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政府的介入下,東風系各大品牌全部參與了 3 月的 " 史上最強專屬補貼 " 活動,成功一波搶購熱潮,據悉,僅 C6 一款車型,訂單量就已突破 1.5 萬單。
瘋狂降價,隻爲換取銷量。今年 1-2 月,東風集團累計銷量爲 262,285 輛,同比下降 48.48%。其中,除了岚圖汽車,包括東風本田、東風日産、神龍汽車、東風乘用車在内的所有闆塊,跌幅均達到了 5 成。但補貼過後,随之而來的也是消費者對市場濃烈的觀望情緒。
這不,繼東風本田湖北省專享補貼後,雲南、貴州、安徽也推出了區域性的東風本田全系車型限時直補。同時,湖北省的政策扶持也開始輻射其他品牌,上汽通用旗下别克品牌推出了至高 7 萬元的湖北專屬政企補貼,上汽榮威旗下 7 款主力在售車型,政企合計綜合補貼至高可達 5 萬元。
除此之外,一汽豐田、大衆、凱迪拉克等品牌也紛紛開始降價,大衆最高降 7 萬元,凱迪拉克最高降 13 萬元,一汽豐田最高降 5 萬元 ...... 市場一片混亂下,大衆似乎已經窺到了燃油車時代的末路。
高庫存下甩賣燃油車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 2023 年 1 月份 " 汽車經銷商庫存 " 調查結果顯示 1 月份庫存深度超過 2.5 個月的品牌有 5 個,其中庫存深度最高的品牌爲捷豹路虎、東風本田、一汽大衆。而較高的庫存水平,主要受到銷量低迷的影響。
今年 1 月份,本田汽車在中國車市的終端銷量爲 64193 台,同比下滑 56.2%。其中,東風本田的單月終端銷量僅 23909 台,相比去年同期,銷量下滑了 64.14%。不僅如此,東風本田 2 月也延續了銷量低迷的态勢,僅銷售 38313 輛,同比下滑 30.2%。
銷量的斷崖式下跌,讓東風本田不得不開始暫停生産計劃。據 " 汽扯扒談 " 了解到,東本工廠自 2 月 18 日開始放假,放到 2 月 27 日,同一時間段神龍汽車和東風風神的生産線也接到了通知,神龍汽車放到 3 月 1 日。
" 什麽品牌力維系,什麽品牌定位,在高庫存沒市場前景的情況下都得妥協。" 有業内人士對 " 汽扯扒談 " 表示,庫存一旦爆了,就會倒逼産線停線,工人放假,同時還有高額的場地租金,都會給車企帶來巨大損失,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的沖擊下,與其把庫存放在倉庫裏爛掉或者當廢品賣掉,還不如能回一點本就回一點,虧 20% 總比虧 90% 要來得劃算。
事實上,庫存承壓的不僅僅隻有幾家,而是整個行業的現狀。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1 月份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爲 1.80,環比上升 68.2%,同比上升 23.3%,庫存水平位于警戒線以上。
其中,高端豪華、進口品牌庫存系數爲 1.70,環比上升 65.0%;合資品牌庫存系數爲 1.89,環比上升 81.7%;自主品牌庫存系數爲 1.75,環比上升 43.4%。這也意味着,随着新能源車在 10-25 萬的乘用車市場裏面的步步緊逼,後面出現類似降價甩賣庫存的傳統燃油車品牌,隻會更多。
加速電動化轉型
對于傳統車企而言,當務之急就是把不好賣的燃油車庫存車清完,盡量收攏現金來進行下一步的轉型。因爲随着時間流逝,傳統燃油車隻會越來越不被看好。
尤其是今年又恰逢國六 a 和國六 b 的切換階段,各品牌經銷商手中存放的國六 a 排放的新車,都需要在今年的 7 月份之前全部實現銷售和上牌。并且,國六 b 的排放标準比國六 a 更加的嚴格,從尾氣中的一氧化碳,非甲烷烴,氮氧化物,pm 細顆粒物的含量都有了更高的排放标準。
這也是爲什麽在東風本田在進行 " 大甩賣 " 的同時,其全球首個新能源整車工廠正在武漢經開區加緊建設,畢竟在多數人眼中,與其花大量精力去滿足不同車型的排放标準,倒不如一步到位加速新能源轉型。
爲此,我們也看到了上汽大衆 2 月公布全年目标,其中新能源車比重達 25%;神龍汽車未來五年投放 9 款車型,其中 8 款爲新能源車型;2023 年,東風日産将堅持純電、e-POWER 雙線并舉的路線,向中國導入更多的新能源系列産品,全面向新能源轉型。
種種迹象表明,傳統車企特别是合資的傳統燃油車,将會由豐厚利潤轉爲薄利模式,以維系銷量和市場,同時加速推進新能源車型的換代和更替。在這個過程中,燃油車的 " 保質期 " 隻會越來越短。
電動車價格也被拉 " 下水 "?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車價和油價雙降,燃油車用車成本急劇下降,又會導緻電動車的用車成本優勢不再。
近期,國際油價延續跌勢,已經連續六個交易日下跌,是 2020 年 2 月以來最長的連續下跌。反映到國内,92 号汽油價有望重回 6 元時代。
面對燃油車成本的下降,以及價格方面的優勢,新能源汽車的優勢明顯縮水。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車年初的 " 降價潮 " 還将持續一段時間,而近期合資品牌電動車已經行動起來,通過大幅優惠争奪市場。
" 電動車的未來,在于锂價下降帶動電池成本的大幅下降。但電動車産銷量過快增長,又導緻對锂原料需求的快速增長,讓锂原料的價格很難下降。" 有業内人士表示,比亞迪、特斯拉等頭部新能源汽車品牌,已經形成規模,具有成本優勢,能頻繁降價并保持非常可觀的銷量增速。而那些沒趕上新能源汽車變革的汽車品牌,面對強勢品牌的擠壓,也會被迫加入這場價格戰,犧牲利潤換取規模。此時,消費者隻需要伺機而動。