼 2022 年‘三最’(曆史同期最高極端高溫、最少降雨量、最高用電負荷)疊加局面後,今年 8 月我省再次遭遇極端高溫天氣,電力電量大幅攀升,全省最大用電負荷五創新高。
四川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省能源局局長鄧超說道,預計今後一段時期的能源需求還将繼續保持剛性的快速增長,加之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供需失衡進一步加劇。
重慶市能源局局長王祖勳亦對度夏感觸頗深:"2022 年度夏,重慶市面臨曆史有記錄以來的最長的連續高溫天氣,今年重慶的連續高溫又創新的紀錄,特别是 8 月 15 日以來,其中連續高溫天氣超過了 30 天 ……"
重慶已經認識到,自身能源資源貧乏,對外依存度高," 電力保障必須主動融入西南電網、融入全國統一電網,才能夠根本性地解決。"
這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西南電網在供需矛盾逐漸凸顯外,新能源的大規模開發也給系統平衡帶來重要影響。新能源出力受天氣影響越來越大,不僅具有顯著的随機性和波動性,而且随着季節變化呈現不同市場的間歇性,改變了傳統的電力系統平衡機制。
比如,2022 年夏季川渝地區高溫幹旱,導緻水電出力大幅下降,電力供需失衡。
與此同時,西南電網本身以大規模直流外送爲主,主要是多起點,但是外電入川渝的落點相對不足,制約了省際間的互濟能力。
以四川爲例,鄧超認爲,全省資源分布與能源需求逆向分布,省内的送電通道受限,省間的互濟不足。整個川渝地區加起來用電最大負荷已經超過 " 一個億 ",但是往川渝送的對外通道(容量)不足 700 萬 ,所以省際間的互濟還非常不足。
整體而言,四川、重慶和西藏電網結構差異較大、互補性強,各有所 " 難 ",但共同的解法就是走向 " 抱團 "、互濟。在舒印彪看來,未來西南地區在滿足區域内快速增長用電需求的同時,還要繼續保障國家實現 " 西電東送 " 戰略的可持續實施,充分發揮清潔能源資源優勢,構建西南新型電力系統是必由之路。
新型系統
" 目前,西南電網正在統籌推進建設全國新型電力系統先行示範區。"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職副理事長王抒祥表示,西南電網正在完成從特高壓交流 + 特高壓直流大送端,向特高壓交直流送受一體爲樞紐的曆史性跨越。
從全國來看,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湖北等地都在加快推動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推動能源綠色轉型。而四川、重慶和西藏 " 抱團 " 創建全國新型電力系統先行示範區,也将爲更多省際協同領域探索更多經驗。在舒印彪看來,這既要克服普遍的技術難題和發展模式問題,也需要解決其自身特征帶來的安全性和敏感性挑戰。
" 目前西藏新能源發展已經進入快車道,但當前還面臨許多新的挑戰。" 西藏自治區能源局副局長王雲波說道,從電源來說,區内的支撐性的調節性電源很少,大部分是以淨流出的水電爲主," 在豐水期面臨一些技術問題,在枯水期的時候又面臨一些電力供應短缺的問題 "。
西藏工業基礎薄弱,還面臨 " 大機小網 " 的挑戰。舒印彪認爲,西藏未來将發展成爲 10 億千瓦級的大送端,随着 " 雙碳 " 目标的逼近,西藏的光伏資源一定會成爲西南電網的重要支撐," 數以億計的大風光基地 "。
這也将對西南電網形成新的挑戰。從中長期來看,西南地區作爲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将由送端能源基地轉變爲送受一體的接續能源基地。
《方案》提出,要開展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堅行動,提高在運輸通道新能源電量占比,開展新增輸電通道先進技術應用。其中提及,優化一批電力規劃明确的 " 沙戈荒 " 大基地和主要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送出通道,有效降低配套煤電比例,實現高比例或純新能源外送。
比如,去年 4 月,國家能源局印發《2023 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明确 " 建設雅砻江、金沙江上遊等流域水風光一體化示範基地 "。未來,金沙江上遊将建成總規模超 5000 萬千瓦的零碳國家水風光一體化示範基地。
從這一維度來看,西南電網正在打造一批标志性水風光一體化工程,将成爲開展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堅計劃的重要樣本。在鄧超看來,接下來要推動形成多能互補的能源結構,持續推動 " 三江 " 水電基地建設,全力推出新能源開發高質量建設的基建,增強火電的兜底能力,形成水電和新能源爲雙主體、其他能源做補充的能源結構。
西南電網要強化電力電網的互聯互濟能力,不斷優化省内交流電網的主網架構,加強骨幹電網建設,在成都平原、川南、川北三受端構建 500 千伏立體多環的主網架,爲川渝特高壓目标網架奠定堅實的基礎。
此外,還要統籌近中遠期的輸電通道需求,立足國家 " 西電東送 " 大基地建設和藏電接續外送戰略布局,圍繞特高壓直流 " 多進多出 " 和參與特高壓交流環網構建,加快建設跨省、跨區的直流輸電工程," 與重慶、西藏共同構建全國電網格局中的西南立體樞紐,打造新型電力系統的樣闆區 "。
" 還需要在規劃中預留足夠的通道資源,要将西南地區清潔電力源源不斷地外送。沒有通道資源,一切都無法落地實施。" 鄧超說。
記者 |淡忠奎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